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座观后感(通用30篇)
知识的世界如同瑰宝等待挖掘。现在,邀请你一同翻开那几篇关于于丹讲座的观后感范文。它们不仅记录了思想火花的碰撞,更是学习借鉴的良好契机。让我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开始你的探索之旅吧!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
今天我和儿子一大早就起床了,一起观看于丹讲的教育节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解决了我们困惑已久的难题。
每个家庭都是围绕着孩子转,现在不比以前了,只要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就够了。现在的孩子,除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学习各种技能,怎么优秀怎么来。现在小孩压力大,大人压力大,感觉都是在比较中生活着,真的是印证着于丹老师说的这句话:生与死是确定性的,其余的都是不确定性,兴趣班是为了提供不确定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
大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孩子,所以以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好的榜样!
孩子之所以优秀,肯定是培养出来的,离不开老师的培养,离不开家人的培养,做人到做事,以后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鼓励,充满着正能量!孩子是乐观的,以后对待任何事情都会以乐观态度去处理。
关于分数方面的问题,做家长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个好的分数出来,没有考个好的分数出来时,就对孩子说:“怎么考个这个分数回来了,你看看别人,都比你高”。虽然心里想不应该这样说孩子,但这话还是藏不住,脱口而出。看了于丹的节目后,知道自己这样不好,要正确引导孩子慢慢进步,切不可一步登天。
关于孩子自身安全的问题,在学校,老师教了一部分,其余的作为家长也应该尽到责任,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怎么办?怎么去处理?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
作为家长,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长!人只要活着,就得学习,学无止境!
今年的双十二,让我们的心灵收获满满!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
今天早上的七点十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的讲座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样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和防止被骗的能力;四是家长面对孩子叛逆、爱发脾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沟通。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一个有孝心,孝敬长辈,尊重老师,关爱他人,对学习对社会有责任心。然后才是学会学习。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所以,从今天起,我会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座中提到“如果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融洽的关系,那么他便容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反之则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心里留下阴影。”,这让我意识到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希望从现在开始,多和父母沟通,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能促进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
观看完于丹老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讲座,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希望自己以后成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3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始了她的讲座。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一开始,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树下去玩,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男孩长大了,他跑到树底下,说他想要钱,树把他的果子奉献给了他,树好快乐……一天,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间屋子保暖,树让他把他把他的树枝砍下来,树好快乐……过了很久,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艘船,环游世界。树让他把他的树干砍掉,树好快乐……最后,他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这件故事也许是虚构的吧,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是十分的深刻:树就是我们父母,我们就是那个男孩,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后离开了父母,经常不回家看望他们,难得回去一次,却是索取父母之时!难道我们就是应该向父母索取的吗?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爱是不能无限索取的,我们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过了一会,于丹教授又讲到:“她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他的同学一起爬泰山,从凌晨开始爬起,就是为了看日出。她不像其他同学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独自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虽然上山的时候被密密麻麻的荆棘割出了许多道血口子。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日出。于丹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首先,得学会让孩子去融入社会;之后,的学会让孩子自立、自强。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好的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4
昨天早上7点05分,我准时看了少儿频道播出的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演讲,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
通过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只是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在学习,做事。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从小养成树立正确的观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要有爱心,学会交往分享。有恒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5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6
11月29日,著名的于丹的教授来到烟台讲课。我也慕名而去,听了她那大约2个小时的演讲。虽然她讲的还是有点深奥,但是我还说从中获益不少。
于丹在这场名为《儒道兼济——构筑人格两岸》的演讲中把《论语》和《庄子》这两个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作解析的淋漓尽致,让人倾倒。于丹教授归纳说:"儒家叫人进取,用守信的态度去认同社会规则,力争人格在社会上完成自我实现;而道家是在自我实现之后的自我超越,让生命进入一种自然状态。两者融合便是儒道兼济。"
在演讲中,她多次引用两部著作中的名句,并加以诠释,显示出了这位国学大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她又提出了论语中的要求要做到"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和"恭、宽、信、敏、惠"以及庄子中的"想成为大鹏,必须要有君子之德。"虽然这些对我来说有些艰涩难懂,但是它其中的精髓和主旨我还是可以领会得到的,而且感觉的确很有道理。别看这两部书是上千年前的作品,它们对现代生活的帮助可真不小,发人深省。如果一个人真能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做必定十分优秀。
在演讲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更体现出了于丹的机智与随即应变能力。演讲刚开始不久讲台照明灯光突然熄灭。"这个灯是我讲灭的吗?"于丹妙语一出,立刻化解了现场尴尬的气氛,博来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她由此引出
了中国古人有关光明的一些事迹。最后讲台上恢复光明,她说:"这光又被我讲出来了。"观众们彻底被于丹的机智所折服。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7
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了我们的不朽,我们的墓志铭。
