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徐志摩诗歌特点6篇
探索文学的瑰宝,领略诗人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阅读、学习和借鉴关于他诗歌特点的范文,不仅能深化我们对现代诗的理解,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力。让我们在字句间感受那份浪漫主义情怀,体会徐志摩如何以灵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触动人心。一起启程,让思想在诗词的海洋中翱翔吧!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篇1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诗歌特点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赏析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篇2
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对徐志摩的认识最初便是那场人间四月天的吟唱,之后就是在专业课上面对他的学习了。这是一个骨子里执着于自己信仰的诗人,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的人生观。这个人生理想即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与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人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结合。这就是徐志摩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他的诗作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将自己的理想融入自然之中。
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如《翡冷翠的一夜》,全诗模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铺叙了她与爱人别离前夕复杂变幻的情感思绪。基于这样一种氛围,全诗采用了平白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摒除杂念,虔诚的用心读来,就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向我们抱怨,向我们倾诉,抱怨爱人的别离,倾诉她的哀伤。那宁在爱中死的誓言,表露了她对爱情的执著;那死后不上天堂,不入地狱,只愿变一个萤火的爱情宣言,令人震撼;只愿天空不生云,只因天上有她的爱人——那颗不灭的大星。这是一个何其贞烈的弱女子!这是一个何其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段何其哀怨的告白!相信她的`爱人听过这段独白,亦当放弃远行或携她同行。而这无疑是徐志摩口语表达的魅力与妙处,她亲切真实,如在目前!又如《再别康桥》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总的说来,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中作者以雪花自比,那洁白飞扬的雪花,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得心声。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这也是新格律诗派,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完美契合。
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的诗歌一般都很整齐,但从细节上又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四、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因为诗人丰富的现象力,我们总是能从诗中看到一些明媚的风景画。而这些风景画并不是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的,它们与诗歌融合为一体。徐志摩驾驭文字的功底便可见一般了。
这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才子,单凭诗歌方面的造诣就可立足于诗坛百年。若不是天妒英才,我们肯定还会读到更多他的作品。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 篇3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中,面对康桥周围的诸多美景,徐志摩却着力描写了康河中的青荇、柔波及河畔的金柳。这本是一首别母校的诗歌,但是却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侧面表达自己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不仅不是欠缺对母校的爱与不舍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爱得太深,才不忍正面面对这一现实:面对即将别离的母校,依依惜别的心绪溢满心胸,导致诗人不愿正视这一现实,更不愿正面描写本不愿远离却又不得不挥手别离的母校,于是选择了用一一状写与母校相关的事物的方法一方面表达着对母校的爱恋,而另一方面则用来平缓内心的不舍与痛苦。在《她是睡着了》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临摹意中人的睡态,用“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的意象则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而在《先生!先生!》中用“一个单布褂的女孩”追赶飞车乞讨的画面,刻画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雪花的快乐》一诗,诗人以“雪花”自称,用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翡冷翠的夜》中将两人之间的关系想成“残红”,迎风飘落,宁愿是“叫人踩”后“变泥”,而不希望维持这“半死不活”的状态。其中包含了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在其中。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的手法。《再别康桥》在开始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使用“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给诗增添了一种音乐上的旋律。《雪花的快乐》在每一节的最后一行都对“飞扬”或“消溶”进行反复,增添了悠扬、轻柔的韵律。而在音节运用方面,徐志摩借用了西洋押韵的方法:“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与“草上的露珠儿,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新归来的燕儿,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草上的露珠儿》)运用的是交韵。而“青布棉袄,黑布棉套,头毛半秃,齿牙半耗;肩挨肩的坐落在阳光暖暖的窗前,畏葸的,呢喃的,像一对寒天的老燕;”(《古怪的世界》)使用的是随韵。“女郎,散发的女郎,你为什么彷徨,在这冷清的海上?女郎,回家吧,女郎!”(《海韵》)则运用了抱韵。
三、章法整饬,同时又灵活多样
在徐志摩的诗中,有一类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云游》、《康桥再会吧》,这些诗中每一行的字数大体都相同,比较整齐,而还有一类则是运用退格,造成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章法上变得灵活多样,例如《再别康桥》、《偶然》。他的诗虽是以四行一节式居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能够做到既讲究诗形而又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使诗歌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在《雪花的快乐》中,每节前4行都很整齐,大抵每行均为9个字,而第5行则使用了重叠反复。《再别康桥》中每节4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6个字,二、四行稍长,大抵8个字;诗行呈现出有规律地长短错落,而从整体上看又是大段整齐、匀称的样貌。相较于《爱的灵感》长达96句的长篇巨制,《翡冷翠的一夜》共74行,而《沙扬娜拉》只有5行,《火车擒住轨》一节更是仅2行。这些诗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四、文辞丰富,富于想象力。
徐志摩的诗富于想象力,表现为文辞的丰富,辞藻的华丽。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影的彩虹等等意象织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绮丽的风情。《在病中》更是一口气连用7个比喻来形容害病中的心情以及一瞬间的回忆。《诗》中描述了童年天真浪漫情景,“安琪儿的仙府”以及在其中的快乐,在诗的结尾处更是描画了“奇异的精灵”、“天庭”、“白云”、“明星”等等意象,通过发挥奇异的想象,诗人为读者描摹了一幅风格明丽的童趣生活和天上世界。
由以上四点特色构成的诗歌,成就了一个诗人徐志摩,更将他的诗跨越时空优美地呈献给了读者。
