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精选7篇)
探索文学的深邃,领略鲁迅的精神,走进鲁迅文学院的散文世界,犹如置身于知识的海洋。这些文章是智慧的火花,是灵感的源泉,是理解生活,洞见人性的独特窗口。无论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寻求写作启示的学子,都值得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阅读,学习,借鉴,让这些散文成为我们思想的养料,激发我们创作的激情,共同在文字的疆域里绽放独特的光彩。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经典散文 篇1
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蒋子龙老师的课了,并不仅仅因为蒋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同学们早就听说,蒋老师的课更像是在跟好朋友聊天,能带动我们思考,一起轻松谈论话题。果然蒋子龙老师没有让同学们失望,他讲的《文学无门》让我们了解时下文学形势,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和作为一个文学人应有的心态。这位大师用他平易近人的作风、风趣的语言以及厚重的写作体验,让我们折服,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尤其是蒋子龙老师提出要“灵魂写作”,实在让我获益良多。更让激动的是,我很荣幸地珍藏了这位著名大师的签名,同时留下更珍贵的合影!
晚上6:30分,另两位班主任王祥老师和马季老师带大家来到三楼小议室,师生间进行第一次面对面的对话。文学评论家王祥老师独特的艺术家风度使我们折服,中国作家网主管马季老师的谦虚平各让我们尊敬。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着实有些紧张;更没想到的是,与我相对而坐的马季老师,竟然点名让我第一个发言。
轮椅上的我手心冒出了冷汗,一双双热情而小心的'目光投到我的身上,而我,究竟要如何自我介绍呢?“今夜阳光明媚,今夜多云转晴(窃笑)……能来北京我心里老激动了!那啥,我是一名来自东北那疙瘩的网络写手,接到鲁院通知书,我的心都要蹦到嗓子眼儿了,哎呀妈呀,这不是做梦吧……”心里反复叨念着小品里面那些家乡话,想调解一下紧张的气氛——只是后来脸红红的,终于没胆量讲出口。
最后还是像马季老师提醒的那样,先介绍一下代表作品《左手爱》,然后真诚期待跟大家成为好朋友……不过,无论自己的开场白是否流畅,很庆幸得到了师生们鼓励的掌声。最开心的是,从其他十九位同学的自我介绍中,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声音和内容,让我不知不觉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其实对于我来讲,能有这样一次心贴心的交流,真的是“老激动了”……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 篇2
白描老师以作家贾平娃和路遥为实例,讲解优秀作家应该具备的六大条件:一是深度的感情体验;二是勤奋的创作训练;三是诚实的劳动态度;四是丰厚的美学修养;五是文学的'终极较量;六是强烈的超越意识。白院长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该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文学不同于科学,文学必须拿出纯属你个人的东西,要有无榜样的意识。这句话很深奥,虽然一时还无法透彻地理解,但记住了白院长郑重讲出的鲁院校训,那就是:“师承,创造,担当,超越!”
今天下午的课很别开生面,因为是与两位美女老师进行文学对话。其中一位是来自英派瑞克科技的执行总裁崔曼莉,她的职场大作《浮沉》一度居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另一位是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邵燕君副教授,同时她还是评论家。与两位老师的文学对话,让我较深地了解到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现状及出版方面的知识,虽然话题一度走偏,辩论的场面也有些激烈,但最终仍然回归正题,圆满结束。静下来作个总结,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赞同崔曼莉老师那句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是一种信仰,也是我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 篇3
手握录取通知书,在亲人们的陪伴下来到了教学楼里的新生报名处,接待我们的是班主任王冰老师和景瑞老师。王冰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文学硕士,温文尔雅的笑容,完全一位儒雅的书生;后来才知道,王冰老师刚刚获得冰心散文奖。而景瑞老师则是负责后勤工作的班任,年纪稍微长些,但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两位老师对我嘘寒问暖,让我一颗忐忑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
看着爱人忙忙碌碌办理入学手续,我和儿子坐在沙发上莫名地有些紧张。大厅里有些微凉,鲁迅先生还有丁玲等大师的`塑像就在身边,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视着,这么近啊,竟然这么近!虽然只是一尊尊雕塑,但让我深深地感到正在接近一种巨大的东西,这种东西丰厚而有张力,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有些迷惘,有些胆怯,有些兴奋,有些期待,我知道,这是文学大师们根植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文学信仰。虽然无缘与鲁迅先生和丁玲先生生在同一时代,却有幸如此近距离地聆听他们曾经跳跃着的脉搏,寻找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这必将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妈妈,我终于看到鲁迅先生了,我们老师最崇拜鲁迅先生了,给我们讲过好多鲁迅先生的故事……”儿子显得比我还要激动,伸手抚摸着那一尊尊雕像,带着少年的热情和纯真的敬仰。
这一刻,我又很欣慰,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至少我的儿子对文学大师还能如此地尊重;我也隐隐地有些小小的骄傲,至少在我们东北那座小小的县城,能带儿子来鲁院学习的,我是第一人。或许我最终也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但至少我的文学信仰有了继承人,难道不应该庆幸吗?
