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

巴西地理课件

时间:07月31日 网络精选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巴西地理课件(6篇)

  探索无界!今天,邀你一同打开关于巴西神秘土地的课件宝库。每一篇范文都是地理知识的璀璨明珠,让我们携手领略巴西大地的壮丽景色吧!

高中区域地理巴西课件 篇1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称为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

  1识图要求:

  1、北回归线穿过:墨西哥、墨西哥湾、古巴北部 ○

  2、赤道穿过:基多、亚马孙河口 ○

  3、南回归线穿过: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巴西东南端 ○

  4、 55S穿过:火地岛 ○

  5、100W穿过:墨西哥高原 ○

  6、80W穿过:古巴岛、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南美大陆西侧 ○

  赤道附近陆地

  7、60W穿过:纵贯南美大陆中部 ○

  8、40W穿过:南美大陆(巴西)东部 ○

  9、70W穿过:马拉开波湖、智利、安第斯山脉 ○

  2拉丁美洲的国家:

  1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2拉丁美洲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3拉丁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阿根廷 4拉丁美洲纬度最北的国家:墨西哥

  3气候:热带面积广大、湿热气候为主,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拉丁美洲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1)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2)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来自太平洋的西风的迎风坡,丰沛的大洋水汽由西风携带,顺地势爬升,形成了丰富的降水。安第斯山的背风坡,这里,安第斯山是一道屏障,阻隔了湿润的西风。山风随地势干燥下行,降水因而十分稀少。由此可见,地形会从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变化,导致山地垂直景观变化。地形还可从山地迎风坡或背风坡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岛屿:北部南部多岛屿:西印度群岛 (北部),火地岛、麦哲伦海峡(南部)

  5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对比:

  6高原、山地和平原:

  墨西哥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南段)

  1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2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3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成因: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终年降水丰沛。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

  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赤道低压两侧的信风均来自海洋,将湿热气流带到内陆。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平原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热带雨林的危机:亚马孙河流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雨林,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无论森林储量、植物种类和鸟类、淡水鱼等都非常丰富,是人类珍贵的宝库。目前正遭受严重破坏,外国公司的伐木和刀耕火种的迁移农业热带雨林的破坏,将会导致全球升温,沿海低地面临受海水侵吞的危险,这是全世界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7居民:

  人种:混血种人占多数 语言: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人口的分布: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地区,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长快。

  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人口多在1000万以上,城市化进程快

  人口稠密地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

  8经济: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湿热条件下的农业

  世界热带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等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区。 ·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树、丁香、剑麻、可可、甘蔗、香蕉、咖啡等。

  ·主要国家:

  马来西亚是天然橡胶、油棕的主要生产国,被誉为“橡胶王国”;

  椰子和蕉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的坦桑尼亚盛产丁香和剑麻;

  科特迪瓦(加纳)的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拉丁美洲,巴西的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美洲诸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产地;

  古巴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大部分土地种植甘蔗,蔗糖产量很高。

  9资源丰富 :

  矿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

  牙买加的铝土;

  自然资源:水力: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 植物: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红木、乌木);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动物: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水产:秘鲁附近的渔场

  巴西

  1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南北两大地形(北:亚马孙平原 南:巴西高原 )

  3气候:

  亚马孙平原: 热带雨林气候 巴西高原: 热带草原气候

  4河流:

  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发源于安第斯山,流经赤道地区,全年降水丰富,干流水量极大;平原广阔,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5农业:

  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豆、蔗糖、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

  6矿产:

  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是巴西最大的铁矿山

  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与巴拉圭合作)

  7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 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8城市:

  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 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选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 : 1、 位于高原上,气候凉爽。2、靠近河流(巴拉那河)水源充足。3、便于国土开发和中西部发展。

  马瑙斯 :该市工业以冶金、电子和机械为主。该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动码头,全长1313米。农产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

  阿根廷

  1潘帕斯草原的区位因素:

  2阿根廷的牧牛业飞速发展,成为主要的牛肉出口国。阿根廷人采取的措施: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

巴西的地理课件 篇2

    《巴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巴西(第82-8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了解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认识亚马孙河丰富的水利资源。

  3.了解亚马孙平原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丰富的热带资源,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了解巴西高原的特点和巴西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认识巴西工业的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5.了解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6.了解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了解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教学重点:巴西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巴西工农业结构变化和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巴西利亚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巴西的地形、工农业分布图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播放《天才的造就》配巴西足球运动场景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答出关键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足球、巴西、贝利,并说出巴西现在足球巨星:罗纳尔多,引出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二、走近巴西

  让学生带着探索、学习指南和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

  1.位置及地形(播放巴西地形图)

  学习小组交流,尝试说出巴西位置及地形特点。

  分析其特点: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大,河流落差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说明亚马孙河及其大小支流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网。

  练习填空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之称,像吞吐机,吞进大量二氧化碳,吐出大量氧气;像抽水机,吸进大量水分,蒸发大量水分到空气中;此外,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让学生了解森林资源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作用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目的:对巴西的环境和雨林景观形成表象,知道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优势。播放热带雨林修路、建房、开荒图片。

