【必备】长征电影观后感23篇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长征是一段不朽的传奇。通过观看反映这一伟大征程的电影,我们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能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汲取前行的力量,这里推荐几篇精选的长征电影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这些文章,从中学习如何深入思考影片内容,如何将个人感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写出既有深度又具启发性的观后感。让我们一起在观影与写作中,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是毛主席在长征时亲自写的,气势磅礴,名为《七律·长征》。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使他们走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走雪山,跨草地,八万五千里长征那就是一个奇迹。
当年的战士现在大多去世,但是他们的精神会被我们世世代代所珍藏。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铸就了长征精神,去当事人回忆时说“长征靠的是意志,没有它,我们一天就走不下去。”是呀!学校远足活动只走了半天,可我却累的不行,尽管有吃的,喝的,还有一双舒适的运动鞋,但最后早上还是起了一个泡。难以想象他们是何等的坚强,渴了刷一口水饿了,抓一把草塞进嘴里。他们没有一双舒适的鞋,没有任何可口的食物,我心里不由的敬佩起来。
是红军的正确领导,是大家的团结,是坚强的意志,是一棵棵顽强的`心,大家坚持了下来。他们的最高直联就是遵从党的领导,他们不怕死,他们有必死的决心。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祖先用汗水与鲜血浇灌起来的,我们应该倍感珍惜。
天上几十架飞机来回轰炸,地上几十万国民党,他们并不害怕,习以为常。他们说这是常有的事,自己的生命每天处于死亡边缘,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完成了这些历史上的光荣战绩,受众人敬仰。
这是一场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路程,只是红军战略性的转移,只是红军战斗的序幕。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2
上个星期日回家,在车上我看了一部电影,是《我的长征》。故事的内容深深打动着我,《我的长征》就是拍了一个“老红军”王瑞对当年长征时那些腥风血雨的回忆。
少年的红军王瑞的一家四口全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悲壮的炮火夺取了他父亲的生命,使他悲痛万分。后来,王瑞被毛泽东救起。战争给王瑞稚嫩的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但他依然坚定着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王瑞随着红军的胜利转折,从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战争阴影中慢慢变的.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强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艰险和悲痛刺痛着王瑞的心。然而一直关心他的毛泽东却用自己长辈般的慈爱的个体牺牲,抚慰和激励王瑞,使他在炮火和硝烟之中真正的长大了起来。七十年后的王瑞老人重走长征故地,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再次使老人陷入一轮深深的回忆之中。是一次伟大的长征。毛泽东带领着一队人去长征,他们经过许多战役,比如: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等,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是多么的辛苦。在爬雪山当中,许多战士不是被冻死,就是饿死。但是他们有一种顽强的毅力,最后,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他们同时是胜利的!这是令人骄傲啊,也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该忘记的一段艰难岁月!
长征时代的精神和战士的高贵品质是新时代的我们值得学习和继承的。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3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4
春节到了,我兴高采烈的和表弟来到舅舅家做客。舅舅家刚买了台脑,看到我们来了,舅舅就下载了《长征》。在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老山界的那一段故事。
红军到了广西,粮食不多,又要走那陡峭的山路。在寒冷的冬夜,他们只能裹着条破毛毯,躺在冰冷的山路上。有时半夜里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混身打颤。黎明时他们被推醒,要出发。到了吃饭的时间了,他们就抢了一碗饭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他们爬到山中间,因为他们昨晚和今早的饭都没吃饱,所以他们个个都气力不够,可是他们还是股足勇气前进。累得是在走不动时就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再爬起来向前走。终于,他们克服了困难登上山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山。后来他们又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后才觉得老山界地困难还很小!
他们能够克服那么艰苦的环境还能吃苦耐劳,自己的条件那么好还不懂得珍惜。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
篇二:电影长征观后感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5
明天我们就要学习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了。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毛泽东,了解长征,今天特意给孩子们看了电影《长征》。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剩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今天的电影和明天的学习能对毛泽东这个伟人和那段历史有深入的认识。
电影长征观后感(二)
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在国庆节前期,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发扬那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电影长征观后感(三)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更同时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呢?
