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口技》的课件11篇
探索的大门正向我们敞开!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口技》的学习之旅。几份精心编写的课件范文就在前方等你,它们是知识的灯塔,也是我们提升技能、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怀揣好奇心和求知欲,共同开启这场关于声音艺术的精彩旅程吧!
《口技》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会”“宴”“但”“闻”“乳”“呜”“少”“稍稍”“虽”“名”“股”“名”等字词的意思。
2.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
4.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5.了解本文作者林嗣环。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洛桑学艺》光碟一张。
教学内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放映《洛桑学艺》中洛桑表演长号片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洛桑的精彩表演。洛桑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长号的声音,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口技。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作家林嗣环的《口技》(板书)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从而探究它的魅力之所在。
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识记下列生字。
屏障(píng zhàng)少顷(shǎo qǐng)呓(yì)语 絮絮(xù xù) 叱(chì) 齁(hōu) 中间(jiàn) 曳(yè)屋 许许(hǔ hǔ)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查阅工具书并结合注释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对难理解的字、词、句作好符号,便于在合作探究时解决。
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会宾客大宴。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e.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f.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复述课文。(要求有合理想像)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口技艺人表演了哪两个场面?
3.画出文中描摹第一个场面声响的语句,说说声响的特点。
4.“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5.画出文中描述第二场面音响的语句,说说声响的特点。
6.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7.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8.以上探究的两个问题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再朗读全文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口技》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3、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教学重点:
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 无敢哗者(huá) 呓语(yì)絮(xù)
叱(chì)鼻句 (hōu)中间(jiàn)许许(hǔ)曳(ya)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 既而小→大
当是时 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再次入睡: 未几 大→小
微闻 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 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 中间 百千齐作
又夹 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 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
《口技》的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让学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口技,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口技》就是这样一篇反映古代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文章。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解题、简介作者林嗣环)
二、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疑难字、句。
三、明确字音
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明确字音。
四、再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问后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用法: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 “意”、“曳”、“指”、“名”。
2、活用的词:
“妇抚儿乳” 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 善,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 名,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 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表时间性的词语: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
“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 “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五、齐读课文
要求:
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以讲故事的形式,紧扣课文内容。
2、由学生进行点评(从语气、语调、声音、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等方面点评)。
七、再读课文
试背课文,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二、分析第二部分(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3、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
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背诵课文。
《口技》的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口技》的课件 篇5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教材重、难点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及学法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发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讲、议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电视、影碟机(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录音机。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模仿鸟鸣,有的模仿火车,有的模仿乐器。现代著名的口技演员洛桑(已故)最擅长模仿表演各种乐器。(课前已放《洛桑学艺》)我们观看时,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场火灾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二)放《口技》录音磁带,听准读音,并掌握节奏。学生自渎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讨论学习,了解大意。(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利用工具书。)自由组合讨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原则。
(四)合作探究
1、找梦出每个场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种声音(及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观众的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五)质疑问难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样成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六)复读课文: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写作:用正面与侧面结合方法描写人物或场景。
(八)作业(略)
《口技》的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 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 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看图说话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 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 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 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 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1、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学校快乐教学的原则,我从备课开始就关注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用心备课的同时也认真地备人。因而这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我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行文的流畅和精彩的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体验;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2、不足之处:
⑴ 有一个问题向学生提出时,我措辞有不够精准之处,以致让学生在回答时有一些小偏差。
⑵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我有急于道出的心理倾向。
⑶ 我上课还不很老练,有一些紧张,没能做好挥洒自如。
⑷ 教学机智尚待加强,我在处理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应变不好。
《口技》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惠、施、乳、毕、舒、俄而、少顷、既而、间、曳、虽、奋、股、战战、几等。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从学生看过的相声表演的口技导人古人的口技表演。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生交流读到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节:
1、学生译,教师正。
2、齐读体会,明确内容。
3、分析理解:
问1、道具的交代课文中还有吗?有什么作用?(可存疑)
(学生交流回答)
问2、为什么正式表演还没开始,就“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学生交流回答)
4、朗读体会。
五、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译,教师正。
2、齐读体会,明确内容。
3、分析理解:
