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11篇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以其深邃的情感与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个人命运的起伏,更反映了时代变迁与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诚挚邀请您一起探索几篇关于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点的文章。通过这些深入浅出的分析,您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用诗歌抒发对国家兴衰和个人际遇的深刻感悟。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时空,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与启示吧!
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篇1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篇2
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这些 “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一泪。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是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娇宠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遣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抨击:在《洗兵马》中,他指斥李林甫等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可以说杜甫的不少诗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和征战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在儒家文化中,“骨”、“骨气”,“气骨”是刚健中正的表征,诗人仁心广被,泽及天下苍生,以诗抒怀,用仁义培植和浇灌的爱国爱民的伟大品格在诗中得以充分彰显。应该说,这些仁爱情怀是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推演。儒家仁的观念中带有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是一己之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泛爱,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生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速转变时代,一生饱经忧患,境遇十分坎坷,他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体会,因而往往能一语中的,引起读者深层次的共鸣。
在唐代,给人民带来最深苦难的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引起的内乱外患,这种情形在杜甫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不仅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揭示出了更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甚至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入伍或服役,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深刻。
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因此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让人民过上太平的生活。他在诗中不断喊出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蹂躏着祖国的土地,在大敌当前时,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极为悲惨,另一方面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正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迁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被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中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山河复整的气象,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欢乐而感人的诗,如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不仅从他的每一个形象里涌出喜悦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地飞转着轻快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是为人民忧虑的一生,是为人民歌唱的一生。直到他病倒在湘江船上,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忘记过多难的祖国、多苦的百姓。他在最后一首诗中慨叹道:“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抒怀》)这就是壮怀一腔忧国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中,广大民众的苦难忧乐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对象,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摇旗呐喊。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从而教育、激励了后世无数诗人和爱国者――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等人。杜甫伟大的诗篇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吸引和启迪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从中唐的白居易到晚清的黄遵宪,他们的创作与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都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杜甫的“骨”诗可谓“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是其仁爱精神的诠释,这种情感恰恰是诗人在生活中的体察,激发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珍重与责任,并在生命里程中越来越深厚地表露出来,这种“爱”与责任不是简单思想的投射,而是重天下轻己身的利他人格的体现,是封建文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显现。这种无时无处由其胸襟发出的对国家、对人民、对朋友、对亲人的关爱,正是人文关怀的良知性善的真切发现。其大量深切关注人民疾苦、仁爱之情的“骨”诗,全面诠释了儒家“为人之仁”的人格追求与真谛。
拓展:杜甫的简介
