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16篇)
中华传统礼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瑰宝,我们特别推荐几篇关于中华传统礼仪的范文文档,希望您能抽出宝贵时间阅读、学习和借鉴。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统礼仪的核心要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中华美德,提升个人修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精神财富,感受其独特魅力吧!
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篇1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慧,也特别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和睦。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乐道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内心很快乐,心想:别看这孩子刚才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他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成心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何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此后必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敬,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援药。
我们要像孔融那样,敬爱师长、敬爱同学,他的道德是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的。他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和睦,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类美德,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为美好。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篇2
每当谈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经叹它那深厚的底蕴。我相信也许曾经出现过可以与中华文化相媲美的,但我也相信没有任何一种一种文化可以超越它。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极大地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变得混乱不堪。
当被问及中国的传统礼仪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曾有些人认为这种传统已经过时了。是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破坏和遗忘。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国王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着一批珍贵珠宝来见唐王,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白天鹅。在前往唐朝的路上,白天鹅意外飞走,使者只拔下了几根鹅毛。使者在担心唐王怪罪之余,还是如实告诉了唐王,将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与他,反而认为他忠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佳话便流传开来。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应该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发展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然而,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更多的`人注重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来表达自己,来修饰自己。
看一看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每当谈及大餐时,青年人总是想起的是肯德基,麦当劳,而不是传统中华料理。相对圣诞节的盛况,春节却变得越来越冷清。好像自己的节日已经被“洋节日”所取代。
其实,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文化魅力已经影响这世界。当我们还沉醉于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欢乐时,韩国已经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成功;当我们还沉醉于光怪陆离令人心血沸腾的美国大片时,却不知道好莱坞影片中已经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如《功夫熊猫》。
当我们自己开始否认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时却不曾看到我们的文化被他人瓜分。这不得不说是对我们是一种讽刺,一种嘲笑。
清醒吧!中国文化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流失,那中国只能被称为现代过,而不是中国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引起国人和海外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便是其最有利的铁证。
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重新找回我们的文化骄傲,文化尊严。这样,我们才无愧的称自己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华传统礼仪用语 篇3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欢迎顾客称光临,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问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永怠慢。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费。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拜”字一族:用于人事往来。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与对方告辞;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委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
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的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60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询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同姓人。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贤”字一族: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
(一)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询问对方的年龄。
贵恙: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媛:尊称对方女儿。令爱:尊称对方女儿。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其他敬词
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恭候:用于等待对方。
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千金:称别人的女儿
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
华诞:称对方的生日。海涵: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二)谦词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10.其他谦词
久违:好久没见。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错爱:表示感谢对方的关心、爱护。刍荛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
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
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
(三)雅语
1.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无暇陪同说“失陪”,归还物品说“奉还”。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未及迎接说“失迎”,请人接受说“笑纳”,祝人健康说“保重”,接受好意说“领情”。
2.“别”之雅语:
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
3.“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4.其他雅语
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更衣:婉辞,上厕所。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常用敬辞谦辞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己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
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
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
无暇陪客说“失陪”陪伴朋友说“奉陪”问人干吗说“贵干”问人姓氏说“贵姓”
