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故乡美文随笔

时间:08月06日 网络精选 随笔 我要投稿

【精品】故乡美文随笔6篇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忙于奔波,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故乡,那个承载着我们最初记忆的地方,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通过阅读一些关于故乡的美文随笔,不仅能让我们暂时放下生活的重担,还能在文字间找到共鸣,感受那份久违的归属感。下面精选了几篇关于故乡的范文文档,希望能带你走进那些温馨而又充满故事的画面中,同时也期待你能从中获得灵感,记录下自己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故乡的原风景随笔美文 篇1

  我虽不是山村的孩子,但每次的目的地都是波航乡,因为爸妈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他们改变了姐姐和我的人生。从小到大,我一直执迷于那里的风景,深爱着那里的人们。每次去波航,爸妈是回家,我是旅行。那是个充满诱惑和刺激的地方,尤为夏日。走在乡间小路上,两旁是退后的白杨,天空别样蓝,鸟鸣婉转而悠扬。我像一只青鸟,自由地飞翔在这奔驰的原野。路旁点缀着贵德没有的野花,向南的山坡上则是大片的'梯田,我旅行的季节里,那儿是无垠的金黄。

  每次都会去山顶耍耍。山路蜿蜒,我通常走小径。那是一条幽谷,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和爸妈的童年。走这条路,能很快到达山顶,但崎岖得很,需要冒一下险,所以我的行踪通常不为爸妈所知。走在长满苔藓的石路上,两旁是浓密而幽暗的白桦林,真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山路若隐若现,尤其是雨后初晴时,雾气很大,湿漉漉的草丛里处处可见瓢儿(野草莓),口渴了摘一大把放嘴里,真是人间美味。还有许多野果,名称很奇怪,记不清了。每次旅行,裤脚总被露水打湿,但我就是喜欢这样,即使回家被妈妈臭骂。就在那不经意的多彩瞬间,我爬上了山顶。眼前是一片清晰的世界,此刻内心的孤独渴望,就这样消失在风里……望着周遭的村落和山坡羊,还有天边渐散的云霓,心中自在而安详。因为有一颗永远自由的心,我朝着大山放声大喊,大山总能回应我。

  如今,我可以一个人旅行,也可以带上爱人。旅程如此欣喜。北极山下有我们的脚印,老地方有我们的回忆。感谢蓝色让我们相遇,感谢有你陪我旅行。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这么多年来爸妈为什么对这片土地钟爱不渝。一九八三年,爷爷背着沉重的行囊带爸爸走出了这座山,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从那一刻起,爸妈在外面的世界里开始新的人生。爷爷依旧守望在那儿,盼望着我们归乡。所以,每次去丹城,爸妈是回家,我是旅行。在这条路上,我已整整走过二十个春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都要像爸妈那样一直走下去,因为这旅程有蓝色的你,一个蓝色的梦。

父亲爱故乡的美文随笔 篇2

  ——题记

  金秋九月,淮河以南早已迎来了丰收的一年。稻田丰收,一片金黄;高粱成熟,一片火红,满眼都是稻浪在翻腾,满腔都是麦穗的清香。

  秋天的阳光不愠不火,像泼墨,渲染上了金色的大地,有一点像润滑的绸带。道路两旁,水田中早已挤满了麦子,有的麦子已经打好捆,积在了田地的中央,就像几座高耸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山间的梯田上,有几个正在劳作的农民,正抬着扁担,将“小山”担回家中。我与你——父亲,一同回到了老家,去见你说的老房子。

  跨过一座小木桥,越过那条河,便看到了在树木环绕的深处有一座房子。那是一座古朴的房子,它有着最古老的瓦片顶,有着最古老的纸窗,它的墙皮早就裂开了一大半,上面裂纹像密布的小蛇,仿佛有着成百上千条。但是它的.整体就像新的一样,不斜不歪,它的门轴从来没有生锈。

  父亲走到了古房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墙,对我说:“儿子,这就是我们家的老房子,他和我们走了几十年了,而现在它还住着我们的亲人!”他用头顶着这面斑驳的墙,两手在上面来回摩挲着。一会儿,他又将双臂张开,贴在墙上,像要把“老朋友”一把抱住。他大笑着,笑出了声,而眼中又盈满了泪,流出了泪。鸟在林中叽喳了几声,好像在同唱。父亲的心中一定在想着他小时候在房子中奔跑,在墙上涂鸦,在田中睡觉……