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唐朝当时发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作《洗兵马》则是在听到胜利消息时,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别则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以及对于苦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画面,他的感慨、忧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月圆》杜甫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篇3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 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 “诗史”,流芳千古。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 “三月三 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 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 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 “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 出。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 《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杜甫的简介
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唐朝当时发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作《洗兵马》则是在听到胜利消息时,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别则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以及对于苦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画面,他的感慨、忧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月圆》杜甫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篇4
伟大作者总是在他们的诗篇中表现着志意与理念,同时用他们的
毕生来实践着他们的诗篇。杜甫正是如此,“一饭未尝忘君”“杜诗有句皆忧国”,还是王国维的那句话,“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
二.杜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写出这些出色的诗句,更重要的是他还具有一种典范意义。
就风格内容而论,从前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杜诗从内容上无所不包,既有忧国忧民的血泪之作,又有玲珑剔透的写景名篇,风格既有优美,又有壮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伟大的胸怀与极为敏锐的艺术感受结合在一起,《登岳阳楼》,气势、章法,完美之作,既有深刻的内容,又有出色的表现。
就形式而论,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一个人的诗歌创作可称得上无体不工、无体不备,那这个人只能是杜甫,尤其是律诗到杜甫手中才真正成熟,超过总数。
律诗特点是在法度规范中追求自由,而这种法度规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恰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艺术是需要规范的,一枝红杏出墙来,若红杏一枝出墙来,破坏了平仄平的内节奏,声律的规范有积极意义。为了说明这点恰恰可以将李、杜对比,李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神龙见首不见尾,极度奔放自由的天才美,是天才的喷发;杜甫刻苦经营,反复推敲,炼字炼句,是巨匠的锤炼。李白诗飘逸潇洒,杜甫诗深沉浑厚,作为个人审美,无高下之分,但对艺术的总体发展来说,哪一种更具有特殊意义,对,是后者,就是说对一般的后学者,前者可望而不可及,后者却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严羽《沧浪诗话》:“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这又好比张旭、颜真卿,张旭酣畅淋漓,天马行空,狂放自由,代表一种伟大的盛唐精神,颜浑厚刚健,方正庄严,从气质上来说都体现了唐朝的伟大,但颜法度严整,可供后人学习。李、杜一样都很博大,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大,李,不讲究炼字炼句、章法,“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轷转秦地雷。”犯忌,但无人计较,强烈的整体效果。杜是将磅礴的气势和胸怀,纳入严整的规范形式中,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样本,成为后人学诗必经之途。
无法绕过的杜甫,受到了高度重视,获得了极高荣誉,(中唐,自宋以后)影响极为深远,开了许多诗派(宋代江西诗派),许多诗人,都从杜诗中取其一肢一节而各自名家。例如,韩愈从杜甫学得沉雄壮大的一面;张籍、白居易从杜甫学得写民生疾苦、写实的一面;李商隐从杜甫学得情思沉郁、回环反复的一面。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篇5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
1.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bai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
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3.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4.蜀中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5.舟中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写实为主
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复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如在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歌是被世人传诵的绝句,其中表达诗人对社会上贫穷人们生活和富人生活之间的反差感到极大的不满,诗歌表达的意识就是如果自己能有豪宅,一定会给天下贫穷的百姓遮风挡雨,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诗歌中一种宁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广大社会劳苦百姓受罪,这种思想中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残忍和不公平,君王和土豪们不顾广大劳苦群众的生存,只懂得自己享受,这种现象激起杜甫的不满之情。在愤慨的情况下,奋笔疾书写下这首流传与世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歌经过千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仍在被人们牢记在心中,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杜甫的无奈和愤慨。
(二)抒发感情坚持理想的特色
杜甫的现实主义主要是由于其自己的理想和报复没有施展之地,才最终导致其走向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其中蕴含着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如在杜甫《奉增韦左丞相文》中有提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句诗词表达诗人希望君王能贤明,能大治天下,让百姓过上舒服的日子。说明杜甫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为天下事做点贡献,他拥有高尚的情操,兼顾国家大事以及体恤民生和民情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君主越来越混匀,不顾朝事、贪恋美色,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社会越来越动荡。同时还有杜甫的《同元使君春陵行》中“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这句话表达诗人忧民忧国的心情,并且对国家忠心耿耿的高尚品质,作者喜欢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毫不吝啬的诗歌言语,犀利的诗歌语言,使得人们在朗读杜甫诗歌时,也能有一种激情澎湃和愤世嫉俗的感觉。