欢迎购买说“惠顾”贵宾来到说“莅临”请人告诉说“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谢人爱护说“错爱”称人爱护说“垂爱”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题“惠存”
请人收礼说“笑纳”归还原物说“璧还”称人之家说“贵府”称己之家说“寒舍”
赞人见解说“高见”称已见解说“拙见”称人儿子说“令郎”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人女儿说“令爱”称己女儿说“小女”向人祝贺说“恭喜”求人看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请人勿送用“留步”归还原物叫“奉还”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请人原谅说“包涵”祝人健康说“保重”求人帮忙说“劳驾”无暇陪同说“失陪”
向人提问说“请教”
----常用敬辞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
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驾临:称对方到来?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劳步: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足下:称对方
包涵:请人原谅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
赐教:给予指教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鄙薄: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弟:向比自己年长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舍间、舍下:称自己的家;
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字一族也有较多的敬辞。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另外,“后”、“晚”与“小”类似,
如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辈称呼自己。
“薄”字一族,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薄技: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
薄酒:味淡的酒,常用在作待客时的谦辞;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于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另外“绵”与“薄”类似,
如:绵薄:谦辞,指自己薄弱的能力。
绵力:微薄的力量。
“不”字一族,谦称自己或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不才:没有才能,常用做“我”的谦称。
不佞:没有才能;
不敢当:谦辞,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足挂齿:不值得说出来的意思。谦称自己所作的事不值得别人称颂可用此语;
不情之请:谦称自己对人提出的要求不尽合乎情理。
另外“过”与“不”类似,
如过奖、过誉:过分的表扬或夸奖。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另外“冒”与“敢”类似,
如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辞)。
“承”字一族,表示对别人的感激。
如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没有适当的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
承让:谦称自己的先行或优势。
承蒙:受到某人照顾。
“一”字一族,多为成语,谦称自己或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一知半解:知识浅薄,只知道一些皮毛的意思。可作自谦学识不广博之用;
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地方的意思。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一得之愚:对某项事情,有一些见解的意思。多用在提出意见方面,是开首或结尾时的自谦语。
敬辞用语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辞敬语大全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辞敬语都是自古慢慢发展演化而来。
阁下---一般的敬称。
夫人---后来用“夫人”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之意。
常用敬辞敬语有很多,可以分为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几个类别。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常用敬辞
敬辞分类
(一)敬辞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拜读――读别人的文章。拜访――访问别人。拜服――对别人佩服。
拜贺――向别人祝贺。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奉告――告诉别人。
奉托――拜托。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令亲――称对方的亲属。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令兄――称别人的兄长。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可用于中、青年人。
贵体――称别人身体。贵姓――问别人的姓氏。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足下――尊称对方。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驾――称对方。
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
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
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不足挂齿――说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
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一、谦辞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一得之遇:一得,一点心得;
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还入不了您老的法眼
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笨的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
敬辞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人。成语当中也有谦辞、敬辞之分,高考熟语设题也涉及到了这一点。,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谦辞实例】
赞人见解说(高见)看望别人说(拜访)宾客来到说(光临)
陪伴朋友说(奉陪)无暇陪客说(失陪)等候客人说(恭候)
请人勿送说(留步)欢迎购买说(惠顾)归还原主说(奉还)
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住址说“府上”
仰慕已久说“久仰”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
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协助说“费心”请人解答说“请教”
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方便说“借光”
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求人指点说“赐教”
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向人祝贺说“恭喜”
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接受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归还物品说“奉还”
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家说“寒舍”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谅解说“包涵”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没能迎接说“失迎”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哪里,哪里。
过奖,过奖。
客气,客气。
兄台言重了。
兄台太客气了。
兄弟过奖了。
承蒙抬爱,真是愧不敢当啊。
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啊。
兄台大驾光临,真是令小弟篷壁生辉啊
今日得见阁下的庐山真面目,真是三生有幸啊。
初次见面,请多多指教啊。
久仰大名,今日一见,实乃在下生平之幸啊。
久仰,久仰。
阁下大名,如雷贯耳,今日能目睹阁下的风采,实是在下之幸啊
另附酒桌上需要注意的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怎么做人啊。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嘛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细节十: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关于敬酒的原则:
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拓展阅读:
古人礼仪用语
古人礼仪用语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拜读:读对方作品;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其它敬词:
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恭候:用于等待对方;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华诞:称对方的生日;海涵: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中国古代常用谦词║