《长征》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才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6
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长征》,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生死战斗的历程。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教育课,影片中那腥风血雨的场面令我震撼。
最难忘的要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了,红军要经过桥面十三根铁索,,面对桥下水流湍急的泸定桥,他们不退缩,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他们不畏惧,凭着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铺开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想想长征二万五,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洗涤,我们的斗志正受到鼓舞。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
在影片末尾,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刻鼓励着我,要勇往直前,不退缩。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这种可贵的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7
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虽然已过去七十多年,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依然使我们热血澎湃,心潮激荡。爱国影片《长征》写的就是十五岁的小战士王瑞的长征故事。
长征中,王瑞失去了亲人、朋友,但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卢沟桥战役。黎明时分的泸定桥一片静悄悄,桥面被敌人卸去,只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凌空而悬。二十名红军号兵被集中起来,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冲锋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几十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姐夫肖德昌、战友达尔火都牺牲了,王瑞悲痛欲绝。但他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渐渐的,他在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下成长起来了。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长征路……
看了这部影片,红军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我很大鼓舞。记得一年级时,爸爸总想叫我骑自行车。但我怕摔下来,怕跌倒,因为怕,所以就不敢骑车。前不久,爸爸又叫我学车。我决定尝试一下,可是只要爸爸一松手,我就摔倒。我急得哭了。爸爸告诉我要想会骑车必须学会勇敢和保持平衡,一次次地跌倒正预示着将要成功。在练习过程中,我想起了《长征》影片里的镜头,便咬牙坚持着。很快,我掌握了技巧,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永远铭记着红军那大无畏的精神,它激励我永远前进,前进!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8
打开了电视,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此刻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情绪去观看。《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看过之后,我感慨万千,相比于我们,我们怎会体会他那时小米步枪的艰苦生活我们就只有去追求那些高档的物质罢了,却用那些垃圾物质渐渐磨去了思想中那个叫做意志的东西。红军战士们就是凭借在硝烟中所经历的才累积起这些足以战胜敌人的精神的,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彼时的氛围,也就无法抵达他的那种精神,但我们绝对可以学习那那种在硝烟中的精神不论是坚持不懈或是刚毅坚强,或是艰苦朴素,我们都得像影片中的小主角学习硝烟不在,精神永在!长征结束了,我们虽触及不到,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任性猖狂,我们必须要持有这种精神,那是中国的传统也是长征的烙印,我们不能没有。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9
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瑞娃子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又回到了当年战斗的地方……
以长征精神激励新长征,就是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征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红军将士的头上。红军将士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英勇顽强地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十多万红军将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战士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忙,人民群众是红军坚强的支柱与后盾。今日,应对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应对我们国家还不太富裕、部分人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的现状,我们共产党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用长征精神鞭策自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壮丽史诗,70年岁月流逝,那些日子已载入史册,成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今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牢记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它能够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奋力拼搏,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并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0
星期三的下午,学校在校内组织观看了一场电影,它的名字叫做《长征》。
观影后,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便是——飞夺泸定桥这一段,只见战士们穿着破烂的衣裳和草鞋,手里拖着武器,在铁索桥上艰难地移动着。对他们来说,每移动一寸都很吃力。因为上有飞机投弹轰炸,下有湍急的河水,对面又有枪炮阻击,稍有不慎,便有生命危险。可是,凭着红军对人民的忠诚、坚强的毅力以及不懈的努力,最后还是从敌人手中夺下泸定桥,当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这让我恍然大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真是一件快乐而开心的事!可我们拼命地抱怨学习苦、学习累,难道比当年的前辈——红军们,吃野菜、啃树皮,甚至失去生命,还苦、还累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喊苦,不喊累,应该向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双手,充分发挥长征精神去实践、去努力,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繁荣昌盛。对于那些不愿努力、不愿学习的人,如果想一秒变成“金凤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努力,以长征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1
