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总结(7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正确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为了个人健康,还是增进对生命科学的理解,阅读相关领域的高质量文章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天推荐给大家的几篇范文文档,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不仅涵盖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通过学习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希望大家能抽出宝贵时间仔细阅读,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篇1
1.混合牙列期:
一般从6岁至12岁之间,口腔内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乳牙、恒牙混合排列于牙弓上的时期。
2.危险三角区:
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此处感染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3.龋病: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方面均发生变化
4.牙周炎:
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松动拔除,是我国成人丧失牙的首位因素。
5.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又称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常见于18~25岁的`青年,是口腔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6.交界性肿瘤:
有些肿瘤虽为良性,但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恶变倾向,例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瘤等,对于这些肿瘤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
7.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明显灼痛感,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具有周期性、反复性、自限性
8.揭皮试验阳性:
天疱疮时,若揭去疱壁,常会一并无痛性地揭去邻近外观正常的皮肤,留下一鲜红色的创面的现象
9.舍格伦综合征:
舍格伦综合体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自身免疫性病征。
10.抗力形是使充填体和余留牙能够承受咬合力而不会破裂的特定形。固位形是使充填体能保留于洞内,承受更力后不移位、不脱落的特定形状。
11.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为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12.口腔健康标准是:
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疼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13、颜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
14、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分为3等分。
15、颌面部为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上1/3为颅面部。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而颅面部是以颅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和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相交叉的部位。
16、临床上常将颌面部分为面上、面中、面下三部分,其划分是以两眉弓中间连线为第一横线,以口裂平行线为第二横线。
17、口腔内,以牙列为分界线,将口腔分为牙列内的固有口腔和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因此唇、颊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口腔前庭的表面形态。固有口腔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口底等构成,因此牙及牙列、牙槽骨及牙龈、舌、腭及口底等组织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故有口腔的表面形态。
18、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软腭,下为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19、口底由舌系带、舌下肉阜组成。
20、口腔颌面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
21、三叉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面神经分为5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22、口腔颌面部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24、口腔内检查常用器械镊子、探针、口镜。
25、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化。
26、引起龋齿的四联因素理论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27、龋病按进展速度分急性龋、慢性龋、继发龋;按解剖部位分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线性釉质龋;按病变深度分浅龋、中龋、深龋。
28、龋病的治疗方法化学疗法、再矿化疗法、窝沟封闭、修复性治疗。
30、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病因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环孢素、硝苯地平。
31、口腔单纯性疱疹的病因单纯疱疹病毒;口腔念珠菌病病因白色念珠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病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环境因素、其他因素;天庖疮、自身免疫学;口腔扁平苔藓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环障碍因素、遗传因素、其他。
36、拔牙的基本步骤分离牙龈、挺松患牙、安放牙钳、拔除患牙、拔牙创的处理、拔牙后注意事项。
37、拔牙的适应症严重龋病、严重牙周炎、牙髓坏死(额外牙、错位牙、埋伏牙)、阻生牙牙外伤、乳牙、治疗需要的牙病灶牙)其他;拔牙的禁忌症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月经及妊娠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
39、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又称智牙冠周炎,其病因是牙量骨量的不调、盲袋、细菌、温度、食物残渣、咬伤、全身抵抗力下降。
40、口腔颌面部创伤救治原则功能与外形并重。
41、窒息分为阻塞性窒息、吸入性窒息。
42、阻塞性窒息的原因异物阻塞、组织移位、气道狭窄、活瓣样阻塞。
43、上颌骨骨折好发部位I型低位或水平骨折、II型中位或锥形骨折III型高位或颅面分离骨折。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44、上颌骨骨折临表骨折段移位和咬合错乱、眶区淤血、影像学检查;下颌骨骨折临表骨折段移位:颏部正中骨折、颏孔区骨折、下颌角部骨折、髁突骨折、出血与血肿、功能障碍、骨折段的异常活动、影像学检查。
45、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易发生逆行性感染。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篇2
一、知识总结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二、真题演练: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物的临床效果
B.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E.药物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C
2.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是
A.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B.用药剂量过大
C.作用的选择性低
D.病人的肝肾功能差
E.病人对药物过敏
【正确答案】C
3.后遗效应指的是
A.药物在治疗量应用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因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对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C.停药后仍残留于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引起的药物效应
