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

乌镇写景作文

时间:08月05日 网络精选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乌镇写景作文(9篇)

  打开智慧之窗,让我们一起探索乌镇的魅力!这里有如诗如画的景色,每一篇作文都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读它们,不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对生活艺术的理解。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乌镇的故事中汲取灵感,提升自我。现在就翻开那篇范文,让乌镇的美触动你的心弦吧!

写乌镇的高中写景作文 篇1

  徜徉在古镇,市河的风光让人留连,地处中市应家桥南堍的访卢阁便是游人观赏市河风光的必到之处。访卢阁是一家二层水阁式的茶馆,背倚车溪市河,面临中市大街,东市河又在门前的应家桥下逶迤东去,复修后的乌镇东景区便在不远的视线中:临河的小街蜿蜒细长,一块挨着一块铺砌的石板路似乎没有尽头,小街两侧栉比鳞次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乌檐青瓦,小楼屋檐比翼,上透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是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碧波涟漪的市河上,小船来往,橹声咿呀,时不时晃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水阁和岸边的林木,优哉游哉,穿过一个接一个的桥洞。

  在水乡,桥是极寻常的景观,从应家桥到财神湾,不足700米的河面上就横卧着八座古石桥,四座横跨秀丽的东市河,四座座落在东市河南、北的街道上,递接着石板路通向远方。也许是建造年代的不同,这些古桥样式纷繁多姿,风格迥然有异。宛如一个古桥博物馆:那似垂虹卧波是单孔的园形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环洞桥,半园形的桥孔挺起了脊梁,二边桥坡上的石级便显得有点陡峭,耸在半空的桥面虽然只有两张八仙桌的大小,二旁的桥栏仍然为行人留下了歇脚的地方,坐在象靠背椅那样的桥栏上享受着清新和凉爽,便有一种乌镇人所说的惬意。

  园拱桥的造型曲线优美,桥下的水面上倒映着盈盈的园月,每当云淡风轻,皓月当空,那天上的月亮便会在水中的满月中晃动荡漾,二三渔火,宁静中又平添了几分幽雅。那线条简洁明快的是明清时期的梁式桥,中间的桥面犹似房屋的大梁搁架在河心的桥柱上,虽经百年的沧桑,却依然保持着一贯的恬淡和朴实。而平桥,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不但桥的坡度平,它的风格也显得平平常常,朴实无华。如果不是二边低矮的桥栏,脚下的细波微澜,决不会想到那也是桥。财神湾那里还有一座风雨桥,从坡度看,属于平桥的一种,但却是最豪华的一种。

描写乌镇的写景作文 篇2

  我的外婆家就在乌镇,每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都要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都要经过一条被称为“浙江最美的路”——互联网之路。妈妈说,这是一条“颜值”极高又富有“内涵”的道路。

  从桐乡城区出来,往北驶向乌镇的方向,满目生机盎然。宽阔平坦的道路两旁,是五彩缤纷的绿化带。绿化带里栽种了各种植物,让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春天,花团锦簇,嫩绿的小草探出脑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绣花的绿色蚕丝被,让人好想躺在上面舒服地睡一觉。阳光下,迎春花、油菜花、桃花、海棠、樱花等竞相开放,色彩斑斓的花儿们绽放着笑脸,朝着人们点头微笑,惹得游人驻足留影。夏天,树木郁郁葱葱,特别是那一棵棵大香樟,一动不动地站立在路两旁,活像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你也会听到知了在树上唱着歌谣。此时,绿化带里不再是花团锦簇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紫色的薰衣草,真是美不胜收。秋天,丹桂飘香,红枫醉人,路边古色古香的路灯上的花环又换上了清新脱俗的秋菊装。冬天,路边的翠竹倚靠着乌瓦白墙,依然为道路守住几丛绿色,偶尔有白雪光临,绿白相映,特别纯净、漂亮,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再看,在这条景观大道两旁,悠然地站立着水乡古镇特色的农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木栅栏围成的小院,桃红柳绿,一派田园风光。妈妈说,这些村庄的农舍以前是风格各异的,建了这条互联网之路后进行了改建,现在变成了风格统一、乌瓦白墙的农家小院。不远处,还有草莓、葡萄等生态观光农业园。高架桥旁,一座挺拔的“国际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纪念碑矗立着,紧接着进入眼帘的便是那句意味深长的广告语“乌镇,来过便未曾离开”。