什么是生活?说的通俗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调,努力过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为生存而活的话,抛弃了理想,放弃了朋友,埋没的亲情,忘却了情怀,那自问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观看于丹教授的讲座,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困扰,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竞争不仅提升着每个人的能力,同时还改变着大家的心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家国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数先哲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学会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而后慢慢地去学习,去完善。待到机会来时,才能厚积薄发,展翅鹏飞。当理想得到放飞,价值达到升华,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宽恕自己,学会放弃,坦然与淡定地面对这个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遗憾。宽恕他人,更需要一种无畏的胸怀。这时,你会发现,身边充满了真诚、热情和信赖。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只要我们从中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终身享用。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8
晨风拂过发稍,烦闷的心似乎清爽了许多。耳畔,于丹老师的话语久久不能散去。
于老师谈到教育,像《论语》中“入则孝,岀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有余力‘则以学问文”,分为3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书本教育。让我们认识到最重要的不是书本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是比较孤单的,时不时以自我为中心去要求他人。看完讲座,我明白了他人的给予对他们来说不是本分,而是情分,他们选择不给予,那才是本分。我们中学生应该在给予他人中获得尊重,感到快乐。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也比较容易发脾气。听完“钉子”的故事后,我懂得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于老师还说,生活的可能性比决定的知识更重要。想想,也的确如此,科学家们不都是用生活的可能性去创新吗?他们最后不都完成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功成名就?科学家们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他们有躲避它们吗?没有。所以他们走向了成功。我们也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不逃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孝”的美德。古,孔子说“孝”为“色难”。如今,多数人也认为如此。好像父母为我们做事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为父母做事却是为一种美德。按理说,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应时存感激之心,孝敬父母是再正常不过了,为什么会是一种美德?也许是因为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呵护而形成的一种错觉吧。既然我们明白了,是否应该多与父母沟通?是否要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帮他们? 一晃眼,正午的太阳照得我暖洋洋的——要去帮父母做饭了!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9
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0
今天上午八点,我看了于丹博士导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我的感受很深。如果看过得人一定十分奇怪,这是一个教家长教育孩子的讲座,你一个小孩儿,能有什么感受呢?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这个讲座一共分为四讲,我总结起来就是四点:树立目标;不听话,爱发脾气的正确引导;学会感恩:抵抗挫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讲和第四讲。
第三讲讲了家长怎样教导孩子学会感恩,于丹老师讲了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可现在我们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难万难到要个我们一个好脸色看。可将开的社会上,你已经有了习惯,爱发脾气,可昔日的父母已经变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不会将就你,可见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第四讲讲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义,于丹老师她女儿喜爱的花篮破了,她女儿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破篮子用彩纸补起来,竟比原来更好看。他女儿破涕为笑,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蜕变尽管十分疼痛,但却可以换来自由飞翔,挫折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以后要克服于丹老师指出的现代儿童的主要病症,做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自己。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1
“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不管各种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变不了它在每个中华儿女思想深处的基础地位,它将世世代代伴随着和指导着我们生活、成长、奋斗。
于丹老师深入、细致、认真的阐述了“儒家”思想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家长如何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本人感受如下:第一,每位家长和老师都应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该怎样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做人意识,加之努力的文化学习,孩子才能成为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正如于丹老师所说:孩子的德育教育要从每位家长和老师自身做起,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导师,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励行、言传身教,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第三,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政府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将面临各方面对高学历的要求,要面对各类竞争激烈的应试,这又迫使学生不得不以应试的方式完成学业,这是我国无法从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体制的关键所在。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和用人体制,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取得真正进步。
总之,教育立国、教育树人,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的根本,我们应努力教育好每个孩子,做一个对社会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2
我是周日才知道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业,看陕西四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节目,我只能通过网络查到该节目,已经是晚上21:00了,于丹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时也让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了深刻地反思。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家长如何对自己地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怎样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有责任感的人。这里提到了具有普遍现象的隔辈教育,也有大家比较关心的课外辅导班的方面,更有如何让孩子感受来自家庭的爱,可以说,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其中于丹老师通过一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做法对我的触动最大。一般人看来,这件事本不关孩子的事,可于丹老师目光犀利,发觉这正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个契机,顺势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上小学的女儿对此事负起责任。看到这里,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生活中的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看完节目有以下几点可以总结:1.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2.孩子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长辈该如何管教孩子。3.让孩子知道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4.学会自立、自强、自信5.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团结才是力量
于丹老师还强调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参加课外班,要根据孩子地爱好,根据孩子地意愿报课外班。她还特别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她女儿爱好踢足球,她就鼓励孩子去踢,在家里丝毫不加约束。 看完讲座,感触很深,于丹老师不阻止女儿踢球,是因为那是她女儿地爱好,这样做表现了她对女儿地尊重。每个人都有爱好,我对孩子呢?