1、“家”字族: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家”字族: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10、“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古代的生活雅语:
║“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
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
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
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
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
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
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
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
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
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
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
中华传统礼仪及用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贱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中华传统礼仪 篇4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在位置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华传统礼仪 篇5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贱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传统称谓种种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
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
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
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
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而立:《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
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
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
期颐:《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三、书信常用词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致哀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十一)赠物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
匆此先复,余容后禀。
铁此布臆,余容续陈。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曰:久仰;
好久不见曰:久违;
请人原谅曰:包涵;
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
表示谢意曰:多谢;
别人欲行曰:慢走;
请受邀请曰:赏光;
领受情谊曰:承情;
分手告别曰:回见;
晚上道别曰:晚安;
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
要求回信曰:赐复;
请人指教曰:赐教;
征求意见曰:不吝;
拜托答谢曰:有劳;
请人任职曰:屈就;
受人指教曰:叼教;
请主人别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
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
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
有话对人说:打扰;
读者给编辑部:敬颂编安;
晚辈给长辈:顺颂安康;
长辈对晚辈:顺致安好;
平级机关间:特此函达;
“x 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x x”之年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 (2~3岁)
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
髫年:女孩七岁
龆年:男孩八岁
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
总角:角,小髻。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月幼学”;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钗之年:12岁(女孩)
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
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行:《礼记》“五十杖于家”
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
花甲:人之六十;
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别》,人之将老;
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
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
皓首:《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
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
鲐(tái)背:“九十鲐背”。
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寿民:“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
期颐:《礼记》百年曰期颐。
中华传统礼仪茶之礼 篇6
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了解掌握好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奉茶礼仪:
1.俗话说:酒满茶半;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2.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3.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4.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5.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6.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
7.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
8.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
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
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嗅茶礼仪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装茶礼仪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请茶礼仪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态。
续茶礼仪
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茶艺
表演茶道技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其严格的操作程序。
中华传统礼仪及用语 篇7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贱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篇8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童谣 篇9
学习争先虽重要,
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要遵守,
见到老师有礼貌。
同学之间要友爱,
友谊小手牵得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
树立新风我做到。
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童谣二
少先队员要做到,
讲文明,讲礼貌。
唱着童谣去学校,
路遇老师先问好。
同学相见说声早,
礼仪常规最重要。
进校要走人行道。
上下楼梯不乱跑,
遵守规则向右靠。
看见纸屑勤弯腰,
爱护环境莫忘记。
上课听讲神不跑,
积极发言勤思考。
下课不追不打闹,
文明玩耍就是好。
同学不能大欺小,
团结友爱校风好。
校----风----好!
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童谣三
教学楼,真热闹。
杨柳青青花儿俏。
同学们,蹦又跳。
讲文明,懂礼貌。
见老师,问声好。
见同学,问声早。
爱环境,出新招。
有垃圾,专人管。
见废纸,弯腰捡。
护环境,人有责。
校园美,齐欢笑。
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童谣四
同学们,要记牢,
上下车时队排好。
上了车,不乱跑,
准备零钱去买票。
车厢里,不大叫,
安安静静秩序好。
有座位,不去抢,
老人小孩照顾到。
下车时,不拥挤。
耽误时间易摔跤。
讲文明,讲礼貌,
开开心心上学校。
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篇10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飘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心得体会 篇11