  沿着一路美景,我们进入乌镇镇区。沿街的店铺全都是风格古朴的木制门面,精致的门窗、栏杆,每家窗台上都摆放着鲜花,古朴中透着生命力。一座高大的木制牌坊上刻着茅盾先生题词的“乌镇”二字。街边连廊、石桥、弄堂、雕塑等一一映入眼帘,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乌镇味道”。柏油马路也随之变成了蜿蜒舒展的'青石板路,许多市民和游客在悠闲地散步和骑行。路旁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智慧信息亭、智能公共自行车等现代科技元素的成果,让人不得不赞叹互联网带给这个古朴小镇的变化。

  这条“互联网”之路,最后通向西栅景区。一入景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一条青石铺就的小巷里,当你把脚步轻轻落在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时,会听到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古老。一条穿过小镇,穿越历史的小河,不知从何时起,静静地流淌在每户人家窗前门边,人们临河打水洗衣。几个孩子在巷口玩着捉迷藏,笑声在巷子里荡漾。静静的水面上,几只乌篷船轻晃着,橹声划过了宁静的河面……而河对岸,是以网络科技元素为造型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会场和“互联”、“互通”两座桥,游览其中,似乎能听到从远古走向未来的脚步声。

  一个小镇,一条大道,承载起岁月变迁的许多故事。“互联网之路”让我的家乡乌镇在古朴、宁静中拥抱世界、拥抱未来,我衷心祝福她的明天更美好!

乌镇初二写景作文 篇3

  风不大,轻轻撩过我耳边的垂发。船泛在河面上,很静,没有想象中很大的水声。景色向后,船人向前,垂柳的长枝很静的垂在河面,投下她绿色的影子,窈窕身姿。几条渡船停泊在码头边,乌色的顶与乌色的瓦对映。渡船不像乌蓬船那样,行驶起来左右晃荡,很稳,让我的心渐渐静下来。

  我喜欢在船中看那些傍水而建的老屋。在河面上看江南的细腻多姿,像是个女子,灵动秀气,乌镇真正的美,是那种经年而累的韵味。粉墙上爬满葱翠的藤蔓,又突然从中拓开一扇木窗。粉墙斑驳,哪位伊人在屋内享这黄昏美景呢?

  走在青石路上,看长廊蜿蜒。长廊是自然的作品,那紫藤萝缠绕在上,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屋檐”。远望过去,余晖洒在叶上,折射出点点光晕,不经意晃了我的眸。我看不到尽头,又恍惚看到就在那绿色与光辉的交接处。那个交接处仍隐隐散着光圈,像是一片雾霭。最后才发现,其实不过区区几十步,但那种如仙境般的幻觉又挥之不去。

  登上石桥,看湖面波光粼粼。累了,依靠在石桥上,看渡船在石桥下穿过,看华灯初上,暮色四合。也没发现什么时候天竟全暗,只觉那天边的一朵红云褪去了,褪去了。夜晚的乌镇是个妩媚多情的女郎,她身着华丽长裙,笑容多情。灯光映在水中,被船橹轻轻一拨,便晃荡起来。金辉,灯火,在水中交织。现实与虚幻让我有些分不清,乌镇的窈窕身姿在幻境间缓缓呈现。灯火依旧看不见尽头,我想这便是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灯火阑珊”罢。

  狭长的小巷,空气有些湿润,糕点的淡淡清香飘散开去。不多会儿,我隐约听到了唱戏声。急着走去,踏上木桥,终于瞧见河岸旁的一家客栈,在水面上腾出一块戏台,对面正是看戏的好地方。可惜的是,我只能看到一侧,那唱戏的身穿一身绿色戏服,尖细的嗓音唱出江南的灵动,水中几条红锦鱼欢脱地食着鱼食。这种江南风光,我已是许久不见了。