“同学,你是本届培训班的学员吗?”忽然,一个亲切的男中音在耳边响起,蓦然回头,我看到一位个子高高有些清瘦的男士站在我的身旁关切地问道,“你家是哪里的?”
当得知我来自吉林时,男士异常惊喜说原来我们是老乡。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乡竟然是鲁迅文学院的施战军副院长,他望了一眼我的轮椅然后有些责备地口吻说:“为什么不在报名表上写清楚你的情况呢?那样院里会派车去接站,你的家人也能少些辛苦和忙碌……”
我感激地笑了笑,说心里话,当初之所以没跟鲁院讲明自己是残疾人士,一方面是因为虚荣心在作怪,想着自己凭实力与健全学员一起参加培训,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另一方面,又是自卑心理在作祟,隐约担心主办方知道我行动不方便,会取消我的入学资格——至少可能,会有些麻烦的。我实在太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想因为身体的原因而错过……
“子燕,千万不要有任何自卑心理,大家都是平等的。鲁院就是学员们的家,鲁网二班的二十名学员就是你的兄弟姐妹,好好珍惜吧。”施战军院长鼓励我要克服这种自卑心理,跟大家平等相处,汲取知识的同时收获可贵的友谊。
大家都是平等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勇气,情不自禁地直了直身子,让因为坐了长久火车而酸疼的脊柱尽可能伸展起来。虽然还没见到其他的师生,但我暗暗给自己鼓劲儿——加油,子燕,只要投以微笑,收获的,肯定也是笑容!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 篇4
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蒋子龙老师的课了,并不仅仅因为蒋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同学们早就听说,蒋老师的课更像是在跟好朋友聊天,能带动我们思考,一起轻松谈论话题。果然蒋子龙老师没有让同学们失望,他讲的《文学无门》让我们了解时下文学形势,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和作为一个文学人应有的心态。这位大师用他平易近人的作风、风趣的语言以及厚重的写作体验,让我们折服,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尤其是蒋子龙老师提出要“灵魂写作”,实在让我获益良多。更让激动的是,我很荣幸地珍藏了这位著名大师的签名,同时留下更珍贵的合影!
晚上6:30分,另两位班主任王祥老师和马季老师带大家来到三楼小议室,师生间进行第一次面对面的对话。文学评论家王祥老师独特的艺术家风度使我们折服,中国作家网主管马季老师的谦虚平各让我们尊敬。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着实有些紧张;更没想到的是,与我相对而坐的马季老师,竟然点名让我第一个发言。
轮椅上的我手心冒出了冷汗,一双双热情而小心的'目光投到我的身上,而我,究竟要如何自我介绍呢?“今夜阳光明媚,今夜多云转晴(窃笑)……能来北京我心里老激动了!那啥,我是一名来自东北那疙瘩的网络写手,接到鲁院通知书,我的心都要蹦到嗓子眼儿了,哎呀妈呀,这不是做梦吧……”心里反复叨念着小品里面那些家乡话,想调解一下紧张的气氛——只是后来脸红红的,终于没胆量讲出口。
最后还是像马季老师提醒的那样,先介绍一下代表作品《左手爱》,然后真诚期待跟大家成为好朋友……不过,无论自己的开场白是否流畅,很庆幸得到了师生们鼓励的掌声。最开心的是,从其他十九位同学的自我介绍中,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声音和内容,让我不知不觉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其实对于我来讲,能有这样一次心贴心的交流,真的是“老激动了”……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 篇5