问1、此段写了几种声音?有什么特点?从中反映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问2、宾客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4、齐读体会。
六、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一、二节的词语解释和翻译一、二节。
《口技》教学反思
《口技》是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堂上我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注重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形象而逼真的正面描写,声音的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有少到多,由静——动——静——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再分析听众的反映。从宾客的神态、动作,感受口技艺人的表演极具艺术魅力,从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如此,本文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这些在教学中都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去细心玩味。在提问的过程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让学生能回答好回答,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口技》的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一、通过掌握时间词语,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口技艺术的精妙。
二、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在出发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翻开书第121页《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口技艺术的精妙,勾画生字词。
2.订正字音
犬吠(fèi)、叱(chì)儿、中间(jiàn)、曳(yè)屋、几(jī)欲。(大屏幕显示)
3.学生自读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4.学生齐读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已经读课文几遍了,说说看,文中出现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作此文的?写作思路怎样?作者在文中详细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由此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作此文的,其思路是: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详细叙述的内容是口技表演的内容。
5.读课文第2、3、4段
(1)教师引语及提问:请同学们仍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2、3、4段,看看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三个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深夜失火。
(2)教师引语及提问:作者直接详细描述了口技艺人用口摹演的三个场景,从这些文字中可知:艺人演技的高超——就凭一张嘴就能摹演出如此丰富的场景,可见他的技艺实在是精妙至极!但在这些段落中,作者还写到了听众,同学们先勾画出这些语句,然后想想:写听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听众的语句有:“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从这些语句中可知,艺人的演出简直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体会到艺人演技的高超。
(3)教师引语及提问:通过前面的分析,同学们说说,为了表现口技艺人演技的高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描写的?(大屏幕显示)
明确: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二是写听众的反应,前者叫正面描写后者叫侧面描写。
小结: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要想写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我们除了可以直接写这个一人或这一事物外,还可以通过他人或他物的角度来衬托表现,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学着运用动用。
6.齐读开头段和结尾段,讨论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大屏幕显示)
教师引语及提问:作者在文中安排这两段除了交代演出前和演出后的情形外,还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段还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作用,二是通过交代演出人员少和道具之简单,从侧面描写衬托艺人演技的高超。
三、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板书设计:(大屏幕显示)
《口技》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 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 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 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 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 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情景导入: 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 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2) 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3) 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4) 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1) 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2) 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3) 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4)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议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远近、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 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 少多、简杂
(5) 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 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四) 课下作业布置
(1)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 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 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 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 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 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 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 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 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 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 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 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五)课堂检测:(练习题—略)
(六) 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七)作业:p159页思考与练习:二、三
《口技》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能目标:
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2、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掌握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逼真的描写语言。
一、表演激趣,
导入新课欣赏《洛桑学艺》的口技表演片段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识字正音。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4、思考问题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三、质疑解难合作探究
1、把预习中遇到的翻译问题提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答疑解难,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讨
3、积累文言词语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商讨
出示练习,
积累文言词语
四、研读探讨构思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
从填写的内容中揣摩、发现构思上的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揣摩技巧
五、品读
品味精彩语句品味体现“善”的精彩语句:
用“我认为--词(或句子)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来表达
默读课文自学或互学交流评析
五、促读
拓展延伸
1、找出《陌上桑》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利用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练习加深巩固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口技》的课件设计 篇11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 )③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 )闻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儿醒。⑥以为( )妙( )绝( )。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二)(三)。
作业(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 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词类活用练习)。
指出下列加黑的词,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词性: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省略句式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内完成)。
附 教学建议:
1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指导同学阅读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二《口技》一篇。
3 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口技》的课件】相关文章:
《争吵》的教学课件(7篇)07-25
【必备】《太阳是大家》的课件16篇07-26
太阳的教学课件11篇(荐)07-26
【精品】《太阳》的课件30篇07-27
【必备】《太阳》的课件设计12篇07-27
《太阳》课件(24篇)07-27
【荐】《猫》的课件设计15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