D.反复应用某种药物后,突然停药出现的综合征
E.是由药物引起的一类遗传学性异常反应
【正确答案】C
【解析】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仍残留于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引起的药物效应。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 篇3
1.混合牙列期:
一般从6岁至12岁之间,口腔内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乳牙、恒牙混合排列于牙弓上的时期。
2.危险三角区:
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此处感染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3.龋病: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方面均发生变化
4.牙周炎:
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松动拔除,是我国成人丧失牙的首位因素。
5.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又称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常见于18~25岁的青年,是口腔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6.交界性肿瘤:
有些肿瘤虽为良性,但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恶变倾向,例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瘤,乳头状瘤等,对于这些肿瘤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
7.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明显灼痛感,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具有周期性、反复性、自限性
8.揭皮试验阳性:
天疱疮时,若揭去疱壁,常会一并无痛性地揭去邻近外观正常的皮肤,留下一鲜红色的创面的现象
9.舍格伦综合征:
舍格伦综合体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自身免疫性病征。
10.抗力形是使充填体和余留牙能够承受咬合力而不会破裂的特定形。固位形是使充填体能保留于洞内,承受更力后不移位、不脱落的特定形状。
11.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为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12.口腔健康标准是:
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疼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13、颜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
14、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分为3等分。
15、颌面部为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上1/3为颅面部。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而颅面部是以颅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和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相交叉的部位。
16、临床上常将颌面部分为面上、面中、面下三部分,其划分是以两眉弓中间连线为第一横线,以口裂平行线为第二横线。
17、口腔内,以牙列为分界线,将口腔分为牙列内的固有口腔和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因此唇、颊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口腔前庭的表面形态。固有口腔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口底等构成,因此牙及牙列、牙槽骨及牙龈、舌、腭及口底等组织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故有口腔的表面形态。
18、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软腭,下为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19、口底由舌系带、舌下肉阜组成。
20、口腔颌面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
21、三叉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面神经分为5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22、口腔颌面部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24、口腔内检查常用器械镊子、探针、口镜。
25、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化。
26、引起龋齿的四联因素理论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27、龋病按进展速度分急性龋、慢性龋、继发龋;按解剖部位分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线性釉质龋;按病变深度分浅龋、中龋、深龋。
28、龋病的治疗方法化学疗法、再矿化疗法、窝沟封闭、修复性治疗。
30、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病因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环孢素、硝苯地平。
31、口腔单纯性疱疹的病因单纯疱疹病毒;口腔念珠菌病病因白色念珠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病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环境因素、其他因素;天庖疮、自身免疫学;口腔扁平苔藓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环障碍因素、遗传因素、其他。
36、拔牙的基本步骤分离牙龈、挺松患牙、安放牙钳、拔除患牙、拔牙创的处理、拔牙后注意事项。
37、拔牙的适应症严重龋病、严重牙周炎、牙髓坏死(额外牙、错位牙、埋伏牙)、阻生牙牙外伤、乳牙、治疗需要的牙病灶牙)其他;拔牙的禁忌症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月经及妊娠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
39、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又称智牙冠周炎,其病因是牙量骨量的不调、盲袋、细菌、温度、食物残渣、咬伤、全身抵抗力下降。
40、口腔颌面部创伤救治原则功能与外形并重。
41、窒息分为阻塞性窒息、吸入性窒息。
42、阻塞性窒息的原因异物阻塞、组织移位、气道狭窄、活瓣样阻塞。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 篇4
一、知识总结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二、真题演练: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物的临床效果
B.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E.药物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C
2.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是
A.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B.用药剂量过大
C.作用的选择性低
D.病人的肝肾功能差
E.病人对药物过敏
【正确答案】C
3.后遗效应指的是
A.药物在治疗量应用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因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对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C.停药后仍残留于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引起的药物效应
D.反复应用某种药物后,突然停药出现的综合征
E.是由药物引起的一类遗传学性异常反应
【正确答案】C
【解析】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仍残留于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引起的药物效应。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 篇5
1.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与突触传递的特征。
解答: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解答:突触传递的过程: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一方面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另一方面,消除前膜的负电荷。这样,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3.试述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过程。