  看着父亲,我也忍不住加入了进来,加入了与房子的交流,加入了父亲热爱故乡的那颗心……

故乡的雨美文随笔 篇3

  我一人独自在家,难得的清静。望着窗外细雨笼罩的都市,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我的思绪却不由得飞回故乡,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雨。

  记得那年春天,我跟着母亲在村头的一道山沟里干活,那里的山坡上,母亲因地制宜栽种了几十颗杏树。母亲一边清除树下的杂草,一边顺便修剪树枝,而我在树丛中,来回穿梭着抓蝴蝶玩。记得当时,树上的杏花开得正盛,白里透着一点红晕,犹如略施粉黛的倩女。花儿在山坡上连成一片,如落在山间的一片云彩,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蜂儿蝶儿在花间飞舞,一会儿停在这朵花瓣上,一会儿又钻进那朵花心里,嗡嗡嘤嘤,忙个不休。母亲看着这无边的春色,她年轻健美的脸上笑靥如花,她已经在憧憬着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了。正忙碌间,天空中突然飘起了雨,犹如被母亲用面罗筛过一般,雨丝细细的。那细雨如牛毛,漫天抛洒着,更似银丝,密密地斜织着。我催促母亲回家,母亲却笑着说:“傻孩子,不碍事,这是杏花雨,也是喜雨,今年小麦丰收有望了,你可以天天枕着馒头睡了!”说着又自顾低头锄草去了。是啊,细雨落在身上,衣服除了润点,竟然没有淋湿,再看那盛开的花瓣,雨丝飘落其上,好久才凝成一滴清泪,望去朵朵杏花带雨,显得楚楚动人,心里甚是奇怪。后来读书学到“沾衣欲湿杏花雨”才明白,诗中所写应该就是这润物无声的春雨吧!

  然而在故乡,最畅快的要属夏天的阵雨了。常言说,夏日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还真是没错。记得那年暑假,我和父母一起,在门前小河边的玉米田里除草。明明是艳阳高照,突然山间飘来一片乌云,母亲说:“怕是阵雨吧!”我说不会吧,太阳还在呢!话音未落,只见山坡上干活的乡亲们已慌作一团,撒腿往山下跑。只见阳光下,白亮亮的大雨点顺着山坡,一路追赶着乡亲们的脚步赶来。雨脚还真快,眨眼间便超过了他们。反正跑也跑不脱,乡亲们索性慢下来,安步当车,不慌不忙地往下走。我慌了,父亲不以为然,说权当洗淋浴!一会儿工夫,雨便来到跟前,白亮亮的雨点砸在地上,地上被砸出一个个小坑,荡起点点尘烟。雨点落在身上还有点疼,更多的是凉,很快个个全湿了,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

  当然,夏天更多的是暴雨。先是闷热几天,感觉一动浑身就冒汗,衣服穿在身上总也不干似的。接着,乌云便开始造势,只见团团浓黑的云从村后奔涌而来,犹如千军万马,伴着轰隆的雷声,向南边杀来,一路攻城掠地,抢占村子上方不大的一片天空。随着乌云一步步紧逼,光亮一点点退去,瞬间便占领了整个天空,把深陷在四山中的小小村庄,围得跟铁桶一般,村子便提前进入了黑夜。突然刷的一道闪电,把乌云撕开一条口子,瞬间的光明照亮了整个村庄,紧跟着一声响雷,在村子上方炸开,震得大地瑟瑟发抖,笼罩在黑暗中的村庄也战战兢兢,等待上天的审判。乡亲们吓得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这时,地上突然便刮起一阵狂风,枝叶便上下翻飞,风吹到身上感觉凉凉的,之前蓄积了几天的溽热便一扫而光、荡然无存。接着便听到稀稀落落的雨点敲打门窗,叮当作响。雨点越来越密,雨势也越来越大,霎时便听到哗哗的雨声了。雨水瓢泼一般倾泻而下,房檐顿时出现万千条瀑布,檐下用于接水的脸盆、水桶,便随之发出叮当、叮咚的响声,时而还有电光伴着雷声,天地间犹如一曲气势宏大的交响乐正在上演。有时,我会穿条短裤跑到院子中,接受这大雨的洗礼。母亲每每看见,便急忙撑伞跑跑过来,嘴里一边嚷着:“傻瓜,别被冷雨激着!”一边亲昵地笑着拍打我的光背,催促我进屋穿衣服。

  一般这样的雨要么下一阵就停了,要么紧一阵疏一阵,拖拖拉拉地下个两三天。记得有一年家里准备盖房,大哥大姐忙活了一个春天,幸幸苦苦制成的一窑待烧制的砖坯,被这样的一场大雨给淋坏了。母亲还为此伤心叹息了好几日,可恶的雨啊!

