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乡愁优秀教案

时间:07月27日 网络精选 教案 我要投稿

乡愁优秀教案(9篇)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忽视了内心深处那份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乡愁,不仅是对故土的记忆,更是文化传承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纽带。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份情感,我们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乡愁的优秀教案范文。通过这些教案,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乡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学习并从中获得灵感,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份独特的情感吧!

乡愁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节奏、重音,感情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讨诗歌深刻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诵读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感情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三、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仪器: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读品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回忆学过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赏愁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根据你学习诗歌的经验,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2、听范读,感受和明确诗歌的恶感请基调和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哀伤语速:舒缓稍慢)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基调和语速。

  4、明确节奏和重音。

  5、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

  (三)品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的事物来形象表达这种乡愁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托物寄情)

  2、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把握结构顺序)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说乡愁故事,品乡愁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走进文本,深层把握)

  4、揭示诗歌主旨,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5、美读乡愁诗。(再次通过诵读体会深沉情感)

  6、背诵诗歌,

  (四)抒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带愁字或抒发愁意的诗词名句。(积累,探究)

  (五)课外练笔

  请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对联来表达我们自己的乡愁。

  (课外拓展与运用)

  (六)总结

  播放佟铁鑫《乡愁》音乐,结束课文。

  附: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侯

  (母子离愁)

  邮票

  ↑

  现在海峡←→船票长大后

  (思归忧愁)(夫妻别愁)

  ↓

  坟墓

  (丧母哀愁)

  后来

  托物寄情

乡愁优秀教案 篇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优秀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 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

  1. 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 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 学完本诗后,选取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1.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找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l 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

  l 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如果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还不够深刻,可讲述诗人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联系他写给母亲的其他悼亡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情怀。21教育网

  余光中是个孝子,他为母亲写了许多悼亡诗。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三、仔细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个词语、一个诗句或从诗歌的结构上进行品味,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赏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择一个角度,一种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1.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2.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跟“这边、那边、里边、外边”有何不同?“头”,突出一种距离的遥远感,遥远得似乎没有尽头。“边”没有那种遥远感。读音上,“头”要饱满一些,厚重一些,承载的感情更深沉一些。“边”则轻飘飘的。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4.反复吟唱的诗句。本诗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乡愁是……”,它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这种反复咏唱的方式在诗歌中称作“复沓”。

  复沓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源于《诗经》,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5.具体新颖的意象。那些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就叫“意象”。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余光中却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新颖的意象,因为这是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最能承载“乡愁”的事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四幅画面中任选一个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示例:“邮票”这个意象,就让人忍不住联想:一个在外读书的'小小少年,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的给母亲写信,泪水和着思念不自觉地就滴湿了素色的信笺,信写好了,郑重的贴上邮票,塞进邮筒,也寄去了一个小小少年的全部思念,剩下的日子似乎更加漫长了:妈妈读信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妈妈的回信何时到达?小小的邮票里,是深深地思念,是重重的离愁,是长长的距离。

  小结:这就是余光中,穷其一生在体味乡愁,而他的乡愁又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境界,难怪他被称为“乡愁诗人”。让同学们伴着“思乡曲”再次朗诵这首诗,尽情体会余光中那不一样的乡愁。

  四、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古往今来,除了余光中的作品,还有许多抒发乡愁的诗歌。在李白笔下,乡愁是床前的明月光;在王维笔下,乡愁是故乡的一枝寒梅;在席慕容笔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让同学们选择一个意象写一段文字,抒发一下对家的思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语: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渡重洋,到那时候,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会真正地理解“乡愁”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情结。

  五、作业

  课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读完后与同学们交流一

  附: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说明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乡愁余光中优秀教案 篇7

  一、 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 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 朗诵

  1、 老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 分析《乡愁》(余光中)

  1、 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 ……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五、 从思念的内容、思念的时间长度、思念的程度三方面把这首诗与李白、王维他们的乡愁诗进行比较。

  李白 王维 崔颢 余光中

  思念的内容:亲人、家乡、亲情 祖国、民族

  思念的'时间:片刻、偶而某个时段 整个一生且不断加大加深

  思念的程度:思而不愁,愁而不哀 因家国分离而极度的悲哀

  分析:李白,叙述望月思乡的过程,以“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来表达牵肠挂肚的思念,但是并非思而愁,愁而哀,因为他们的离乡背井并非民族的分割和国家的可望不可归,因而所生的乡愁也并非极度的悲哀。而余光中,他的乡愁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顺序来写,在广远的时空中,这中乡思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加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深。余光中自己也认为他的乡愁应是对整个地理的、历史的,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他长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正如另一个台湾诗人蒋勋所写一首诗一样:“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这里面饱含了漂泊者的心酸,这是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国之思。是个人的离合悲欢延伸而成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蕴涵了结束民族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

  六、 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 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课文乡愁的优秀教案 篇8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XX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XX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XX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XX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4、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乡愁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 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乡愁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海燕》优秀教案设计(10篇)07-09

《搭石》优秀教案设计(13篇)07-10

书法优秀教案设计(11篇)07-11

《电功》优秀教案设计(11篇)07-12

课文乡愁教案(精选14篇)07-25

秋水优秀教案(精选19篇)07-26

寓言优秀教案(通用30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