  离开木桥,买了些糕点,突然我发觉手背上一凉,只听耳边有人惊呼:“下雨了!”才撑起自备的伞往回走去。雨夜中,乌镇换了原先的妩媚,变的哀愁,伤感。微凉的雨打在河面上,溅起圈圈涟漪。水,是乌镇美得源泉,是乌镇古老的神话。我看到的雨打江南欲发美得如仙境般朦胧,捉摸不透。这种感觉,就像在夜晚雨中去看一个江南美女,她打着油纸伞,在青石路上行走。她回头,对你浅浅一笑,你还未看清她的真容,她边离开了。我呆滞地站在桥上,久久没回过神来。

  我感谢乌镇,让我看到了她的多情多姿,她的细腻柔美,怕是今后再也见不到与这相似的美景了。

  评语:移步换景,衔接自然,时间空间,双管齐下。用淡然的平静貌似不经意却又生动灵趣地勾勒出江南水乡独有的气质。但就景写景有矫情之嫌。

写景作文乌镇印象 篇4

  乌镇给我的印象是幽静淡雅,古风悠然。

  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意注定了她与生具来的淳朴秀丽,古镇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小桥流水,茶香琴韵,竹露蕉雨,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粉墙黛瓦的民居极具特色,或深宅大院,或简易木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随心所欲的布局却极具精巧而和谐的美感,似一位胸有成竹的水墨画家将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信手泼洒,把中国画中的远.中.近景表现的恰到好处。斑驳的墙皮和稍显破旧的屋檐诉说着岁月的风雨,狭窄的石板路被多少来去匆匆的红尘客踏得光滑而低凹,唐朝的银杏古树和百年的南天竹记载着年代的遥远。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行走,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修真观.立志书院,百床馆.钱币馆及多处大官大商大家的故居,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偶进一处宅邸,气派的门楼和上面的砖雕匾额及花饰,纹理依然清晰秀美,院内的结构精巧别致,仍能显示出主人当年的显赫和儒雅。不必说正堂的大气和雕梁画栋,单就一处连接后院的过道,也处理的非常讲究,自成一景:白色的墙上前后两个月亮门,过道从门中穿过,门的两侧用青砖砌成扇形的小窗,透过小窗,前后院的风景尽收眼底,青砖铺就的地面平整而洁净,角落里一棵棕色的树,树干弧线一样划向天空,抬头望去,硕大而茂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型绿伞遮住了宅院多半的风雨。

  乌镇养育的名人众多,导游指着一处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介绍说,文学巨匠茅盾当年就出生在楼上的第四间房里。我想: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灵地”,走出来茅盾这样的“人杰”也不足为怪了。

  在曲径通幽的小巷里偶能遇到几家制作蜡染.木雕.“姑嫂饼”的作坊。古老的蜡染工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蓝色和白色巧妙组合的图案,显示出民间手工艺特有的魅力,尤其是那种渲染的效果,朦胧虚幻中像幽蓝的湖面上漂浮的缕缕晨雾。

  据说镇上的年轻人都去镇外新的地方居住了,不知是有意的安排还是故土难离,古镇上多半是老人在悠闲的重复着轮回的日子,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坐拥这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苍苍的白发和佝偻的身影,伴着古色古香的小镇,犹如一首典雅的谣琴,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最能体现水乡风情的要数穿过乌镇的那条小河。

  这个风姿绰约的地方,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这是一条不宽的河,清澈的河水不知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河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水雾,乌蓬船在河面上漂泊,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乌蓬下的船舱里偶而飘出乡间女子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船头几只懒散的水鸭在惬意的迷着眼睛,在做别人猜不懂的梦。半圆的石拱桥架在小河上,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轮波动的圆月,乌蓬船在圆月中划过,船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画中的风景。