  故乡秋收时的雨恐怕是最不招乡亲们待见的。这时,老天竟然像受气的女子,抽抽噎噎,哭哭啼啼,几日不休!只“哭”得乡亲们心急火燎,坐卧不安,脾气燥的爷们儿早就开始骂老天的娘。乡亲们能不急么?秋天恰是收获的季节,各种谷类、豆类,有的还长在地里需要收割,有的虽运到了打谷场需要晾晒,可谁知这恼人的秋雨不约而至,淅淅沥沥下个不住,急煞人也!

  记得那年秋天庄稼长势很好,收获时节却偏逢连阴雨,母亲急得在屋子里团团转。她一边走动一边唠叨个不停:“这老天爷下个啥呢?春节也没少拜你,怎么净和老百姓置气呢,你说?”转而又说:“场里的谷子该生芽了吧?地里的大豆不知炸壳了没?多少年没有长这么好的豆子,粒儿大虫口又少,做豆腐的好料。哎!这老天要下到甚时去?”看着母亲那忧心忡忡的样子,我们也无奈,民以食为天,故乡的秋雨可不连着乡亲们的神经?

  故乡的冬雨倒是不多,因为那时一跌入农历十月份,天气已经冷得紧了。记得地里的红薯还没有刨完,凛冽的北风已呼呼地刮了,刀子一般。大人忙着刨红薯,我和弟弟要抹掉红薯上的泥巴,最后手都冻僵了,弟弟忍不住哭了。所以那时老天不下便罢,一下肯定是雪了,干硬的雪粒打在脸上可疼呢!

  可有些年偶尔也会下雨,冰冰冷冷的雨点落进脖子里,感觉浑身都在发抖。雨落在故乡的土路上,白天时是泥巴路,晚上便结上了冰,待白昼又化成一片稀泥,简直无法行人。记得一场冬雨光临了故乡的土地,上学的路满是泥泞,我们穿着母亲给做的新棉靴踏泥而行,靴子自然也湿了。晚上母亲便会把我们的靴子,放在做饭的煤火边上烤,等第二天干了我们再穿上去上学。一早我去穿靴时,发现靴帮黑乎乎的,一摸竟然烂了个大洞。也许是煤火眼扎得太大,导致温度过高把靴面烤糊了。母亲看着烤坏的靴子心疼不已,嘴里不住地骂自己粗心。

  我理解母亲的苦衷,更知道做一双棉靴确实不易。她先要打袼褙,把碎布破衣服用浆糊一层层糊上,然后阴干,依样裁鞋底儿,纳鞋底儿时,总要用粗粗的线绳,密密麻麻纳在鞋底上,然后做靴面,辅棉花,绱靴子,一道道工序下来,半月能做成一双就不错了。母亲为此耗去太多的睡眠时间,全家大小七个人,按每人两双算,母亲每年都是天不冷就已着手准备做棉靴了。每次看着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摸着手背上绱鞋时勒下的深痕,心里总是很难受。所以,每次穿上母亲做的新棉靴,感觉格外温暖,它伴我走过了多少或平坦或泥泞的路。

  故乡的雨给了我太多或温暖、或伤感的回忆,然而,最难忘的是十多年前的那场冷雨,它彻底浇进了我的心底,打湿了我的记忆。

  十多年前,我还在北京,一天,突然接到哥哥的电话,他说母亲病了,你快回来,说完不待我细问便挂了电话!坐在回家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淅淅沥沥的夜雨,我的心不住地往下坠。母亲到底得了什么病啊?上次离家时她还亲自送我到村口呢,她的身体一向康健啊,现在到底怎么了?我不敢往下想,盘算着不管如何一定要把母亲病看好,就算她瘫痪在床,我也要伺候左右不再远行。一夜的火车,一夜的雨,当我千里迢迢踏着故乡泥泞的小路奔赴家门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已离我而去。望着哥哥头上缠绕着刺眼的白孝布,心底残存的那点幻想被彻底粉碎了,我痛不欲生,几欲晕倒。