(三)诗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结构以及手法上面,其诗歌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多样多彩,他将自身经历和心中所想,通过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特色的诗歌篇章,成为一代经典。如《读少陵集》中“少年莫漫轻吟咏,五十方能读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这句诗歌中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中添加了对称以及顶针等表现手法。不仅读起来更加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同时还能让读者有一种好奇心理,与愿意挖掘诗歌中的寓意和内涵。还有在杜甫《古柏行》一诗中有一句这样的话“霜皮溜雨十丽,黛色参天二干尺”,这句诗词中运用了明显的夸张手法。
(四)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色就是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与生活中见到的人和事,但是作者能通过想象和描述,将人物更加鲜明化和生动化。如在杜甫诗歌《可惜》中有这么一句诗词“宽心应是洒,谴兴臭过诗。”这句诗词明确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以兴磊诗,凡是乱离之感,不平之鸣,个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随有所触即为诗。从杜甫诗歌中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讽刺,而不是坚持一种浪漫主义的基调,这种现实主义诗歌特色,是我国诗歌流派中的一种主流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结束语
研究和学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诗歌在唐朝时期曾经风靡一时,并且知道今天都是国民学习和膜拜的对象。杜甫坚持社会写实,他生平诗歌创作全部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甫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其诗歌创作极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能让读者与杜甫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进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意识。不仅如此,杜甫诗歌语言上也很犀利和尖酸刻薄,直接将显示的黑暗描写出来,让世人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以求得思想上的解放。
拓展:杜甫文章精选
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与李白并称“李杜”,但在艺术上能否与李白相提并论?
闻一多先生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闻一多先生我们都很熟悉,是位学者,同时也是个浪漫的富有激情的诗人,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自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看一下杜甫能否当得起这句赞语: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3.杜甫生平
以三十五岁为界:
三十五岁前:(712-745)
壮游生活,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齐赵之游;三十三岁,结识李白,同游宋中,北上齐鲁。
此时杜甫一腔豪气,满怀雄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三十五岁后:
(一)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年长安生活(746-755)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有时不得不寄食朋友,卖药都市。
(二)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陷安史乱中
四十五岁,授河西县尉,没有接受,不久改任右卫府兵曹参军。
四十六岁,避“安史之乱”,携家北走至鄜州,得到肃宗即位灵武的消息,便只身北向延州,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第二年,冒死逃见天子,在凤翔被授予左拾遗。
因房琯事,几乎问死,后放还鄜州探亲。
在长安过了七个月的安定生活。
四十七岁,房琯被贬,受到牵连,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十八岁,弃官而走,
(三)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漂泊西南
①四十九岁,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760-770)的生活
公元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
这就是这位伟大诗人简略而艰辛的一生:四方飘泊穷愁潦倒,忠爱朝廷,忧患苍生。那么,艺术成就究竟如何?还是那个问题: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
文学作品大约可分为两类:山峰与河谷。山峰: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佳作,就像山峰矗立,谁都会承认它的艺术价值。河谷:艺术技巧并不十分出色,但在那作品中写下的是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民族所走过的路,也许时代背景换了,不能再产生它在当时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巨大的震撼力,就像那河谷,有时不免随着河流的消失而干涸。河谷似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戴望舒,《雨巷》写得是那样空灵而唯美。待到日军入侵,挺身而出,关在狱中,备受折磨摧残,狱中所作,艺术技巧并不高明。(《我用残损的手掌》),但深深的感动后人。面对民族的苦难与血泪,义无返顾,出来战斗,这才是大写的人。至于怎样理解诗,要不要用诗表现出来,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坚持做人的节操,但多数情况下把诗作为纯粹的艺术追求,而有的'人则同时用诗来传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的深沉的关注与思考,比如杜甫。
可与白居易作比较:
白:推己以利人
杜:苦己以利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人中为民代言的诗不少,但作姿态的多,出自儒家理念(民本思想)的多。而杜甫饱经磨难,小儿子饿死,真正发自内心的血性同情,又能超越一己之悲哀,将他深广的同情投向整个大地,整个苦难中的民族。所以梁启超称之为“情圣”,王国维亦说“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
但这还不是杜甫的全部,杜甫在后人心中不仅仅诗河谷似的伟大诗人,更重要的他还是一座山峰似的伟大诗人,一座后人无法绕过的山峰。
我们来看他的作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初春小雨,如烟如雾,在天地之间弥漫飘散。而一种春之生机,正是随着这如烟如雾的小雨降临万物,他用了一个“润”字;因为雨是在在夜里,随着春风无声无息地弥漫飘散,他用了一个“潜”字;这一“潜”“润”,便把初春夜雨之神传出来了。
下面我们看几首杜甫的代表作:《蜀相》《登高》《登岳阳楼》,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说。