  在这里,以河成街,两岸星罗棋布的商铺当铺,酒肆茶楼仍能显示出当年的繁华与歌舞升平。房屋沿河势而建,有几处房屋从岸边建到了河面上,伸手便可汲到清澈河水,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一步步伸向水中。随着这条水街的弯曲,房屋也若隐若现,在圆圆的石桥下向远处蜿蜒的延伸,想不出幽静的古镇深处还有多少水上人家--。几株生长在岸边的垂柳也不甘寂寞,从房屋的间隙中弯下腰来,伸出长长的柳丝垂饮河畔的清露,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添加了几抹翠绿。

  细心的导游告诉我们:乌镇的街巷仿佛像扑朔迷离的棋盘,陌生人容易走失,但只有找到这条风情万种的小河,搭上乌蓬船,便可穿过石桥顺流而下来到进镇的地方--转船湾。

  想远古雅士:邀风流骚客,聚临河水阁,凭栏对酌,诗酒风月。低吟浅唱,共鸣琴瑟。远观落日,畅舒豪情。近望炊烟,笑谈古今--。

  乌镇是一部书,一部文化厚重内涵丰富而文笔细腻的史书。

  乌镇是一首诗,一首灵感涌动柔情似水而清新隽永的情诗。

  乌镇是一只歌,一只历经沧桑唱响千年而久经不衰的老歌。

  乌镇是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雅俗共赏而意境深远的水墨风景画。

  走进乌镇,剥掉虚伪抛弃世俗,坦荡展露着人性的真诚和残缺的心灵。走出乌镇,宠辱皆忘雄英姿发,恣意澎湃着精神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乌镇,我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

乌镇写景作文 篇5

  夏日的傍晚,我们总会在那棵桂树下乘凉。大人们在谈笑品茶,聊着家常,而我从不安分,总是会顺着梯子爬到那棵虽歪扭粗糙却又结实的枝丫上坐着,目光越过院墙,看着那河流上满载游人的乌篷船,望着远处

  那灯火已点上的酒楼,似又回到了旧时,文人骚客们品茗吟诗的时候。滑下树,却照样是那个院子,那些人。一道院墙,似乎隔开了时空,隔去了浮华。大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那小紫砂壶里都不知道加了多少次水了,他们却依旧聊的不可开交。我逗弄着外公家那只断了尾巴的大黄狗,眺望着远处,看着最后一缕阳光被黑夜吞下,闪烁的星星也爬上了夜幕,耳畔中是知了有一声没一声的吵闹,是屋内画眉鸟轻柔的呢喃,更是那撩人的'吴侬软语。夏夜里,尽是我所熟悉的平和与宁静。

  每至秋季,老桂树就会按时的开花,开出一朵朵与它老旧枝干截然不同的娇嫩花朵,满树金黄。桂花开,十里香。这时的天气已不再炎热,阳光正如点点墨色,透过墙上的雕花,斑驳的照射在院内。院外,依旧游人如织,那黑白色块仿佛就要和着阳光流淌出来。我有时会在屋外那狭窄的弄堂里游荡,回家时来到院门前,看着那沉重的木门咬着光亮的黄铜门环,透过半掩的大门,只见外婆端着架子在桂树下“依依呀呀”的吊着嗓子,熟悉的戏腔,不变的调子,风韵依旧,仿佛回到了她打着油纸伞在江南烟雨中翘首的那段年轻时光。外公也坐在老旧太师椅上认真的听,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执着破蒲扇,眯着双眼,陶醉其中。一曲了了,外公的呼吸也渐渐沉缓,渐入梦乡。仅剩一院余音,一院茶香。

  绕着桂树漫步,双手手轻抚桂树,侧耳倾听,那棵桂树仿佛在诉说着留念,轻吟着往事,既熟悉,却又感陌生。

  忆江南,言乌镇,对他人而言,它们是乌篷船,是画舫,是油纸伞,是绣花鞋,是水调歌头,是戏子悲叹,是依依杨柳,是涓涓细流,是桃花面,是丹凤眼,是浮生三叹,是一帘幽梦。而于我,仅是一棵老桂树,它那饱经风霜的背影,就像外公外婆那苍老坚定的面孔,铭于我心。即使再过多年,乌镇依旧,人依旧,就如那百年仍在的桂树,仍会是我心中最美、最温暖的一道彩虹。