  微风吹拂,冷雨淋漓,在故乡的雨幕里,浑身泥巴的我们送别了母亲,送走了世界上最牵挂我们的人。母亲在家就在,如今,我们这群没家的孩子,将永远行走在路上,各自躲进异乡城市的一隅,静静地生活,默默地怀想。时光流逝,十几年过去了,故乡的人事渐渐远了,故乡的记忆慢慢淡了,但我们却永远无法忘掉那天的风,那天的雨……

  故乡此刻也在下雨吧?我擦掉脸颊上不知何时滑落的泪滴,望着窗外愈来愈密的雨丝,禁不住喃喃自语,但我心里明白,故乡的雨幕里,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

又见故乡美文随笔 篇4

  一种思念,始终缠绕,若隐若现

  那炊烟,那垂柳,及母亲的呼唤

  鸡鸣,犬吠,檐下的紫燕

  记忆,粘结在灵魂深处

  小楼别墅,风和景明,雕梁画栋

  窗明几净,走进故乡,一些老旧的

  风景,从村庄的上空,遁入黄昏

  于流年里储藏,于记忆里飘香

  走进故乡,品一地花香,弃一丝荒凉

  鞠一捧暖阳,小路不在泥泞。于故乡的怀抱

  轻轻呼唤一个慈祥的名字,燃一注

  香火缭绕,品一杯老酒醇香

  只为祭奠过去那份情,那份过往

  走进故乡,再见杨柳飞花,炊烟缭绕

  马达声响,却看不到,记忆中的.打麦场

  《重回老屋》

  五月的风,将眼神牵引,爬上老屋的

  脊梁,碧绿了茅草。往事斑驳,从老枣树上

  缭绕,将一缕墨香寄予枣花,醉了梧桐的

  慈祥,那年五月

  一场泪雨,淋湿了记忆,淹没了天堂

  把一些伤,用心疼,书写于五月

  思念滑过潮湿的面孔,将泣语润色

  留住了往事。脚下有枯枝落叶,残花败絮

  而青苔太绿、太滑,怕一些疼

  从脚下溜走。当皓月当空,一些等待

  在脊梁上哭泣并心痛着

  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的灵魂,牵挂着

  父亲苍老的目光,从燕巢的叽喳声里

  等待着。岁月是一壶老酒,绵远了一丝乡愁

  而我的疼痛,在院落里踱来踱去

  折磨着我的全身

  我只好在最近的距离,将思念,寄往天堂

故乡美文随笔 篇5

  是一个很小的山村

  遥遥得

  座落在有浓雾弥漫的地方

  一条唯一的山道

  坎坷出了十八弯

  多少年来

  负载着村人殷勤的希望

  多少次回眸

  依然不变的是耸入云霄的高山

  故乡

  记忆的摇篮

  牵绳旁

  还有灵秀的姑娘

  秋 枫

  傍晚

  秋枫下

  我诵着刚发表的文章

  你一脸神往

  纤细的手上

  平放着刚落的枫红傍晚

  以后的日子

  你除去了我所有的负担

  从你的手上

  我读出了秋叶的枯黄

  秋枫下

  红叶覆盖了我的信誓旦旦

  从此

  你我成了黄昏的夕阳

  稻 草 人

  一颗心

  孤独在风中

  迷路了

  牵不走的草人

  落泪了

  那被绳在木架的身体

  点滴着晶莹

  是愁

  因为风的出走

  从此没了着落

  他知道

  应该哭泣

  让泪水淹没记忆

  山 屋

  小山坡上的'小屋的小门

  终于腐烂

  小院的小路上

  再没出现他的鞋印

  杂草

  占领了这里

  矮矮的土墙

  便是它们的哨岗

  屋里

  还是空荡荡

  只有一张木床

  和几颗沾着陈年血迹的子弹

  比起从前

  还多了几缕阴暗的阳光

  一口破水缸

  一只喝水的羊

  然后

  来了一个小孩

  牵走了羊

  责备了一句:

  这里的水脏

  吻 别

  出发前

  你不舍却无言

  没落一滴泪

  "我会回来,等我"

  你坚信

  路旁

  风正凄凉

  骗自己别伤感

  尽亮把心放宽

  可还是

  吻了你湿湿的脸庞

  道别

  "路很长"