一.《蜀相》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为何要“寻”,诸葛亮在老杜心中为何如此之重?回想三国那段历史,诸葛亮做出了何等事业!为何?风云际会,得遇明主。主对臣,尊之爱之;臣对主,忠之敬之。老杜呢?忠肝义胆,苍天可鉴,却漂泊沦落。这是对个人的感伤,此中还有对社稷苍生的关怀。当时,北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杜甫多么希望能有英雄再现,救民于水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如掩去“自”“空”二字,画面鲜亮、美好。春草青青,黄鹂婉转。加上“空”“自”,顿生伤心。此中有三层意味:春草青青,冬去春来;黄鹂婉转,夕去朝来。草木年年依旧,英雄却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在这天地自然的永恒面前,人生、功业何其短促!此其一;再言自身,满腹经纶化作一腔心事,可又向谁诉说?这里只有春草,只有黄鹂,只有青青,只有婉转,而不解人事。此其二;草木无情,哪里理会人世沧桑?只有人看着春草年年转绿,才会触发光阴流逝、斯人不归的感慨。以景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此其三。这“自”“空”二字下得如何,无须多论。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句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德,括尽一生。亮初隐居隆中,刘备三次往见,恳求出山相助,《出师表》。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亮佐刘备开基创业,后辅刘禅济美守成,故云两朝开济。《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即所谓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联当中,作者充满了感叹、敬仰。“英雄”兼指古往今来天下一切有志于为振兴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人物。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没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中唐王叔文改革失败,念着这两句诗,唏嘘泣下。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死时无限感慨地吟着这两句诗,三呼“过河”而逝。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农业民族相比于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在武力上稍逊一筹,但是先进的文明却也催生出一些具有伟大精神、傲岸不屈的人物,如留胡节不辱的苏武,如怒发冲冠、横枪立马的岳飞,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如以三千人马独守扬州孤城力抗十万清军、宁死不屈的史可法,正是这些英雄支撑起我们民族的天空。
二.《登高》
此诗作于夔州。
背景介绍:
759年,杜甫来到成都,760年春建草堂。两年后即762年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节度史。严武与杜甫为好友,对杜甫多有接济。762年四月,严武奉诏回京,杜甫送至绵州,时剑南兵马时徐知道叛乱,不能回成都,暂留绵州,不久至梓州,秋末接家人至梓州。764年春,杜甫携家由梓州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闻严武再尹成都,遂重回成都。六月,严武荐杜甫为节度史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朗。不到半年,厌倦幕府生活。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四月,严武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至夔州。夔州都督柏茂林多有帮助,于第二年迁居夔西,经营那里的四十亩柑橘园,又租得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同时进入创作的一个丰收期,在夔州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即作于此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先看对仗,极为工整,当句对。
再看语言,极为精炼。十四字之中写到“风”“天”“猿”“渚”“沙”“鸟”,六事六色。
再看句式,一字一顿一换,句式结构与所写景物达到契合无间的程度,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
风急――听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
以上均为仰视
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
以上从俯视到仰视
秋风扑面而来,肃杀、急迫,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所见所闻所感,人立刻被卷入这无穷无尽的秋意之中。
但不局促,为何?注意押韵,用“灰”韵,有回环流转之感。另外,所选皆是当时当地典型景物,未见如何阔大,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同。而借视角的变化来见出阔大:仰――俯――仰,仰见天高,俯见沙白渚清,俯仰之间,关怀生出,最终归于仰视,视野重又开阔。景物繁多,亦见视野开阔,视野开阔,见胸怀博大。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二句写秋景,承“风急”而来。
上二联言景,情在其中。
“鸟飞回”,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
落木潇潇,长江滚滚。生命老去,无可奈何。悲,不是悲哀,是悲壮。人生似江河,江河似人生。生命的老去,无可奈何,如眼前滔滔而逝的江水,尽管人生在老去,但毕竟还是人生,“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正如滔滔江河,虽然东逝,毕竟还有不尽的后续流水。但尽管后来不断,绵绵不绝,毕竟仍要流走。生命本身尽管辉煌,尽管还有一腔热望,但毕竟不再是青春放浪,不再是纵情高歌,人生!流水!让人激动,让人无奈;让人无奈,又让人激动。正如东坡所言“人生如梦”,辉煌壮丽,不过一梦,尽管一梦,却曾辉煌壮丽。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眼前景转入眼前身
万里――漂泊,地远――悲
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
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齿暮――悲
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
独登台――无亲朋――悲
此八重悲是层层累加,似滚雪球,力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由前所言,至此下得“艰难苦恨”一语,沉痛之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不尽悲哀,方有此语。有艰难苦恨,自然两鬓霜繁。忧时伤世,忧生伤己,无穷烦恼,欲借杯酒暂消,而杜甫时因肺病戒酒,欲饮不能,又添一恨。真真是无限悲慨。
虽为悲秋之作,虽为伤怀之篇,却因景界壮博而阔大深沉。
章法:
首联(起):登高所见,扣题。
颔联(承):秋景秋色,深重。
颈联(转):毕生之苦,情思。
尾联(结):目下之愁,根由。
句法:句句皆对,句中自对,流畅自然。首联一、二句分起颔联一、二句;颈联上下句分起尾联上下句。
三.登岳阳楼
伟大人格与完美技巧的结合
此诗为漂泊两湖所作。
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春(768),杜甫举家离夔州,乘舟出峡,暮春抵江陵,晚秋又由江陵去公安。在江陵和公安,他都过得不舒畅,人情淡薄,贫困潦倒。这年暮冬,他终于离开公安。岁暮,来到岳阳,泊舟岳阳城下。衰病漂泊,战火未息,感叹身世、伤悼家国,他登上岳阳楼,写下这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于此可见洞庭之美,于此可见对山河一片热爱。
今上:夙愿得偿,一件乐事。
早有耳闻,为何没有得偿所愿?漂泊半生。为何漂泊半生?山河破碎。为何山河破碎?不遇明主。国运艰难,哪里有这番赏景之心!这乐与悲、喜与愁,交错纠结。这一“昔”一“今”,何其痛也!
这一年杜甫五十七岁,如果是青年时代的杜甫来到这八百里洞庭会如何?《望岳》《登兖州城楼》为侧证,意气风发,壮志豪情。而眼下的杜甫暮齿残年,百病缠身,会说什么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裂。湖在楚之东,吴之南,若中分之,故曰“坼”。
此老究竟此老,如此身世道眼前景,竟然壮阔伟丽。
远远望去,浩瀚的洞庭湖将广大的吴楚二地分割开来,天地日月星辰浮于水面。