写乌镇的高中写景作文 篇6

  我到过温州的芙蓉古镇,领略过安徽歙县棠樾古建筑群,欣赏过江苏的周庄风情在阅读过谢冰莹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后,我就一直向往着能到这样的水乡去走一走。今年国庆,在爸妈的安排下,我终于有机会走进江南水乡――乌镇。

  坐车颠簸了近八小时,终于到乌镇了!爸爸买好票,我们随着人流进入景区。还没走多远,小河上那有惊无险的高竿表演立刻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在那一艘很大的浮船上架着一根高高的竹竿,一位四十开外的表演者爬上竹竿,在顶端玩起了空中倒立,一会儿又像练功一样坐着,竹竿被压得弯弯的真是灵如猴猫,围观的游客赞不绝口,我还真怕他一不小心会掉入河里。

  再往里走,便可见到一座石桥,叫“逢源双桥”。桥身不小,是用石块砌筑的,结实又美观,算得上是大石头桥。穿过一个个小石头巷子,走过一户户人家,便可见到小一些的石桥,大都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是石匠们精心雕琢过的,清晰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望着远处船夫摇桨徜徉于碧水中,那么惬意,那么安逸,好一幅悠然自得的水乡风景画!

  我们走累了,就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我们见一位老奶奶正不紧不慢地把一只只又湿又软的蚕茧在手心里翻,还从里面掏出花生米大小的蚕蛹,然后将蚕茧和蚕蛹分别放在两只水盆中。经过询问,我得知那是煮过的蚕茧,显得软。分出来的蚕茧被装进一只只大网兜里,摊在石桌上晾干。晾干了的蚕茧已经完全没有了原先的样子,更像蚕丝被芯的一部分。妈妈说,用蚕丝做成的被子冬暖夏凉,除了可以做蚕丝被,经过织、染等工序,还可以做成真丝面料,用来做衣服、包等。一直以来,水乡人一直保持着这特有的乡俗。

  不知不觉,我们漫步在长长的古道上,已近黄昏。我们一路游览,一路总有小河静静地陪伴着,一座座可爱、细雕的单孔石头小桥也默默地迎接着一批批游客。那一排排黑瓦白墙木构的建筑,那精美绝伦的镂空技术,使我更加佩服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古街很长,也很热闹,我们吃过小镇的麦芽糖,也曾坐下来闲品那里的特色小吃――白水鱼,沿途还欣赏了各式的蓝印花布

  就这样,我们一路游览,一路赞美,一路品味。

江南水乡之乌镇写景作文 篇7

  今天我也亲自来到了乌镇这个我期待已久的地方。乌镇分为西栅和东栅两个景区,其中要数西栅的夜景最美了,也是最具江南特色的。

  终于乌镇夜幕降临了,我迫不及待来到了西栅景区登上了这儿的景区摆渡,一路水程,我看到许多水上人家 ,两岸都是古香古色的楼台,还有一些倒垂在河边的柳树和一些植物,到了岸边,我就不禁眼花缭绕。因为在岸边有许多卖东西的小摊,有的卖布鞋,有的卖香包,有的卖一些装饰品,更有趣的是有的老头子还在拍着一块木板在卖冰棍 ,妈妈告诉我:"在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都是这样卖冰棍的,拍木板是因为招引顾客来购买棒冰,在那个时候又没有扩声器 。”我问:"那冰棍放在箱子里难道不会融化吗?妈妈说那里面包着许多棉布和棉衣服,冰棍是不会化的。说着还不如吃着,我上前去买了一根冰棍吃,果然味道不赖,原汁原味。走着走着,我发现在前面的不远处有一家卖宫廷灯笼的店,我走进去一看,里面都是些古香古色的灯笼,就像古装片里宫廷里的宫女们提的'一样,我也买了一个,这个灯笼很精致,在夜晚亮起来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在这里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呢!有面食,小吃,米类等,一应俱全。我们也想找一个地方享受一下这儿的美食,可是这儿的每家小吃店几乎都满客了,可想而知,这儿的小吃很受欢迎,最后就还有一家卖粥的店,那儿刚好有客人走了,我们赶紧去抢位子,我点了一碗皮蛋粥一张鸡蛋饼和一碗 冰镇绿豆汤,味道十分鲜美,就这样我解决了这一顿美味的晚餐。