徐志摩诗歌特点 篇4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他的诗作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将自己的理想融入自然之中。
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如《翡冷翠的一夜》,全诗模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铺叙了她与爱人别离前夕复杂变幻的情感思绪。基于这样一种氛围,全诗采用了平白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摒除杂念,虔诚的用心读来,就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向我们抱怨,向我们倾诉,抱怨爱人的别离,倾诉她的哀伤。那宁在爱中死的誓言,表露了她对爱情的执著;那死后不上天堂,不入地狱,只愿变一个萤火的爱情宣言,令人震撼;只愿天空不生云,只因天上有她的爱人——那颗不灭的大星。这是一个何其贞烈的弱女子!这是一个何其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段何其哀怨的告白!相信她的爱人听过这段独白,亦当放弃远行或携她同行。而这无疑是徐志摩口语表达的魅力与妙处,她亲切真实,如在目前!又如《再别康桥》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总的说来,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中作者以雪花自比,那洁白飞扬的雪花,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得心声。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这也是新格律诗派,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完美契合。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的诗歌一般都很整齐,但从细节上又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四、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因为诗人丰富的现象力,我们总是能从诗中看到一些明媚的风景画。而这些风景画并不是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的,它们与诗歌融合为一体。徐志摩驾驭文字的功底便可见一般了。
这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才子,单凭诗歌方面的造诣就可立足于诗坛百年。若不是天妒英才,我们肯定还会读到更多他的作品。
徐志摩诗歌特点 篇5
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对徐志摩的认识最初便是那场人间四月天的吟唱,之后就是在专业课上面对他的学习了。这是一个骨子里执着于自己信仰的诗人,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的人生观。这个人生理想即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与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人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结合。这就是徐志摩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他的诗作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将自己的理想融入自然之中。
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如《翡冷翠的一夜》,全诗模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铺叙了她与爱人别离前夕复杂变幻的情感思绪。基于这样一种氛围,全诗采用了平白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摒除杂念,虔诚的用心读来,就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向我们抱怨,向我们倾诉,抱怨爱人的别离,倾诉她的哀伤。那宁在爱中死的誓言,表露了她对爱情的执著;那死后不上天堂,不入地狱,只愿变一个萤火的爱情宣言,令人震撼;只愿天空不生云,只因天上有她的爱人——那颗不灭的大星。这是一个何其贞烈的弱女子!这是一个何其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段何其哀怨的告白!相信她的爱人听过这段独白,亦当放弃远行或携她同行。而这无疑是徐志摩口语表达的魅力与妙处,她亲切真实,如在目前!又如《再别康桥》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总的说来,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中作者以雪花自比,那洁白飞扬的雪花,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得心声。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这也是新格律诗派,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完美契合。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的诗歌一般都很整齐,但从细节上又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四、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因为诗人丰富的现象力,我们总是能从诗中看到一些明媚的风景画。而这些风景画并不是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的,它们与诗歌融合为一体。徐志摩驾驭文字的功底便可见一般了。
这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才子,单凭诗歌方面的造诣就可立足于诗坛百年。若不是天妒英才,我们肯定还会读到更多他的作品。
简述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篇6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那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我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里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因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现在这里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的美感。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形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致相同,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蕴,一唱三和,回味悠长。
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说徐志摩是一个天才诗人,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他无疑也是勤奋的,我们来看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也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也赋有了诗意。这首诗歌也很好的反映了徐徐志摩的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例如他的诗歌《去吧》、《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均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这些形式,在徐诗中均与很哈的运用,它与诗歌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拿徐的诗看有些诗歌透出的美感是用视觉就可以感觉到的,等你用心体会过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就是位才色俱佳的奇女子。并且徐志摩一直在不停的寻求创新,为不同的内容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十四行诗歌,和一些散文诗体都是这种尝试,他认为每种诗体都有其适合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不段的尝试也不断的创新,特别的在格律方面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而闻一多所讲的绘画美也该是包含在其中的。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我们来看徐志摩的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徐志摩诗歌特点】相关文章:
【荐】徐志摩句子摘抄8篇07-04
【精品】徐志摩的经典散文17篇07-05
徐志摩的散文诗(精选18篇)07-09
徐志摩的散文(30篇)07-09
徐志摩的诗歌(28篇)07-10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6篇)07-10
徐志摩散文(30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