听完于丹老师地讲座,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能在孩子未成年前看到这么好的讲座,我相信会让孩子在未来少走弯路,培养孩子自强、自信、自立。
家长:齐睿
20xx年4月10日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3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透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哀,太不就应了。在那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齐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用心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4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我要改正乱发脾气这个坏习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5
细细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能感受到师友的爱;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社会上处处都是爱,生活中处处都有感恩。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情,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风,我们一家人收看了威海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看完这场振奋人心的感恩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升了自己的修养! 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播,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你在意吗?你动心过吗? 事虽小,但体现了人心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被感动,我们陷入沉思,但仅仅是这样就足够了吗?我们被感动,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孝顺父母,而这,通过行动展现。要时刻把他人当成天使,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学习的同时,也应顾虑生活,多学、多做些家务,多为父母、老师、长辈着想。 自立、自信、自强、挫而不折,勇往直前。这些优秀品质是我们不可没有的,他们在很多时候都决定着我们的成败,我们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这些品质的人,自己才能更优秀,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铸就一生的辉煌。 脚踏实地,把握机遇,这是勇者的选择。
常怀感恩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6
今天,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黑龙江卫视少儿频道播放的《于丹讲座》,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听了之后想到了许多……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讲座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很亲切、舒服的感觉。她向我们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建立人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还举了好多生动的例子:如胡萝卜、生鸡蛋、和干茶叶的实验,孔融让梨等小故事,让我们更容易地领会其中的道理。听过讲座之后,我突然感觉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美满、安逸!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心里的一块宝,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从没说过一个“不”字。可是我们却不懂得感恩,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仪的事,更别说好好孝敬父母了,多数时候还任性地惹父母生气!
这个讲座让我突然间长大了,懂得了很多。看着父母每天为我们操心,白发渐渐出现头顶,皱纹也刻上面容,心里感觉一阵酸楚,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回报父母,让他们天天开心。现在我要对我他们说:“爸、妈,我长大了,可以体会你们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感恩,现在起我决定要好好孝敬你们,让你们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7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明白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就应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我们不仅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忙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个性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不会惹您生气了。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8
今天我在吉林教育频道收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把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孩子长大,时时刻刻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孩子实现了愿望。孩子长大后,大树变老了,孩子知道每天陪着大树。这时于丹老师讲到了“孝”字。百善孝为先,要我们知道感谢父母,尊敬师长。“仁”字是要我们充满爱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强、自信”是说孩子的成长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经验和悟性。
想想自己,有时候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他们啰嗦。有时候他们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总是不情愿。想到这里,我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却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今后有空闲的时候,给爸爸妈妈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学会感恩。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则即使你考试得了100分,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19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如约的打开电视机,观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四个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很爱发脾气,因此,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爸爸对他说:“你以后要是在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钉子!”过了一个星期,木桩上的钉子已经密密麻麻的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小男孩突然发现木桩上的钉子越来越多,于是,他每天都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过了一个月后,钉子从密密麻麻变成了零星了,又从零星又变成了空白.小男孩非常开心,后来,爸爸把他领到了木桩跟前,叫小男孩把桩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可此时木桩上显现出许多小洞洞,于是小男孩明白了,虽然钉子拔掉了,但对别人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小男孩.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乱发脾气,尊敬长辈,就像妈妈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做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小女孩.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人,以后我们应多听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0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很受启发。共分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四让我们懂得感恩。于丹老师的话,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跟更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是尽心尽力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我们只知道索取,可我们又给父母什么呢?我们有没有给父母干活?有没有给父母洗脚?动物上有小羊跪乳,乌鸦反哺之心,跟何况我们人呢?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对父母感恩,还要对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感恩,特别是我们老师。老师天天为我们上课,还要批改作业,默默无闻,没有一句怨言,在这里我由衷说声“老师你辛苦了”!