  补充完能量后,我就继续观赏,我发现乌镇的路和石拱桥都是由石板铺成的,岸上灯光流彩,与河水相交辉映,真让人留连往返啊,这里还是拍电影的好地方,所以也吸引了好多艺人来这拍古装戏的。

  乌镇真不愧是江南水乡,让我流连忘返!

写乌镇的高中写景作文 篇8

  这一趟乌镇之旅,是我期待已久的,也是无意邂逅的。

  月圆之夜,我来了乌镇西栅,与曾经无数次想像过的古镇来了个亲密接触。

  踏着薄暮,渡过元宝湖,穿过安坊渡,便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就是西栅大街。路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复古式建筑物。人字型的屋顶,高高耸立的骑马墙,灰青的瓦片上长了绿绿的草,被桐油漆过的木门和木窗,散着曾经熟悉现已久违的清香暮色中的西栅,是那样地传统,也是那样地亲切。

  西栅大街顺着河道的自然弯曲绵延向前延伸,放眼望去,显得幽长无比。静下心来,边走边细数街边的景致:那昭明学院,曾是六朝太子萧统的就学之地;那中西合璧的乌镇邮局,几经历史风雨,至今仍对外开放;那传承着乌镇药业悠久历史的恒益堂药房,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新”。那一家连一家民宿、食坊、酒吧,整修一新,散发着迷人的时代风采。鲜明的对比,巧妙的融合,并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着实难能可贵。 天黑了,西栅的傍晚就如出嫁的女子,那是一生最美的时刻镇上的灯逐渐亮起,不是很亮,但能恰倒好处地把整个古镇都显露出来。那些灯光莹莹地呈现在你的眼前,那或红或绿或黄或白的各色灯光,多一盏嫌满,少一盏则缺,游人那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更像是为她撒上了金银粉。

  西栅大街民宿门前记录着号牌的灯也亮起来了,就这样,一盏接着一盏,在道的两旁排成两排,成夹道欢迎之势。给昏暗的街道带来光明,也照亮了游客前行的道路。一家挨着一家的民宿,大门有的敞开,有的虚掩,主人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游累了、看累了的人们;等待着游不够、看不够的人们。

  夜深了,该回了,去坐船吧。

  坐在乌蓬船上,船夫摇着橹,船晃晃悠悠的破水向前行去,水边涟漪不断此时,小河两岸的民居在灯光下显得有点妖魅,这些民居面街枕水,推窗可揽枕河秀色。我想,晚上枕着河水、听着摇撸船慢慢入睡,那样的感觉是何等的安谥,又是何等的惬意。真羡煞人也! 一如所有的古镇,西栅亦有长廊。长廊的竹丝灯笼透出柔和的丝丝光晕,巧妙地迎合着长廊的氛围,迎合着游客的心境。靠流水边的小桌子,更有三两游人在小酌,先叫上一瓶三白酒,然后点上一道豆腐白水鱼和酱鸭,当然还有当地人最爱的炒螺丝和土鸡汤这样的一切,都成了风景,西栅的过客也成了西栅的流动风景。

  西栅的桥多得不敢想象,垂直相连的桥里桥、诗意盎然的雨读桥、横跨西市河的通安桥一桥又一桥,带着一些陈旧的味道。是桥,把隔岸的人家紧紧相连;是桥,把两岸的风光连为一体。自然,这桥也成了西栅的风景。