故乡的油粉随笔美文故事 篇6

  在那每天陪伴着叮铃铃上课铃声的小学光景里,油粉就是我最最青睐的美食。那个时候的家中,并不富裕,但我总会比十分困难的家庭孩子要好一些,所以每个星期总会拥有两块五毛的零花钱。说是零花钱,到不如说是早餐钱,五毛钱一个的包子父亲是早就算好了的。所以每个星期除了九块钱的饭钱以外,还有三块五毛的零用钱是供我自己支配的。

  我并不喜欢吃包子,因为热油粉的价钱跟包子是一样的。热油粉的形状跟冷却了的油粉块是不大一样的,类似于今天我们常吃的豆腐脑,但味道却不同。里面总会夹杂着柔韧清香的油粉锅巴,味道自然是很好。

  下课的时候也不闲着,早晨第二节课后太阳总是暖洋洋的烘烤着大地,于是我们便又三五成群的拥挤到小小的油粉摊子前面来。这个时候的油粉已经大多冷却成型了,卖油粉的中年妇女们便会按价钱给我们切。一毛、两毛、三毛……倘若到五毛,便不合算买出来吃了,因为五毛是可以吃一碗的价钱,用碗盛着吃,再加上几勺酸溜溜的木瓜醋,比用手蘸着吃肯定是合算得多了。但学生们是很少会这样一碗一碗盛着吃的,因为五毛钱总归是可以吃五次一毛的油粉了,倘若一顿吃完,下次看到别人吃自己就只有流口水的份了。

  待稍微长大些,就到了中学。这个时候的我们吃油粉却是一件觉得“丢脸”的事情。总觉得那只是女孩子们的喜爱,油粉还是五毛一碗,但我们总是不好意思去吃的。转而选择饵丝、米线之类,稍微高档一些的小吃。或者就选择干脆不吃,生怕同校女同学看到,很是害羞。

  母亲永远觉得我们是长不大的孩子,六天一次的集市,在街上总能遇到她。她是喜欢吃油粉的,便邀约我一起去吃,可这时候的我总是很不乐意跟小时候那样一起去吃。嘴里便总是编出些让她能相信的谎言来,直到她从黑色的布包里拿出一块、两块、或者是五毛两毛零钱凑起来的.一块两块,我便转个湾与同班孩子一起奔到僻静处的饵丝米线店了!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只是一味的怀念那些岁月,如今的母亲额头上都已经增添了些许皱纹,以前乌黑浓密的头发,现在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光泽,甚至还能找到丝丝白发。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母亲也时常会做油粉。但由于生活拮据,好的豌豆是要拿到集市上去卖的。只有最后剩下那些干瘪的豌豆,但只要是用母亲的巧手制作出来,那味道我觉得比市场上好的豌豆做出来还要好吃。

  油粉的制作工序也并不难,但烤油粉锅巴是需要有一定技术的,而且火候掌握不好很容易糊掉,所以母亲一般都会从集市上专门卖油粉的商贩那里称了回来。然后用家里的石磨将那泡软了的豌豆就着水一起磨成豆浆状态,又用一块很细的纱布将那豌豆浆过滤以后,最后就是煮了。煮好之后就是装盆,用勺子舀起煮粘稠了的豌豆粉,一层锅巴一层粉的铺设起来,最后冷却了,就成了块状的油粉。作料当然也是一大亮点,记忆中有的是:蒜泥酱、味精、葱、香菜、辣椒油、酱油、花椒油、面酱、花生米、还有最最少不了的木瓜醋。其实不光是豌豆粉可以调制出这种稠粘状态,例如土豆粉、芭蕉芋粉、藕粉……都是可以的。制作油粉的好坏,其实很大程度是在油粉锅巴上面。当然家乡自古以来都只会用碗豆来制作油粉,或许是豌豆粉那股特殊的清香无法比拟,又或许是因为农民吃着自己用汗水浇铸出来的碗豆制作的油粉,这就是最原始的劳动升华!

  这难怪乎很多农村的父母,子女在城里过得好了特意接他们来住,但他们用不了几天就吵着要回去。细细想来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那里才是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家,那里有他们多少的希望与汗水。一块泥土、一块青石都陪伴了父母一辈子,而我们呢?那些逢年过节大包小包的名贵烟酒,那些奢华锦衣玉食……都随着几日的鞭炮声,随着汽车尾气,烟消云散……

  年迈的父母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一个劲的朝着远去的汽车招手,乖巧的孩子总会探出可爱的小脑袋做着“拜拜”的姿势大声呼喊“爷爷再见……奶奶再见……”!再见~再见~何日再见?