同学们,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1
今天,我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于丹老师举了一个生活的事例: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过于宠爱,导致女儿从小缺少自理能力。有一次,母亲不在家,女儿口渴了,去打水,却不小心把手弄伤了。
听到这里,女儿连打杯水都能烫伤手的原因了吗?就是因为妈妈对她过于宠爱,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有过这种经历。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是妈妈帮我收拾书包,我从来没有自己收拾过。有一次,妈妈回老家了,是爸爸送我去学校,而爸爸又是个大手大脚的人,没怎么帮我收拾。结果,去学校后,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没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从那次以后,我开始学会让妈妈放手,尽量让我自己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上一年级之后,我都会自己扎头发了。现在更不用说了。
同学们,相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对你们有过度的宠爱,你们也应该请他们放手,让我们从小学会自理!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2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如约的打开电视机,观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四个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很爱发脾气,因此,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爸爸对他说:“你以后要是在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钉子!”过了一个星期,木桩上的钉子已经密密麻麻的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小男孩突然发现木桩上的钉子越来越多,于是,他每天都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过了一个月后,钉子从密密麻麻变成了零星了,又从零星又变成了空白。小男孩非常开心,后来,爸爸把他领到了木桩跟前,叫小男孩把桩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可此时木桩上显现出许多小洞洞,于是小男孩明白了,虽然钉子拔掉了,但对别人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小男孩。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乱发脾气,尊敬长辈,就像妈妈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做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小女孩。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人,以后我们应多听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3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4
12月10日上午11点许,隆回县石门中学校长办公室发出关于部署收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的通知。
通知要求,该校全体学生务必在20xx年12月12日(本周六)早上7:28左右观看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要求全体学生与其家长一起认真观看该欣赏性、教育性很强的教育专题节目。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观看心得,并与下周星期一交给学校进行评比。
通知下发后,立刻引起该校全体师生共同关注,他们对即将播出的`精彩内容津津乐道。
据悉,该教育专题的主要内容为:(一)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性格;(三)怎样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和防止被骗的能力;(四)家长面对孩子叛逆、爱发脾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沟通。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5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炼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叹为观止。
孝是什么?于丹教授用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孝就是当父母老了是去陪他们。那个寓言中的树就如同我们的父母,用他的全部来成就我们的.一生。但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在他们老时我们能陪在他们身边。
人一定要有人际关系。在300个小学生中,有百分之五十点七的同学因缺玩伴而独自一人在家玩电脑、看电视;百分之十三点三的同学喜欢喝保姆、家长等长辈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没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别人心中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做到,我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通过看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点:孝,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6
这个周日,我准时的在8:20分坐在了沙发上,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河南台法治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专题讲座。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与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
看完了于丹老师为我们上的这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只要学习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不是吗?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7
星期六早上,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收看了于丹导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谛听大师的足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的心灵,也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加明白: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讲座中,于丹导师首先讲了如何培养孝心,并举了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这个事例,让我们明白尽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紧接着,于丹导师又用一个“仁”字诠释了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业,更需要阅历和人格;最后,她寄语孩子们要象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升华自己,成全社会,创造未来.
观看完讲座,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师以她独特的思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课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并一语中的'.想到我们的孩子龚蒋昊,我们觉得很惭愧.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教育他.在我们的思维里,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我们可以代劳.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头扎在书本里,由于我们的忽视,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更缺乏与小朋友们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种过于简单的培养方式只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轨道,不能达到于丹老师所要求的学业与人格共成长.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从孩子开始,是父母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在于丹导师的箴箴良言下,以创新的行动来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体来说,我们第一要做榜样给孩子看,以对父母长辈孝敬尊重来让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为先”是一种责任.第二要在辅导孩子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识,让孩子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强.第三要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沟通、善于协调、融入群体,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8
这次学校组织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讲座,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
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很感人的教育教材。这棵爱心树可以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在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爸爸妈妈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式教育的弱点,于是就产生了“啃老族”这一新词汇。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爸爸妈妈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后天创造的物质财富,我认为这个才是重点。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他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强不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会让他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也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爸爸妈妈自身就是老师,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慢慢地讲述着许多的人生哲理。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29
星期天的早晨,我被爸爸叫醒,一齐收看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节目,看到深受启发。
讲座中讲述了超多的故事和实例,尤其是一颗大树的故事,途述它把自己的全部都贡献给那个小孩,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只留下一棵老树根,而小孩一向到头发白了,满脸沧桑的时候,才明白大树的用意,才感恩它,才来真心的陪伴他。我们的父母都像那棵大树一样,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来哺育我们,盼望我们能实现梦想,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有时间,我们也要多出去走走,多结交些朋友,不能让自己整天守在书桌旁和电脑桌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潜力,平时注意多观察外界的各种食物,这都是知识的积累。
只有在德智体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我会努力的去争取,是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30
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触很多。
于丹老师谈到了“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了“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的'一生。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浊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相关文章:
《1921》观后感(23篇)08-06
画皮观后感(23篇)08-06
《故宫》观后感(30篇)08-09
急救知识讲座观后感11篇(荐)08-10
夜袭观后感(9篇)08-09
《功勋》观后感(18篇)08-13
《孔子》观后感(30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