  乘船看桥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坐在船上仰头张望是一种隋致。越桥而过,从河的这一边到那一边,穿过狭长古远的老街,光线幽幽暗暗,越走越静,感觉一下子就走到岁月深处去了。出其不意的一个拐角处,豁然开朗,又是一座纤丽精致的古桥守候着,流畅舒展的台阶一步步引领着行人走向另一番天地。

  夜更深了,小船迎着幽暗的灯光静静前行,没有鸟语,只有虫鸣和草香,还有那游船的摇撸声。白天的喧嚣吵闹,内心的浮躁焦虑,此刻都已沉淀在心底,满心有的是一种超脱的释然。灵魂在这里经受了涤荡和洗礼。

  天上圆月,水中月圆。小船经过,撞碎了水中的那个月,波光粼粼,弥散开去,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人开始迷失了。

  一座城因为一个人物而有名,一个人物因为一座城而成长。一道风光之所以隽永,不是因其材质,而是谁在其中。凤凰是因为沈从文,而乌镇是因为茅盾。茅盾纪念馆,静静伫立于街角。十三岁前的茅盾住在乌镇,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融进他的作品里《蚀》是茅盾的处女作,里面的女主人公叫静。她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看

  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在参加所谓革命之初,出于女性的同情心和好奇心,静献身给了抱素,结果却发现抱素原本是一个情场老手。羞愤的静远走武汉,参加北伐,满心向往着那里的热烈、光明、驿动的新生活,但是却发现那帮同事都是新式的、新新式的色中恶鬼,借革命工作大玩爱情游戏,这使她感到苦闷彷徨。失望中的静遇到了一个英俊刚强的年轻连长强猛,并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忘记了烦恼。这时的静仿佛找到了精神归宿,但是却好景不长,强猛不久应召归队,静又重新陷入了空虚之中。

  茅盾的这部小说,其实是很可以读出情色的。两场性爱之后,是两场幻灭。现实中的茅盾,从了母命娶了孔德浊。这位小姐尽管是名门之后,但入门时才识得一个孔字,还有一到十的数字。想来那时的茅盾内心应该是十分矛盾的,但他还是坚持着过了三年。后来,茅盾流亡日本,结识了秦德君,从她那里得到了曾经一时的真正恋爱和同居。不过,因情而爱,最终也情生恨,茅盾与秦德君还是分了手。茅盾回到了孔德身边,一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稍早几年,在并不十分远的绍兴,鲁迅却是三晚也忍受不住,抛弃新婚妻子,东渡扶桑去了。同是文学巨匠,同是多情之种,他们两个却有着如此反差。今天看来,抛弃革命的因素,对于女,陛,茅盾似乎更加自然,更加人性。这个中原因又何在呢?

  或许,乌镇比绍兴更静谧,乌镇的静,孕育了茅盾的静,让他更能体味到人性。 在水上集市旁,有一个戏台。戏台正演绎着当地的小戏,一个半老的徐娘,手执一方帕子,嘴一张一合地缓缓唱着。我不懂戏,也因为隔得远,无法听清她在唱什么然而她好像一丝也不在意戏台外的人和事,她就那么自顾自地唱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或许,在许多年前,曾经有个叫沈雁冰的年轻人,曾经也这样驻足聆听过――我是这样想的。