  故乡的油粉让我留恋也让我怀念,我或许可以再走一次那条尘土飞扬的赶集小路,却再也看不到那些曾经快乐的景象!那是一条很小很窄的林荫小路,四邻八村的人们赶集是都从那里走的。那时候的交通虽然也有,但无外乎也只有拖拉机之类的了,所以人们更愿意走那条小路,而且路上总会遇到邻村熟识的人们,大家无论是去赶集还是回家,都闲聊着说说笑笑,根本不会觉得累。小路并不宽,人们好似长龙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队走,但似乎人们都很愿意去享受街天这种悠闲的日子,大家去赶集也都不紧不慢,边聊着天边不紧不慢的走。讨论着今天猪牛的价钱如何,讨论着这几天某村某家的趣事,讨论着今天上街需要购置的家具日用品之类……当然大家说说笑笑间也就不知不觉到了街上。

  赶完集回家也是一样的热闹,人们依旧不紧不慢的背着新买的锅具,或者抬着大米,提着水果猪肉之类,吹着牛聊着天。过了那条叫做姆得力大河的,基本路也就平坦了,于是到了歇气台歇气。年轻的人们是早就歇在那里了的,他们不像父母一样为了生计在集市上操劳,是早早就约了些邻村的女孩子在那里玩耍。几斤油粉是少不了的,三五成群打着牌,那油粉的袋子是放在中间的,一个人用手抓起一块,又用筷子挑些作料在油粉上,用手蘸着吃!偶尔也会有那年龄稍微大些没结婚的青年,买得四五斤油粉早早坐在那里等着赶完集回家的姑娘,看到如意漂亮的,只是的大声吆喝着“阿妹,来歇气……来歇气”~当然,这些事物我也是不大有印象的,只是在三叔的那个年代很是火热。我所经历的,只有在大龙潭放牛场那些没落的最后光景,有空再回忆出来,与大家一一分享罢。

  成年后的我便很少回家,经常为了生计出门在外!渐渐地远离了我的故乡和那童年少年最快乐的时光,但每次回家油粉总是要吃的,那条林荫小路也总会抽空去走一走。故乡的油粉依旧一样的好吃,但那条赶集的林荫小道已经很少有人往来,如今的人们开着汽车骑着摩托往来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或许曾经在那小路边歇气台曾经相知相爱的夫妻也不会再去踏足。但她留给我的始终是满满的童年回忆。

  如今故乡的油粉,已经加工成盒装的商业产品销售。不久前夕母亲从家中寄了一盒给我,收到油粉我自然是兴奋的按着盒子里的说明书来调制,还是一层锅巴一层稠粘的豌豆粉。做好一品尝,味道还是大致一样,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东西,冥思苦想之际弟弟突然冒出来三个字……“木瓜醋”!啊……我一下子也终于想起来是缺少一味木瓜醋,可这木瓜醋哪里去找呢?难道千里迢迢还要让母亲寄木瓜来么?这可是在故乡才能找到的特有产物。

  我是自小就喜欢喝木瓜醋的,母亲泡的木瓜醋最好。弟弟白天提起木瓜醋,到让我嘴巴酸溜溜的了,晚上果然拿起电话给母亲打电话想让母亲寄几个木瓜过来,但转念一想我又将电话放下了。忽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愚人,即便是母亲寄了木瓜过来,自己真的又能泡出好醋么?心里想着油粉,我才能时常想起故乡。嘴里馋着木瓜醋,我才能加快回家的步伐。

  只是脑海里忽然又想起脸上满是风霜的老娘,端着一碗酸溜溜的木瓜醋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儿啊,快喝一口,娘泡的木瓜醋还是你小时候的那个味儿!

  ” ~哎!……娘”。

【故乡美文随笔】相关文章:

生活随笔故乡的梅花(30篇)07-09

故乡的清晨经典美文23篇(荐)07-11

故乡情美文(24篇)07-12

故乡随笔(30篇)07-14

【必备】故乡的月亮情感美文30篇07-16

故乡的随笔(30篇)08-04

随笔美文散文(11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