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9篇)
尊敬的学习者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翻开知识的诗篇,一起探索古代诗歌的世界。几份精心的教学设计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借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古诗词的韵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虽然高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对诗歌充满向往,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但经典诗歌学习不多,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审美冲动,因此,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借助多媒体,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鉴赏方法——艺术还原法。
3、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艺术还原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
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组现当代诗歌,先看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绍意象的概念,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请部分学习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归类总结:(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倚栏杆而凭吊,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2、(屏幕展示)一组黄昏画面
同样是黄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这些画面,请大家说说感想。并用一句诗来描述该情景。
学生回答后,提示:同样是黄昏,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在李清照看来却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悲凉;李商隐面对黄昏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发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难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去分析。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件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融音乐、图片、文字为一体。凡课件设计到的诗歌意象尽可能配上清晰、优美的图片,音乐以极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为主,用以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课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以欣赏诗意盎然的音乐与图片导入,以诗歌语言符号为元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又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切切实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做到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诗歌的传统意象,思考并将这些诗歌意象的寓意并进行归类;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点评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习,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试题解析]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关涉诗中有画这个鉴赏点)的能力,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第二问考查对“诗眼”的理解和点活这个“眼”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中“怎样”这个修饰限制词规定性很强,应该是诗人使用了的表现手法都要简述到。(如果问点限制语不是“怎样”而是“主要”,才可以就主要表现手法简述。)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二、考点探究·复习指津
㈠考纲阐释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寓庄于谐,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1、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⑴、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比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不群(《卜算子·咏梅》)。
例诗简析: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⑵、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对物像的外部轮廓作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人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例诗简析:《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⑶、衬托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冰雪衬托衬梅花的坚毅耐寒(桃李与之则是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⑷、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例诗简析:《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⑸、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诗简析:《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⑹、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诗简析:《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⑺、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诗简析:《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⑻、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例诗赏析: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三、堂清检测
第一,侧面烘托手法的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忆余杭潘阆
长忆①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长忆,老是回想起。②满郭,满城。郭,城的外墙。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是说多次梦中观潮,梦中的景象醒来还觉得胆寒。这是运用的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这是一首写风物的词,词写钱塘秋潮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无所畏惧的表演,场面惊险。本题答案:这里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梦中潮水排山倒海的气势尚且让自己胆战心惊,更何况它真实的景象呢!
第二,虚实相生手法的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挑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答:
诗的第一层(一、二句)是“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第二层自然是“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二者有同——“桃花”,有异——今年今日人面无觅。错过了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本题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
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①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这是2007年全国卷I的一道试题。“伤春”思乡,是游子抒乡愁的常用题材。虽说春未老,可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暮春说来就来了。时光如逝水,怎能不嗟叹万般,怎么忍心在老朋友面前提起乡愁呢?第一问,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注意“请简要分析”的限定,不能只回答什么心情而不作分析。第二问鉴赏诗歌的表现方法,指向很明确。
本题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以及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简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设想
本堂课通过以《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概括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通过诵读体味和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准确、科学深入理解意境的概念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于意境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与问题创设来学会分析意境的方法并借此鉴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技能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感悟诗人情感,以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七、教学媒体:
本堂课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而言,高考之中,命题者往往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说是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我国古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追求意境的创设,在品读古代诗歌时,从理解意境入手是一条捷径。今天,我们选择课时练中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来揣摩它所营造的意境,去感受他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内蕴丰富的情感,并且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方法。
(二)例析诗歌意境方法:
1、同学们整体诵读这首诗。(初读未能深入体会这些文字下面流淌的心,没关系,今天我们就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跨越时空的距离,来走进作者的心灵。)
2、再读,学生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思考:
(投影)这首诗描绘了那些景物?运用想象构建画面,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板书)品景景物: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3、请同学们通过想象,在脑子里构建下,你喜欢那个画面?
师:我就抛砖引玉一下,我喜欢的是这首诗中颔联的第二句:(投影)“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师:我相信你们会描述的更好。请同学试着描述画面?(师点评鼓励)
4、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简要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概括:(板书)描绘了秋雨后傍晚时分,山中的风光和山民的劳作景象。
5、接下来,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投影)这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有什么特点呢?
请几个同同学做具体回答,然后老师整理概括(板书):幽静、温馨、清新、自然、纯朴?
6、问:在这首诗里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并作分析。
老师简单补充把握诗歌内容可从看注释和了解作者生平入手。
最后老师整理学生所悟出的作者情感:(板书)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意境概念的把握。
大家看,这是一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啊,这景、这情在诗人笔下是如此完美得融合,就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赞美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说的就是一种意境。那什么是意境呢?(投影)
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那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此诗的意境。
请同学回答。然后看归纳的此诗的意境(投影)《山居秋暝》的意境: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性情,营造了清幽、淡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8、请同学们再读此诗,读出意境和情感。
9、析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把这首诗的意境分析出来的?学生思考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整理学生的回答(投影并板书)析法:找景物,描画面,析特点,悟情感。
(三)拓展训练。
师:现在我们把分析意境的方法运用一下。
(投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四人小组,共同研讨,一人执笔,小组合作、展示。)
答:(步骤一)全诗描绘了一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的初春景象。
(步骤二)营造了明净绚丽的意境。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是通过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
秋暝》这首五言律诗分析出来的,希望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后的诗歌鉴赏阅读有帮助。
(五)作业
(投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09海南宁夏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
(六)板书
品景悟情析法景物画面特点
山雨秋雨后,幽静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找景物月松傍晚时分温馨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描画面泉石光山村的清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析特点竹浣女风和山民自然悟情感莲渔舟的劳作纯朴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在设计思路上主要是先例析意境方法,然后选取两首诗作为检测练习,其中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作为课堂练习,而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作为作业来完成的。这样整个课堂的容量不大,教学的重点就易突出。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了讲授法、诵读法和提问法,这节课,我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来明确意境这一文学概念的含义,让学生能在科学、规范的概念解释中加深对意境的理解,并在头脑里形成这首诗(《山居秋暝》)的意境,以帮助理解诗歌。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这节课因为是借《山居秋暝》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因此在诵读方面,我没有重点强调突出,读的目的只为引导学生能读出诗味即可。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情境创设者,因此,在此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课堂中,因为意境题型的重要性和他们自身对此知识点的不熟悉,学生能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比较突出。当今是信息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已不是如何是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 丁香——哀愁 红药——悲苦 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02年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 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 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 + ②运用什么方法 + 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 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 长亭—惜别 月 霜—思乡 梅—坚贞 莲—高洁 菊—隐逸 流水 落花— 感时伤春 浮云—游子 子规—悲愁 大漠 孤烟 羌笛—保家卫国 浮萍 飞蓬 孤雁—漂泊无依 凭栏—思念故国亲人 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 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精选12篇)07-13
白居易诗歌鉴赏13篇(荐)07-13
【荐】李商隐《无题》诗歌鉴赏13篇07-14
王维诗歌鉴赏(19篇)07-14
李商隐诗歌《无题》鉴赏(13篇)07-22
古代诗歌(30篇)07-28
古代诗歌反思(30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