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孟诗自有特色,一平面一立体。空间的广大二诗皆有表现,不分轩轾。杜诗气象过之。即在空间的三维之外,立出历史这一维度。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无”字易下,“有”字难得。一身病痛,只有孤舟相伴,何其衰也!此联言登楼所引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似极不相称,极不相干,其实不然。因为境界空阔,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引起或加强人们的飘零孤独之感。比如北朝民歌:“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便是例子。增加这“一身飘然”之感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无边的“旷野”。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困守长安时,患上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左耳也聋了,牙齿也一半落了,到这时,正是一身病痛。“老病”非虚语。也正因上联之阔,托起了此联之狭,如两镜相照,互辉互映。“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正同此理。(但《登岳阳楼》以两联表现,而此诗以一句包容,前者更丰满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结语极难。“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楚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
从两面解:
章法:想象中的转场。亦虚亦实。
内容:关怀国运。
总结:
沉郁顿挫
深沉的忧思。读杜诗,首先感到情思的深沉浑厚。无论他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困顿的生平;无论他诗忧念国家安危,还是感慨人生、思念亲朋,他的感情都是阔大深沉的,让人感到他的忧思是那样的执着深广。他的感情不是清澈小溪,不是明净湖泊,而是潜伏着巨大波涛的大海。他的诗句之中,都蕴含着一种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厚积的感情力量。
他的诗有着一种悲壮的情调。悲虽极悲,却不凄凉,不感伤,而是壮大。它把人带进一种悲壮的、阔大的感情境界里。
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还表现在百转千迴、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上。《秋兴八首》
后世影响
伟大作者总是在他们的诗篇中表现着志意与理念,同时用他们的
毕生来实践着他们的诗篇。杜甫正是如此,“一饭未尝忘君”“杜诗有句皆忧国”,还是王国维的那句话,“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
二.杜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写出这些出色的诗句,更重要的是他还具有一种典范意义。
就风格内容而论,从前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杜诗从内容上无所不包,既有忧国忧民的血泪之作,又有玲珑剔透的写景名篇,风格既有优美,又有壮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伟大的胸怀与极为敏锐的艺术感受结合在一起,《登岳阳楼》,气势、章法,完美之作,既有深刻的内容,又有出色的表现。
就形式而论,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一个人的诗歌创作可称得上无体不工、无体不备,那这个人只能是杜甫,尤其是律诗到杜甫手中才真正成熟,超过总数。
律诗特点是在法度规范中追求自由,而这种法度规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恰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艺术是需要规范的,一枝红杏出墙来,若红杏一枝出墙来,破坏了平仄平的内节奏,声律的规范有积极意义。为了说明这点恰恰可以将李、杜对比,李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神龙见首不见尾,极度奔放自由的天才美,是天才的喷发;杜甫刻苦经营,反复推敲,炼字炼句,是巨匠的锤炼。李白诗飘逸潇洒,杜甫诗深沉浑厚,作为个人审美,无高下之分,但对艺术的总体发展来说,哪一种更具有特殊意义,对,是后者,就是说对一般的后学者,前者可望而不可及,后者却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严羽《沧浪诗话》:“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这又好比张旭、颜真卿,张旭酣畅淋漓,天马行空,狂放自由,代表一种伟大的盛唐精神,颜浑厚刚健,方正庄严,从气质上来说都体现了唐朝的伟大,但颜法度严整,可供后人学习。李、杜一样都很博大,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大,李,不讲究炼字炼句、章法,“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轷转秦地雷。”犯忌,但无人计较,强烈的整体效果。杜是将磅礴的气势和胸怀,纳入严整的规范形式中,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样本,成为后人学诗必经之途。
无法绕过的杜甫,受到了高度重视,获得了极高荣誉,(中唐,自宋以后)影响极为深远,开了许多诗派(宋代江西诗派),许多诗人,都从杜诗中取其一肢一节而各自名家。例如,韩愈从杜甫学得沉雄壮大的一面;张籍、白居易从杜甫学得写民生疾苦、写实的一面;李商隐从杜甫学得情思沉郁、回环反复的一面。
杜甫的结局
大历四年(769)正月初,杜甫启程南行,入洞庭湖,过湘阴;三月抵达潭州,旋又向衡州,复又折回潭州。这时他的境遇已经十分悲惨了: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清明》二首之一)
第二年春天,他仍住在潭州舟中。四月,湖南兵马史臧玠杀潭州刺史崔瓘,潭州大乱。杜甫不得不移舟避乱,入衡州。在衡州小住一段,又往郴州,舟行至耒阳县境之方田驿,遇江水大涨,不得前进,其间有五日得不到食物。耒阳县令使人送去食物。待水退,遍寻江上,已不见杜甫踪影。当是此时死于舟中。这位伟大的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歌遗产,却贫愁潦倒,在漂泊中终其一生。时当大历五年(770)夏,终年五十九岁。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庄严:人格
瑰丽:艺术
永久:影响
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精神 篇6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公认为"诗史",梁启超也说杜甫"可算半写实"(《饮冰室合集》)。杜甫"读书破万卷",诗家各派无所不学,叶嘉莹在《诗薮》中亦说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江"。上面这些评论都不同程度地从正面或侧面强调了杜诗的浪漫主义。这样看来,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同样是杜诗善于飞翔的翅膀,而且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也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从而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一、杜诗的理想主义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园"、"精神的故乡"、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杜甫"下悲小已,上念国家",他的最大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他的理想是参预政治的,是入世的,富于政治意义。这种理想是在揭露当时统治黑暗罪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表达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杜诗中流露出对尧舜社会的极大向往,有对"原始自由共产主义"的一种渴慕。杜甫如此希望有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有比较清明的政治,更希望停止战争,让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二、杜诗中塑造了大量的理想化的人和物的形象,它是诗人现实浪漫主义情怀的一种寄托
这些理想化的人和物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是典型的理想化了的人格表现;是现实人物又不是现实人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浪漫特色。浪漫主义创作典型的形象或主观精神的化身作为作家诗人理想的载体,它所描写的人或物,往往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被作家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化,典型化,神异怪诞化,这些形象往往是变异的。