国歌声后,主办方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将本届培训班的相关情况做了简要说明,当他说到“你们二十位学员是从网络中万里挑一”的时候,我从内心里感到一阵自豪。从茫茫网海踏进鲁迅文学院,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最感动的是开学典礼结束后,各位领导来到我身边嘘寒问暖,童之磊总裁和陈崎嵘部长还亲切地鼓励我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创作。全体师生留下珍贵的合影后,班主任景瑞老师又带我们去参观了鲁迅文学院院史展览。虽然只是匆忙间的.浏览,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已经深深印入脑海,让同学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精神和对文学的执著追求。
一开始听说这次培训是高强度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果然,下午2点整,第一堂课就开始了。讲师是《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题目是《想像的传统》。这位李老师真不愧是著名的评论家,一开口就来了个“下马威”,直言他对网络文学的态度是比较针对的,甚至是苛刻的。语出惊人,绝大部分作者都因为自己来自于网络,感觉有些囧。课堂气氛很怪异,似乎都在思索老师的提问,是否真的有网络文学?不过,纠结中最后讨论的结果相对是好的,那就是网络与传统并不冲突,如果把传统当成资源,把网络当成平台,这才是最大的“双赢”。
这第一堂课将近三个小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李敬泽老师关于处理写作的观念。他指出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空间,第三是人,第四是人的行动,第五是语言。让想像延伸,小说的精彩在于“莫测”二字,人物的鲜明要以情节来推动。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与想像力息息相关,年轻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磨炼。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抒情散文 篇6
十三岁的儿子俨然是个小男子汉了,紧张地问妈妈冷不冷?爱人赶紧将我的双脚抬起来,然后帮我穿上亲戚们准备的厚厚鞋套,最后还是不放心,又小心翼翼捧在他的怀里,生怕那毫无知觉的两只脚被冻伤。而他自己,却忙碌我的过程中冻得鼻子通红,直打喷嚏。
我瑟瑟发抖,将羽绒服的帽子又往上拉了拉,然后微笑着说不冷,可分明看到我的眼镜片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雾。其实或许不是雾吧?我掩饰着吸了吸鼻子,生怕爱人看到我镜片后感动的泪花……
好在全车最温暖的第八号车箱乘客最多,大家用呼吸当暖气把严寒一点点驱散;当八点后的太阳融化了车窗上的霜花,我终于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爱人这才稍微松了口气,然后无限期待地鼓励我说,坚持住,到长春换乘动车就好了,座位都是软卧,而且一点儿也不冷。
是的,来到长春火车站,第一个感觉就是温暖多了。儿子是第一次出远门,照顾我的同时对一切充满了新鲜感;爱人则紧张地盯着车次时间表,生怕出什么差错而耽误了北京行程。坐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耳朵里是嗡嗡的吵杂声,我的心开始有些紧张,车站这么大、站台这么长,爱人这次背我上车更辛苦了……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绕过长长的站台,爱人步履越来越沉重,累得气喘吁吁,却还不时地询问我冷不冷,叮嘱儿子一定要跟上,千万不要被人群冲散了。我默默地伏在爱人的背上,有些后悔,或许不应该接受鲁迅文学院的邀请,不应该让爱人在这寒冬腊月天里,为自己受这么大的罪。然而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已经在路上,便不能再回头了。
动车的感觉真爽——这是儿子放下重重的背包,说的第一句话。爱人摸了摸儿子的头,说让妈妈挨着窗户坐,看看外面的风景。想为爱人擦擦额头的汗水,爱人长长舒了口气说没事儿,若是夏天就会汗流浃背了。我的鼻子不由得又是一酸,唉,其实冬天出门更累啊,被背的人和背人的`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无疑多增加了很多分量。上初中的儿子已经能听懂我们的谈话,递给爱人一杯水说,爸爸您再辛苦几年,等我长大了我来背妈妈……
长春开往北京的动车启动了,我感动的泪水随着车轮的滚动咽了下去,当列车员亲切悦耳的话语在车箱中回荡,我才真正确定:我终于要去北京了,我们全家,真的要去北京了!