解答: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小离子的通透性,以Na+离子为主,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EPSP总和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处首先达到阈电位并爆发动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4.何谓突触前抑制?试述其产生机制。
解答: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而呈现出抑制效应。其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型突触。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A在受到刺激前,其轴突受到与它构成轴突-轴突型联系的另一神经元B末梢的作用而发生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A兴奋时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其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与它构成轴突-胞体突触的神经元C的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致使神经元C不容易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呈现出抑制效应。
5.何谓突触后抑制?试述其产生机制。
解答: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其后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出现超极化又称超极化抑制。根据神经元之间联系方式不同,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
医学基础知识考点总结归纳 篇6
必备考点1:肺结核临床表现及检查
1.临床表现:
(1)症状
起病缓慢,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和咯血,咳嗽以干咳为主,有空洞形成时,痰量增多。少量咯血,大量胸腔积液时呼吸困难
(2)体征
渗出性病变范围较大或干酪样坏死时,有肺实变体征
触诊:语音震颤增强
叩诊:呈浊音
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细湿罗音
2..辅助检查
(1)痰结核菌检查
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痰菌阳性说明病灶是开放的,具有传染性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早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
必备考点2:甲亢术后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1.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 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是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应及时剪开缝线.敞开切口,迅速除去血肿;如此时患者呼吸仍无改善,则应立即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供氧
2.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嘶哑两侧失音
3.喉上神经损伤 内支呛咳外支变调
4.手足抽搐 术中损伤了甲状旁腺导致低血钙而引起的,处理方法:补钙
5.甲状腺危象 高热、大汗、心动过速,一般在术后36小时内发生
治疗:
(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2)碘剂
(3)糖皮质激素
(4)抗甲状腺药
甲亢手术的术后拆线时间:4-5天
必备考点3:肺癌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是肺癌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小细胞癌主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目的:尽可能彻底切除肺部原发癌肿病灶和局部及纵隔淋巴结,并尽可能保留健康的肺组织。早期鳞癌、早期支气管肺癌首选手术治疗。对周围型肺癌,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清扫
禁忌证:胸外淋巴结转移,如锁骨上;严重侵犯周围器官及组织;声音嘶哑;Horner综合征;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化疗: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待化疗肿物消失后应行手术切除
必备考点4:诊断学的重要考点
稽留热:体温恒定于39-40℃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体温波动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
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再次逐渐升高,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
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
律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常考知识点:热型的分类
例题:某一青壮年,3天前醉酒后淋雨,突发高热,39℃以上,24小时的波动小于1℃,咳嗽咳痰,铁锈色浓痰,试问该患者的热型是( )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答案】A。解析:根据温度是属于高热,并且是24小时波动小于1℃,这是典型的稽留热,并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可以推断出是大叶性肺炎。
医学基础知识考点总结归纳 篇7
一、急性炎症的特点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二、急性炎症的`类型
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发生于黏膜(卡他性炎) →急性鼻炎
发生于浆膜→结核性胸膜炎
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皮肤烧伤致水泡
2.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易发生于黏膜、
浆膜和肺组织。
纤维素性炎:发生于黏膜(伪膜性炎)→白喉
发生于浆膜→心包腔(绒毛心)
发生于肺组织→大叶性肺炎
3.化脓性炎以中心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组织的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化脓性炎:发生于黏膜和浆膜→表面化脓→化脓性支气管炎
发生于黏膜和浆膜→积脓→化脓性输卵管炎
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织炎→皮肤、肌肉、阑尾炎症(蜂窝织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发生于皮下或内脏→形成脓肿→进而形成疖或痈(脓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出血性炎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
体感染和鼠疫等。
三、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包括局部蔓延、淋巴管路蔓延和血行蔓延。血行蔓延的方式如下
(1)菌血症:细菌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
(2)毒血症: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入血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败血症:细菌入血,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
(4)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细菌随血流至全身,可在肺、肝、肾、脑等
处发生多发性栓塞性脓肿。
例题:急性炎症可分为( )。
A.浆液性炎
B.纤维素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肉芽肿性炎
【答案】ABCD。解析:肉芽肿性炎属于慢性炎症。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医学实习生出科自我总结(12篇)07-02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13篇)07-03
医学实习生自我总结(20篇)07-03
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11篇(荐)07-04
医学生医院实习工作总结(8篇)07-04
【荐】医学生个人总结28篇07-06
医学生实习工作总结(19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