杜诗寄托的理想人物往往表现在他的一些怀古、吟咏今昔人物及其故事上。杜诗咏人怀古多为咏史而兼吊古伤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人物的刻画上。这些人们形象不能单纯地看作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主观改造的反映,诗人的理想愿望就寄寓其中。如"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三、大量运用了想象,夸饰、比拟、象征、铺排、奇异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激越的基调,大胆的夸张迷人和宏伟的气势、磅礴、激情、昂扬的节奏、瑰丽的语言取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很少受客观生活逻辑的制约。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神灵妖魔,现实梦幻,经过作家诗人自由大胆的想象,使作品形成独特而奇异的形象体系。杜甫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浑涵汪洋,千汇万状",为表达其主观幻化的理想,"不用浪漫手法,无以达其意",不用浪漫手法,无以涵盖"汪洋"的内容题材。翁方纲说杜五律有"太白一种既盛诸公在",说七律"雄辩万古"(《石洲诗话》)。清人郑日奎在一首《读少陵集》中说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李汝伦先生在《杜诗论稿》中还对杜诗大胆的艺术夸张作了论述。等等,说的都是杜诗所采用的独特奇异的表现手法。
杜诗奇异的表现手法在夸饰和铺排,壮美和
雄浑上都有很好的显现。杜诗在夸饰与铺排中,又显示壮美的风格特色,加上杜诗忧国忧民之深,就使得这种豪壮带有极强的"沉郁"色彩,一转而为悲壮了。
四、直抒胸意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也是杜诗现实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欢快或愤激之情,悯民之苦,拯苍生之慨,汪洋倾泻,自由喷涌。如杜甫生平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 涕泪满衣裳"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奔涌的大喜欲狂。《春望》是"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亡国破,景哀人更悲也。我们知道杜诗中动用了好多"安得"句,这此诗作亦是结尾直抒胸臆之作。
杜诗抒发主观,以一种冷叙述的方式抒发难忍的激情。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之中,而不明白说出,留给读者体会。可谓不着一字泪而泪。杜诗这种不着一字情而情的特色别具一格,它带一定的现实主义特色,可以说是对浪漫主义特色的有益补充。杜诗中随处可见如此冷叙述的抒情方式,尤其在叙事诗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杜诗叙事诗的最大特点。诗中概括典型的生活形象,是诗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叙写和主观抒情,水乳交融地表现出来的,达到情感的艺术升华。如《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五、杜诗中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反抗与非战诗作亦很有现实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一生有崇高的理想和悲天怜人的博大心态,加上他尚武任侠,狂放不羁,"嫉恶怀刚肠"等性格,更使得他的怀疑反抗精神更进了一步,而发展到了非战思想。高尔基说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家是"自己阶级的判逆者,自己阶级的浪子。"我正可以借过来说杜甫,说他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浪子。自然杜甫是这样一个人,使得他的讽刺怀疑反抗之作别具特色。他的怀疑反抗讽刺愤懑的情绪往往表现在对统治阶级奢侈浮华的生活作夸饰铺排的叙写中实现的。同样,杜诗对个人遭遇的叙写,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反映,也透出了反抗的精神情绪。这些反抗情绪是诗人理想的表现。
杜甫受到"温柔效厚"诗教的影响,有"劝谏忠君"的思想。其实不全是这样,诗人还是位大胆厉害的讽刺能手,他的诗攻击讽刺的范围很广,不但有大官、显宦、贵戚以及形形色色的人,还有皇帝,包括诗人生活时代的`三个皇帝。讽刺是诗人抒发憎恨不满心绪的手段之一。杜诗的讽刺有隐喻,象征、旁敲侧击,反话正说,似扬而实贬的特点。诗人的讽刺,表现了诗人爱憎感情的崇高,憎恨的激切,讽刺打击的无情,是对忧国忧民胸怀的反映。同时这种讽刺是对诗人忠君思想(儒家的平和,忍耐等)的突破。
六、杜诗中的山水田园诗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诗的山水诗往往表现出一种壮美,磅礴的气势。西方浪漫主义诗画也都带有这一特色。"大山水诗须有大气概,方能俯仰八荒,吐纳千古",杜诗兼而有之。杜诗《发同谷县十二首》刻画较为精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关注,从收复失地的欣喜中,一腔深情尽呈。
杜诗的田园诗则表现出一种清新优美恬淡朴素的特色。浪漫主义主张朴素清新流畅的生活情趣,主张回归自然界,同大自然相融相谐,这是对人世喧啸的一种反感逃避,一种抗争和返朴归真。杜甫也以此来排解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愤懑和抗争。
杜诗中,往往现实中有浪漫因素,在浪漫中有现实因素,它们在内容题材和创作手法上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有时浪漫因素较为突出,有时现实因素又较为明显,二者往往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纵观杜甫的这类诗作,我们的不能不说现实浪漫主义诗作是诗人杜甫的一个闪光点,同时也是杜诗风格的有益补充。
扩展资料:
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 篇7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园"、"精神的故乡"、"永久性的乌托邦"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杜甫"下悲小已,上念国家",他的最大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他的理想是参预政治的,是入世的,富于政治意义。这种理想是在揭露当时统治黑暗罪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表达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诗人"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时危报明主"(《江上》)、"忧国愿年丰"(《吾家》)、"毫发裨社稷"(《客堂》)、"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春陵行》……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片忠心,以及在此基础上萌发的美好理想愿望。杜诗中流露出对尧舜社会的极大向往,有对"原始自由共产主义"的一种渴慕。杜甫如此希望有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有比较清明的政治,更希望停止战争,让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正如诗人在《蚕谷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尽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表达了对没有战乱,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的理想和憧憬。