坚持这东西不好说,试问那次成功与胜利没有坚持?但这坚持又是珍贵不可及的,正因为坚持是成功与胜利的重要因素,所以有许多人想要’得到‘它,其实最后没有几个人能够’得到。
红军们,伟大的革命英雄们,他们的信念也就只有一个坚持。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不放弃在支撑,那么走出草地或许会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事。
没错,走出草地也需要其他的精神支柱,但是没坚持打地基,这些精神谁又能保证最终不会变成一盘’散沙‘。
很震惊,很佩服,红军们的.精神。如果换位思考,会有多少人能经得住考验,会有几个人能从草地出来?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们崇敬。
坚持就是胜利,通常都有一个目的,而红军坚持的目的,说小了是走出草地,而真正的是为了我国的胜利,中国人的胜利。正样的爱国,这样的为国。
艰苦的环境更不能让人忽略。没有足够的粮食,泥泞的路途,多少人因为这些而倒下,而牺牲。没有粮食的环境是不可想象的,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红军们恐怕不止是一顿饭没吃饱,要用天来作单位才够,他们究竟是饿了几天,竟连站起来都成了问题。还有那种危险的自然环境,一步一步走出来,艰难的把腿从泥土中抬起,身边或许就面临着千难险阻。还是抵不住,抵不住红军们心中的热血,他们打败了一切,走向了本就属于他们的胜利。
我们身为学生,不一定也要那么伟大的贡献,应该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利用红军革命者们的精神。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2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的学生一起到东关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长征》,我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想非常多。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叫王瑞的小红军在长征中发生的故事。小王瑞那时才十五岁,家里的四口人都参加了红军,可是,在红军湘江突围的时候,小王瑞的爸爸就牺牲了。到了娄山关时,他们碰上了彝族的人,和彝族的人成了朋友,有一个彝族人也当了红军。可是,有一些彝族人被人挑唆,把王瑞的姐姐杀了。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有22个红军战士组成了一个突击队,先爬过去占领敌人的'堡垒,在他们抢渡过去后,王瑞的姐夫也不幸中弹身亡了,最后,那个彝族人为了插上红军的军旗,也壮烈牺牲了,就这样,王瑞的亲人都牺牲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非常大。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历尽了千难万险,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冻,有时还要吃树根、皮带,他们什么苦都吃了,可是他们为了革命胜利,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屑一顾,他们充满了乐观和勇气,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虽然长征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是长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无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3
国庆假期,我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红军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途中翻过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那草地不是我们公园的草地,而是沼泽地,就是许多的泥潭,草长了一人多高,没有任何可吃的,也没有任何可住下休息的。而红军的`粮食非常缺乏,在草地上粮食几乎就是生命,没有了吃的,就走不出草地,就会饿死在草地上。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他们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也有不少牺牲在途中。
红军过草地时,陈赓将军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为了为让陈赓将军挨饿受累,坚持不骑陈赓将军的马,不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最后累死在草地上,为了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看到这里,我被红军在长征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今天过着有吃有穿的生活,还能无忧无虑上学,都是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这美好时光,多学知识,少图玩耍和吃穿,发扬红军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推的伟大革命精神去挑战学习上的难题,将来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4
长征——一段神秘的历史,一段属于人类传奇的历程,它的背后有着不少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我长征》就是演示长征的故事,一位战士回忆他长征时与毛主席、连长的感人故事,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红军战士们为了中国竟愿去完成那么大的一个目标。再想想自己,家长让我做些数学题我就不高兴,让我写一篇周记就嘟嚷着不愿意。这么小的事我都不愿意去做,长大还能成什么材,当什么博士。我曾在一篇日记上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世界的横幅上,现在一想,那可能是天方夜谭,成功不会轻易地服从懒惰的人,更不会把自己拱手相送到一个懒惰的人面前。在红军战士长征的过程中,相信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成功地穿过雪山草地,他们并没有空想,而是努力地实现目标。我呢?一天漫无目的,总是这逛逛,那转转,心里所谓大的目标都是空想,比如拉小提琴吧,想着要拉30分钟,可拉一会就不想拉了。记得国庆节我们去黄龙玩,传说中美丽的五彩池就在山顶,我去就是为了看五彩池,可是爬到山的三分之一,因为把脚扭伤了,就闹着下了山,后来看到临座的小妹妹拿着在五彩池拍的照片时,我又后悔又羡慕。我是多么没毅力,一点困难就退缩,跟红军根本不能比,也不敢比。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得到的太多失去的也太多。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吧!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5
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么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沼泽遍地的大草原,高耸入云的大雪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前进的路,更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谁也没想到这里面蕴藏着重重杀机。很多战士就在这片草原上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但其他战士前赴后涌,没有退缩。战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前进前进再前进。
我读了以后,非常钦佩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想想红军,现在我能做得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我们不能在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要自强、自立,创造21世纪的伟业,这是要做到的,也是能做到!当然,这很困难,因为这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
我从书中收获了坚强、智慧、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的建设中去。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上的强国,让我们团结共助,书写崭新的历史吧!