俗话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做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衡量其道德水准及有无教养的尺度,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气质,展现企业风貌。我公司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现代礼仪》。历时一个半月的学习,在礼仪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观看了湖南大学袁老师的课,让我们对现代礼仪有了更深的了解,本课程一共有13.1讲,每节课分为一个专题比如,职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言谈礼仪、生活礼仪等等,视频中老师全面系统的讲解,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更加深刻的懂得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仪容仪表,举手投足及礼仪礼节,这是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更是修养的体现。同时,讲究礼仪也是对他人的尊重,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冒犯。在重要的场合中也需要更加注意,避免无意间的失礼。礼仪贯穿于生活的点滴中,穿衣、打招呼、等电梯、递名片、入座、握手等行为里都有很多的学问和规矩,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涵养。
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教会了我如何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知礼仪、行礼仪、严格要求自己、谨记服务宗旨,才能更好地树立单位形象,展现公司的风采。
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心得体会 篇12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学礼、用礼呢?实践求真知,5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工会组织的文明礼仪培训会,在学习基本礼仪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很多在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技巧及细节。现浅谈一些自已的体会。
一、“礼”在自律
作为管理所的一名综合管理员,无论是在日常接待还是沟通协调方面,礼仪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学习礼仪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交往艺术,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强化自己的自律意识,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将礼仪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细节之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应对什么难题,都能大方得体的处理。
二、“礼”在尊重
什么是礼仪呢?它看似抽象,其实包含在我们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善于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友好,为他人所理解,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便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保持一颗尊重他人的心,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仪容仪表,以乐观用心的形象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三、“礼”在细节
良好的文明礼仪不仅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形象和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标尺。从理念上来说:文明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内涵却是体现于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里。在办公室工作中,老师讲到的怎样介绍他人与自我介绍,推门礼仪、站姿礼仪、坐姿礼仪、谈话礼仪、电话礼仪等很多我们平时经常接触。但并不在意的细节问题,还有在和领导就餐或召开会议时怎样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为客人安排主、次、座位等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认识到正是这些细节性问题才能决定自己履职的能力。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而精通礼仪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将我们所学的点滴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以礼存心,以礼待人,不断学习,一步一步完善自己,争取尽力为司乘、为职工提供质的服务。
中华传统礼仪饮食之礼 篇13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谈到饮食礼仪,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宴会上,不知情便给他人留下不好印象。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是我们不够了解我国的“饮食礼仪”。下面跟着汉韵君,一起来了解传统礼仪之“饮食礼仪”。
入座礼仪
桌席上得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表示的是吃饭时尽量不要出声音。打喷嚏也需要转身进行,以示尊敬。
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敬酒礼仪
中国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早在西周时代并已经开始。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酒是越喝越厚,但酒桌上学问也很深,例如: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这其中关键之处,莫过于宾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这样显得既不礼貌,也不尊重主人。
中华传统礼仪饮食之礼 篇14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谈到饮食礼仪,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宴会上,不知情便给他人留下不好印象。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是我们不够了解我国的“饮食礼仪”。下面跟着汉韵君,一起来了解传统礼仪之“饮食礼仪”。
入座礼仪
桌席上得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表示的是吃饭时尽量不要出声音。打喷嚏也需要转身进行,以示尊敬。
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敬酒礼仪
中国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早在西周时代并已经开始。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酒是越喝越厚,但酒桌上学问也很深,例如: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这其中关键之处,莫过于宾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这样显得既不礼貌,也不尊重主人。
传统饮食礼仪的当代价值
有哪些是中华传统礼仪 篇15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心得体会 篇16
所谓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从个人修养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从传播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互相沟通的技巧。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礼仪主要功能从个人看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己和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从团体看礼仪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型企业对礼仪都有高标准要求,都把礼仪当作企业文化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礼仪受到企业重视,是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是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客户异议,提高企业美誉的有效手段。
学习现代礼仪对个人修养方面有很大作用。规范了行为,是举止文明。穿着得体。语言文雅,接人待物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现代礼仪对于职场人来说十分重要。在职业竞争和工作中自己的礼仪举止是否得体,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深入的学习让人受益颇多,也成长了很多。对我现在以及以后人际交际会有很大帮助。会让我学会更加从容得体的进行人际交际。赢得更多的机遇。机会去更好的适应工作和社会。
【中华传统礼仪】相关文章:
中华美德颂演讲稿(18篇)06-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21篇)06-27
拜访礼仪与接待礼仪(7篇)07-23
商务礼仪西餐礼仪(16篇)07-25
商务礼仪知识礼仪(16篇)07-27
【必备】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6篇07-27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演讲稿(10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