写乌镇的高中写景作文 篇9

  乌镇给我的印象是幽静淡雅,古风悠然。

  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意注定了她与生具来的淳朴秀丽,古镇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小桥流水,茶香琴韵,竹露蕉雨,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粉墙黛瓦的民居极具特色,或深宅大院,或简易木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随心所欲的布局却极具精巧而和谐的美感,似一位胸有成竹的水墨画家将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信手泼洒,把中国画中的远.中.近景表现的恰到好处。斑驳的墙皮和稍显破旧的屋檐诉说着岁月的风雨,狭窄的石板路被多少来去匆匆的红尘客踏得光滑而低凹,唐朝的银杏古树和百年的南天竹记载着年代的遥远。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行走,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修真观.立志书院,百床馆.钱币馆及多处大官大商大家的故居,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偶进一处宅邸,气派的门楼和上面的砖雕匾额及花饰,纹理依然清晰秀美,院内的结构精巧别致,仍能显示出主人当年的显赫和儒雅。不必说正堂的大气和雕梁画栋,单就一处连接后院的过道,也处理的非常讲究,自成一景:白色的墙上前后两个月亮门,过道从门中穿过,门的两侧用青砖砌成扇形的小窗,透过小窗,前后院的风景尽收眼底,青砖铺就的地面平整而洁净,角落里一棵棕色的树,树干弧线一样划向天空,抬头望去,硕大而茂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型绿伞遮住了宅院多半的风雨。

  乌镇养育的名人众多,导游指着一处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介绍说,文学巨匠茅盾当年就出生在楼上的第四间房里。我想: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灵地”,走出来茅盾这样的“人杰”也不足为怪了。

  在曲径通幽的小巷里偶能遇到几家制作蜡染.木雕.“姑嫂饼”的作坊。古老的蜡染工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蓝色和白色巧妙组合的图案,显示出民间手工艺特有的魅力,尤其是那种渲染的效果,朦胧虚幻中像幽蓝的湖面上漂浮的缕缕晨雾。

  据说镇上的年轻人都去镇外新的地方居住了,不知是有意的安排还是故土难离,古镇上多半是老人在悠闲的重复着轮回的日子,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坐拥这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苍苍的白发和佝偻的身影,伴着古色古香的小镇,犹如一首典雅的谣琴,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最能体现水乡风情的要数穿过乌镇的那条小河。

  这个风姿绰约的地方,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这是一条不宽的河,清澈的河水不知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河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水雾,乌蓬船在河面上漂泊,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乌蓬下的船舱里偶而飘出乡间女子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船头几只懒散的水鸭在惬意的迷着眼睛,在做别人猜不懂的梦。半圆的石拱桥架在小河上,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轮波动的圆月,乌蓬船在圆月中划过,船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画中的风景。

  在这里,以河成街,两岸星罗棋布的商铺当铺,酒肆茶楼仍能显示出当年的繁华与歌舞升平。房屋沿河势而建,有几处房屋从岸边建到了河面上,伸手便可汲到清澈河水,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一步步伸向水中。随着这条水街的弯曲,房屋也若隐若现,在圆圆的石桥下向远处蜿蜒的延伸,想不出幽静的古镇深处还有多少水上人家--。几株生长在岸边的垂柳也不甘寂寞,从房屋的间隙中弯下腰来,伸出长长的柳丝垂饮河畔的清露,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添加了几抹翠绿。

  细心的导游告诉我们:乌镇的街巷仿佛像扑朔迷离的棋盘,陌生人容易走失,但只有找到这条风情万种的小河,搭上乌蓬船,便可穿过石桥顺流而下来到进镇的地方--转船湾。

  想远古雅士:邀风流骚客,聚临河水阁,凭栏对酌,诗酒风月。低吟浅唱,共鸣琴瑟。远观落日,畅舒豪情。近望炊烟,笑谈古今--。

  乌镇是一部书,一部文化厚重内涵丰富而文笔细腻的史书。

  乌镇是一首诗,一首灵感涌动柔情似水而清新隽永的情诗。

  乌镇是一只歌,一只历经沧桑唱响千年而久经不衰的老歌。

  乌镇是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雅俗共赏而意境深远的水墨风景画。

  走进乌镇,剥掉虚伪抛弃世俗,坦荡展露着人性的真诚和残缺的心灵。走出乌镇,宠辱皆忘雄英姿发,恣意澎湃着精神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乌镇,我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

【乌镇写景作文】相关文章:

乌镇游玩作文300字7篇(荐)08-02

乌镇游记作文400字(15篇)08-04

游玩乌镇作文(14篇)08-04

乌镇美景作文30篇(荐)08-04

【精品】水乡乌镇作文12篇08-04

春天写景作文(30篇)08-04

美丽的乌镇作文(30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