长征电影观后感 篇16
在第70个长征纪念日来临之际,我观看了《长征》这部影片,从中身受启发和教育。
回顾这段坎坷、艰辛的革命史,长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奉献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红军长征由弱变强,以少胜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它不仅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在今天更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风标。
也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在以前,我可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今后,我将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挫败气馁,攻克难关。
长征电影观后感 篇17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认真读了“长征的故事”。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红军破关夺卡,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底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我们的红军战士靠两只腿,长驱二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最后,胜利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长征电影观后感 篇18
在读过了《七律长征》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红军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每读过此诗,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红军战士们那令人震撼的革命精神!红军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表明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凭此精神,战士们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爬岷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了胜利。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的就是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于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19
假期中闲暇之余,阅读了一本名叫《故事》系列书籍。我被一篇名叫《长征》文章中年仅十一岁的红军女战士王新兰的事迹深深地感动。
因为她年纪太小,部队首长不同意她参加红军,但是在她的强烈要求之下,部队首长才肯她,并把她分在宣传队。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士们一道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一但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士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读完了王新兰的故事,联想到我自己。我也将近十一岁了,可是我的衣食住行任要家里操心代劳,我们现在生活在蜜罐子里的一代人,正是缺乏红军小战士王新兰那种追求理想、强烈上进、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今后我要向小战士王新兰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要自理,做到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要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他们能安心工作我能好好学习。在学习上,要向红军小战士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刻苦顽强,认真学习知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测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在思想上要向红军战士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长大了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20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的学生起到东关电影院看了部电影《长征》,我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想非常多。
这部电影是关于个叫王瑞的小红军在长征中发生的故事。小王瑞那时才十五岁,家里的四口人都参加了红军,可是,在红军湘江突围的时候,小王瑞的爸爸就牺牲了。到了娄山关时,他们碰上了彝族的人,和彝族的人成了朋友,有个彝族人也当了红军。可是,有些彝族人被国民党挑唆,把王瑞的姐姐杀了。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有22个红军战士组成了个突击队,先爬过去占领敌人的堡垒,在他们抢渡过去后,王瑞的姐夫也不幸中弹身亡了,最后,那个彝族人为了插上红军的军旗,也壮烈牺牲了,就这样,王瑞的亲人都牺牲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非常大。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历尽了千难万险,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冻,有时还要吃树根、皮带,他们什么苦都吃了,可是他们为了革命胜利,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屑顾,他们充满了乐观和勇气,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虽然长征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是长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无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21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电影长征观后感 篇22
春节到了,我兴高采烈的和表弟来到舅舅家做客。舅舅家刚买了台脑,看到我们来了,舅舅就下载了《长征》。在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老山界的那一段故事。
红军到了广西,粮食不多,又要走那陡峭的山路。在寒冷的冬夜,他们只能裹着条破毛毯,躺在冰冷的山路上。有时半夜里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混身打颤。黎明时他们被推醒,要出发。到了吃饭的时间了,他们就抢了一碗饭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他们爬到山中间,因为他们昨晚和今早的饭都没吃饱,所以他们个个都气力不够,可是他们还是股足勇气前进。累得是在走不动时就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再爬起来向前走。终于,他们克服了困难登上山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山。后来他们又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后才觉得老山界地困难还很小!
他们能够克服那么艰苦的环境还能吃苦耐劳,自己的条件那么好还不懂得珍惜。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
长征电影观后感 篇23
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它深深地触动了我小小的心灵。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飞夺泸定桥”这一幕。只见战士们冒着两岸敌人疯狂的枪林弹雨,穿着破草鞋在刺骨的铁索桥上艰难的移动,桥下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浪,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他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挪着每一寸脚步,最终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英勇夺下了泸定桥。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恍然大悟,平时我们总认为学习苦,学习累,难道比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还苦吗?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奋斗,今天我们才能丰衣足食,安静地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战士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朋友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长大以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力量!
【长征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飞天》电影观后感(24篇)08-05
电影情书观后感(30篇)08-05
孔子电影观后感(30篇)08-06
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12篇)08-06
《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30篇(荐)08-06
电影长征观后感(23篇)08-07
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30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