在诗人的诗中,曾多次反复出现了一个个千百年来人们所幻想的字眼:乐土、桃园。诗人说他的迁徙流浪是"有求彼乐土"(《别董顼 》)是"无食问乐土"(《发秦州》)的,是追求"桃园"生活的,如"桃园费独寻"(《风急舟中书》)、"桃园人家易制度"(《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他的.乐土,桃园是理想化了的:"橘州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苦,太守庭内不喧呼"(同上);"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往昔》);"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同元使君春陵行》);"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租"(《昼梦》)……这就是杜甫为我们所描绘的没有贪官污吏、人人各得其业、平均甚至连监狱及争吵诉讼、战争也没有的理想乐土与桃园。
另外,诗人在为理想的奋斗追求中,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和利他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从理想主义出发的。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了他人,为了能看到天下大多数与自己同样的人的温暖安定,他的房子"独破",自己"受冻",诗人也愿意也满足了,一片眷眷之心可见。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凤凰台》)、"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题省中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永怀五百字》)等都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和献身精神。
二、杜诗中塑造了大量的理想化的人和物的形象,它是诗人现实浪漫主义情怀的一种寄托。
这些理想化的人和物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是典型的理想化了的人格表现;是现实人物又不是现实人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浪漫特色。浪漫主义创作典型的形象或主观精神的化身作为作家诗人理想的载体,它所描写的人或物,往往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被作家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化,典型化,神异怪诞化,这些形象往往是变异的。从这点上看,我们说杜甫是现实理想主义诗人,作为"写实家亦理想家"的杜甫,为了配合其追求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往往描写奇幻、荒诞、怪异的事物,抒发超脱世俗的理想与豪情;或塑一些幻想中的理想人或物,寄托诗人孤愤的激情与向往。杜甫藉作诗来排谴矛盾的情怀,他曾说"宽心应是洒,谴兴莫过诗。"(《可惜》)。以兴藉诗,凡是乱离之感,不平之鸣,个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随有所触即为诗。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为了能使天下人民同登衽 席,杜甫看着当前君昏臣佞的局面,必然有扼制不住的愤懑,但不便明言,只好遣兴抒愤,托物言情,以便托载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
杜诗寄托的理想人物往往表现在他的一些怀古、吟咏今昔人物及其故事上。杜诗咏人怀古多为咏史而兼吊古伤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人物的刻画上。这些人们形象不能单纯地看作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主观改造的反映,诗人的理想愿望就寄寓其中。如"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遣兴二》)、"庞公任本性,蒿子卧苍苔。"(《昔游》)、"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入乔口》)、"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琴台》)……感物思人,以人以物托心,"所寄之深沉"(傅庚生语)。这些人物都是先圣贤人,是诗人寄托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不平之鸣而塑造的理想中人物。又如:"欲填沟壑惟蔬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空囊》)、"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创器动四方。观者如山沮丧,大地为之久低昂。"(《公孙大娘舞剑》)。在《饮中八仙歌》里说张旭"脱帽露顶土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说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说左相"饮如长鲸吸白川,衔杯'圣乐'称避贤"。这样的诗作还很多,这些人物都从现实生活升华而来,或狂傲不拘、或素洁高雅、或强健威武或离经叛道……他们都是诗人所塑造的主观想象的人物形象,是诗人理想人化的载体。杜甫怀古咏人的诗作还有《寄孙崇简》、《天骠图歌》、《武侯庙》、《怀素草书》、《狂歌行赠四兄》等。
另外,杜诗创造闪耀着主观想象的典形象作为理想的载体,或咏物言志或托物反讽或寓情于物。这些咏物诗皆有所寄托。我们先看看诗人吟咏花草树木的诗。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这用。"(《古柏行》)、"出非不得地,蟋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病柏》)、"犹含栋梁具,无复宵汉志。"(《枯柚》)、"草有害于人"、"其毒甚蜂蜜、其多弥道周"。(《除草》)、"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朝催人白白头。"(《逢梅》)等把志向报负,愤懑不平之情寄寓所塑造的柏梅草竹等到夸张变异之物上。我们再看看杜诗中吟咏鸟兽虫鱼的诗作,无不寄寓诗人胸襟抱负和遭遇的憾叹,如"毛色惨黑貌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杜鹃行》)、"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功成失所在,用舍何其贤。"(《义鹃行》)、"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恕号。"(《朱凤行》)、"去岁奔波逐余寇,骅骝惯不得将。"(《瘦马行》)、"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马》)、"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促织》)、"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莹虫》)等,在一种豪壮怪诞之中托物寄情、豪行壮语,不平之鸣皆有所依托。其中寓寄着诗人对一种幻想生活的渴望,诗人以此为载体来抒发这种向往之情。
三、大量运用了想象,夸饰、比拟、象征、铺排、奇异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激越的基调,大胆的夸张迷人和宏伟的气势、磅礴、激情、昂扬的节奏、瑰丽的语言取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很少受客观生活逻辑的制约。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神灵妖魔,现实梦幻,经过作家诗人自由大胆的想象,使作品形成独特而奇异的形象体系。杜甫是有想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浑涵汪洋,千汇万状",为表达其主观幻化的理想,"不用浪漫手法,无以达其意",不用浪漫手法,无以涵盖"汪洋"的内容题材。翁方纲说杜五律有"太白一种既盛诸公在",说七律"雄辩万古"(《石洲诗话》)。清人郑日奎在一首《读少陵集》中说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李汝伦先生在《杜诗论稿》中还对杜诗大胆的艺术夸张作了论述。等等,说的都是杜诗所采用的独特奇异的表现手法。