北京,祖国的首都,这对于出生在七零年代的东北农村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小时候有首儿歌总会在雨天唱起——“大雨大雨哗哗下,北京给我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后来家里有电视了,便会每天准时守候在新闻联播前,为只为听听那振奋人心的国歌,为只为看着军人叔叔英姿飒爽地将国旗升起,然后让一颗童稚的心灵跟着电视上的画面在天安门前、华表前、人民大会堂前飞过……
美好的向往啊,许多童年时代的梦想,都在学生时代积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希望将来考取首都某所高校,希望真正去天安门前看升国旗、奏国歌,那应该是多么自豪而神圣啊!然而,就在我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命运带给我一场天大的意外,我的世界塌了,北京的梦,灭了!我只能坐在轮椅上,静静地幻想北京的天空会是什么颜色,昔日的故宫可否还有帝王将相走过的痕迹?今朝的奥林匹克鸟巢,又有多少“鸟儿”在这里划过美丽的倩影……
妈妈,我好难受,我晕车了——儿子的呼唤拉回我飘远的思绪,只见儿子脸色苍白,一脸痛苦迷惘的神色。老公说儿子你能再坚持一下吗?火车正在进北京站,卫生间大概不能用啊。我赶紧找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然后扶儿子倚在自己怀里,轻抚他的胸口,希望帮他缓和一下晕车的劲头儿。儿子坚强地咬咬牙把包背上了,他怕耽误下火车……
首都的车站真是人性化啊,站里提供免费轮椅还有专用通道,爱人和儿子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望着刚刚停下来的动车,儿子依然苍白的小脸上绽放了灿烂的笑容,爸妈,咱们赶紧留个影吧,告诉北京——我们全家,“胜利”地来了!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优美散文 篇7
现在将这几天的收获简单做个总结:
原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雷达老师在《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中,提出一个沉重的问题:今天,还需要文学吗?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而我们又在哪儿?雷达老师认为,真正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千变万化是人的变化,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才是一种豁达;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讲的《何为文学,文学何为》,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做阅读者,学会欣赏才能懂得创作者。文学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准,爱是永恒的大旗。而曹文轩在深情讲说他的童话《草房子》时,我跟其他几位女同学被感动得泪水涟涟,那实在是用爱写就的文字,即使中年后的我们,同样百读不厌;
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的《为何写作》,明确了写作中的三种立场,那就是平民反对不公、精英反对平庸、中产阶级反对不自由。这之前我们从来没如此认真地思索过要“如何说话”,在整个说话过程中,究竟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还是语言在操控我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刘正荣主任耐心讲解了《传播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刘主任希望作者们在尽可能的载体上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只有在某一方面创作出特色,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鲁院施战军副院长在《迁徙文化与城市文学》中指出,小说要写风俗世情,让本质力量得到对像化,有一种声音最能代表人的心灵,那就是文学主题:在生、死、爱的过程中,要对信、善、美保有诚意。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老师的《关于网络文学的几个问题》,让我们深深地反思,当下文学精神的资源在哪里?是不是“在嘲笑前人的笑声里,我们也一样会被后人嘲笑?”
带着如此沉重的思考,又迎来了与影视剧作家路远和出版家兴安老师的对话。说到路远老师自然想到电视剧《京华烟云》,那可是一部收视率相当高的作品啊。同学们欢呼雀跃,休息之余与二位老师合影留念。是的,从来没想到能与老师们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轮椅上的我也加入了雀跃的队伍。
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是1月2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的领导跟我们进行了一次最近距离的对话,号召学员们积极加入作协,成为中国文学一股崭新的生力军。虽然后来这次“对话”被炒作成“招安”,但同学们都发自内心地重视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理念。因为作协的参与,代表着文学界对于网络作者们的认可,代表一种正式的沟通正在形成。网络“写手”或许不会成为真正的“作家”,但至少是一个作者,至少要为自己的读者负责,为整个文化的传承负责,这才是一个忠于文学者的品德。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匆匆过去了,明天就在迎来毕业典礼。此刻的内心升起无限的留恋,相信其他的同学也跟我一直不舍。这次培训是我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洗礼,让禁锢在轮椅上的心灵得到空前的震憾和激励;同时,更幸福的是,我收获了人间最珍贵的师生情,同学谊,这体段经历,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感动温暖我,在为我不断攀登的源动力。
在大师们说书式的讲学中,我感受着浑厚的文化学养、栩栩如生的事例、对文学执著的坚持,从中汲取大量的文学知识。这些宝藏,将会成为我一生的珍藏。感谢培育我们的鲁院,感谢各位老师的传授,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在以后的创作之路上,我会以真诚的心灵去默默品读,然后写自己想写的故事,让爱成为永恒的大旗,让信善美在我的文字中流淌。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相关文章:
鲁迅读书名言警句(8篇)07-07
写在感恩节散文(6篇)07-08
在路上的散文(17篇)07-08
难熬的日子的心情说说(7篇)07-08
那些美到心痛的句子(精选6篇)07-09
那些温暖人心的句子(8篇)07-09
那些花儿散文(15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