杜诗奇异的表现手法在夸饰和铺排,壮美和雄浑上都有很好的显现。翁方纲说杜诗能于"正位卓立铺写而愈觉其超出";元稹说杜诗"至铺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刘凤诰说杜诗"安得"句"其恣情指挥,语语皆令小夫咋舌,不得谓言大而夸也。"(《杜工部诗话》)。杜诗在夸饰与铺排中,又显示壮美的风格特色,加上杜诗忧国忧民之深,就使得这种豪壮带有极强的"沉郁"色彩,一转而为悲壮了。子美自许七古"沉郁顿挫,掣鲸碧海……孙谨称其驰骋怪骇,开阖雷电。"(宋荤《漫党说话》)。这种夸饰铺排呈现出一泻千里之势,恢宏博大,气吞山河。如写柏树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写书文的高妙,"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醉歌行》);写将士神彩:"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观兵》);写壮士英雄侠胆:"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尽甲兵长不用。"(《洗兵马》)等都极尽夸张之能事,磅礴之中,豪气纷呈。又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死人积如丘"、"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大水淼茫炎海楼,奇峰砾兀火云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在一种夸张的纵情抒写中,沉郁悲壮之情顿现。《昭味詹言》中说杜诗"峥嵘喷薄,沉郁顿挫,苍凉悲壮",说的也是杜诗的这一特色。至于说到杜诗的铺排,焦竑在《焦氏笔录》中说长杜长篇"沈著顿挫","指事陈情","此老杜独善之能",李重华在《贞一诗话》中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老杜在长篇排律中多用赋法,写个人生活,感伤且以时事入诗为多,此赋排使诗文一气喷洒而出,风涌泉流,陈情叙物,宏阔铺开,一览而心惊也。如《兵东行》、《哀王孙》、《洗兵马》、《丽人行》、《艺昔》等都用赋法铺陈。《丽人行》用铺叙手法,写尽繁华浮靡;《忆昔》也是铺张扬厉后委婉多讽。
另外,杜诗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想象,写物叙情有惊奇神秘的特色,也很能表现杜诗的现实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潘德兴曾说杜甫歌、行"错综幻化,不可端倪"。杜诗早期和晚期之作大都有想象丰富离奇瑰丽等浪漫色彩。如《美陂行》、全诗驰骋想象,神奇俊彩。"天地暗惨忽并色,波涛万倾堆琉璃,""龟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等都极富想象,气势豪阔,辞彩华丽,音调 铿锵激昂。杜甫的想象神奇之作还有《壮游》、《公孙大娘舞剑》、《登楼》、《白水三十韵》等。下面再就杜诗与神以及一些边塞诗作一些论述。杜诗中常常写到诗和神灵(包括鬼神)的关系。如"但觉高歌有鬼神","律中鬼神惊"、"诗成泣鬼神"、"反思昨夜风雨疾,乃是蒲城鬼神入",以上所写的"神"、"鬼神"都有各自的含义,有的夸张诗书画的高妙能感动鬼神;有的夸饰赋诗作文有鬼神相助……人鬼神相诸,想象丰富奇特,杜诗中的"下笔如有神"的"神",傅庚生曾说一可解为写诗如有神助,二可解为诗人形容写诗时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杜甫诗论》)此所谓刘勰所说的"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达尔……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也应是杜甫所意味中的神。杜诗写战争的诗篇有一种铺排之感,恢宏悲壮之气,并间有夸张、传奇、想象的特色。当然,反映战争的诗篇由于题材的原因,要写到边塞的异地风光,战争的场面,本身就具有一种传奇的色彩,况且要写这样博大的题材,没有放飞的想象是不行的。如"边庭流血成海水"、"新鬼烦冤旧鬼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天边行》);"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技折","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留花门》);"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等,或想象神奇,或夸饰独到;或绘物写人幽奇……"非常规之墨,而有神奇之思矣。"这样的诗篇是很多的,如《前出塞》、《后出塞》、《北征》等。
杜诗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还有象征,对此,时空交接,议论等到,这里就不再最赘述。
四、直抒胸意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也是杜诗现实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浪漫主义着重主观感情的表现,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华兹华斯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雪莱也说"诗是汹涌激情的表现。"我国的诗歌也同样注重抒情,屈原的创作是"发愤与抒情",杜甫被称为"情圣"。李汝伦说杜甫"写情真而厚,纯而切,真是抒情大圣手,写情大圣手。"(《杜甫诗论》);叶嘉莹也说"以感情功力深厚博大,集大成者当推杜甫。"(《诗薮》)。杜甫写妻儿,朋友之情极为真切。另外,他的诗情常常寄托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忧国爱民之情或直抒胸臆,或寓主观于客观,从冷叙述中透出一种炽热之情。浪漫主义以充沛的激情和强烈的色彩,去表现诗人和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激情。杜诗除了部分诗作用直抒胸臆表达激情外,激情的汹涌主要在寓主观于客观,在一种冷色调的冷叙述中来实现的。
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欢快或愤激之情,悯民之苦,拯苍生之慨,汪洋倾泻,自由喷涌。如杜甫生平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涕泪满衣裳"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奔涌的大喜欲狂。《春望》是"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亡国破,景哀人更悲也。《醉时歌》亦是大胆,毫无顾忌,直抒胸臆之作。人世的不平,触动了诗人敏感的情怀,愤激便磅礴而出。"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忘情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如此的大胆豪爽,对人对已一片肝胆、磊落高尚之情尽现。此类诗歌还有"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咏怀诗》);"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晦日寺寻李封》);"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应与朋好,风过亦来过。"(《陪郑广文游将军山林》)等,在逸气横飞之中,放歌借酒抒怀,情感直抒,把反抗愤懑的思想抒发得淋漓尽致。我们知道杜诗中动用了好多"安得"句,这此诗作亦是结尾直抒胸臆之作。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篇8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篇9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篇10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篇11
一、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体现
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在《又呈吴郎》中,通过寡妇的扑枣,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对人民生活作了历史的实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乳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为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指责:“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向来忧国泪”,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大特色。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30篇)07-23
梦想现实诗歌朗诵稿(11篇)07-23
杜甫的名言(19篇)07-28
杜甫的诗歌(18篇)07-31
杜甫诗歌(27篇)07-31
我与杜甫同行随笔(8篇)08-01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9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