  分析上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你能为其保护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引进一些课外资料,如在亚马孙平原开发中外国公司的掠夺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的迁移式农业等,介绍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

    三、巴西经济(播放工农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课本86页问题,并梳理知识点:

  1.服务业、工业、农牧业是巴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天然橡胶。

  3.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4.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是重要的经济区。

  5.巴西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钢板、电子、军工产品等。

  6.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教师强调巴西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国家政策和措施对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思考:影响巴西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四、城市和人口

  学生阅读: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是巴西最为著名的三大城市。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巴西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的过程,并点出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港口和最大旅游中心;圣保罗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南美第一大城市。

  结合“巴西人口分布图”,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巴西发展工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方面:地势地平,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港优良。

  人文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

  (播放巴西利亚图)

  讨论:为什么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城市?

  引导学生读图总结:⑴使内陆和沿海经济得以均衡发展;⑵市内没有大型的、有污染的企业,以政治职能为主;⑶居民区、政府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均有绿地分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突出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化工程在环境改造中的作用(人工湖泊)。

  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由二位学生分别饰演导游员、游客)作为旅行社导游员向游客宣传巴西旅游特点。目的:学会抓事物特别之处,更加明确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位置优势。

    五、巴西明天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大型飞机,这个造型寓意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你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什么闻名世界了吧?

  此外,巴西经济的高速腾飞依靠什么?(激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六、作业:复习题

初一地理课件巴西 篇3

  地理巴西课件篇一:

  教学内容:《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巴西(第82-8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了解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认识亚马孙河丰富的水利资源。

  3.了解亚马孙平原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丰富的热带资源,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了解巴西高原的特点和巴西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认识巴西工业的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5.了解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6.了解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了解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教学重点:巴西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巴西工农业结构变化和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巴西利亚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巴西的地形、工农业分布图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播放《天才的造就》配巴西足球运动场景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答出关键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足球、巴西、贝利,并说出巴西现在足球巨星:罗纳尔多,引出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二、走近巴西

  让学生带着探索、学习指南和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

  1.位置及地形(播放巴西地形图)

  学习小组交流,尝试说出巴西位置及地形特点。

  分析其特点: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大,河流落差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说明亚马孙河及其大小支流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网。

  练习填空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之称,像吞吐机,吞进大量二氧化碳,吐出大量氧气;像抽水机,吸进大量水分,蒸发大量水分到空气中;此外,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让学生了解森林资源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作用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目的:对巴西的环境和雨林景观形成表象,知道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优势。播放热带雨林修路、建房、开荒图片。

  分析上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你能为其保护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引进一些课外资料,如在亚马孙平原开发中外国公司的掠夺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的迁移式农业等,介绍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

  三、巴西经济(播放工农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课本86页问题,并梳理知识点:

  1.服务业、工业、农牧业是巴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天然橡胶。

  3.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4.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是重要的经济区。

  5.巴西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钢板、电子、军工产品等。

  6.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教师强调巴西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国家政策和措施对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思考:影响巴西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四、城市和人口

  学生阅读: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是巴西最为著名的三大城市。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巴西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的过程,并点出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港口和最大旅游中心;圣保罗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南美第一大城市。

  结合“巴西人口分布图”,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巴西发展工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方面:地势地平,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港优良。

  人文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

  (播放巴西利亚图)

  讨论:为什么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城市?

  引导学生读图总结:⑴使内陆和沿海经济得以均衡发展;⑵市内没有大型的、有污染的企业,以政治职能为主;⑶居民区、政府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均有绿地分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突出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化工程在环境改造中的作用(人工湖泊)。

  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由二位学生分别饰演导游员、游客)作为旅行社导游员向游客宣传巴西旅游特点。目的:学会抓事物特别之处,更加明确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位置优势。

  五、巴西明天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大型飞机,这个造型寓意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你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什么闻名世界了吧?

  此外,巴西经济的高速腾飞依靠什么?(激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六、作业:复习题

  地理巴西课件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教材对巴西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巴西这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人口与城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

  强调了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能指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3)学会结合巴西地形、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4)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亚马孙地区开发中大规模毁林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激发环境忧患意识,懂得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

  1、重点:巴西自然地理环境,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

  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独特,而且对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确定“巴西自然地理环境”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的方法是:运用地图进行探究学习,读图、看图、画图、议图,让学生多次“接触”地图,感知地图,学习和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②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雨林,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意义重大。所以,“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确定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的方法是:媒体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图片,并结合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引起关注。

  2、难点: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河流域资源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雨林,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争议不断。所以,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二、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法: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图示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地图进行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动眼看图,动口议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强化对地图的认识,让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的熟练“工具”和“朋友”。

  (3)情景教学法:

  ①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对知识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以往的地理学习中,发现学生对国家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也通过前五个国家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但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件相互关系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注

  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层次,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新

  知。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诱导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综合分析获取新知,提高学习能力。

  (2)动手画图,动眼看图,动口议图,图文结合,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强化对地图的认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按照“探索—研究—运用”,亦即“观察—思维—迁移”的因果层次关系进行安排,按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初中地理巴西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了解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认识亚马孙河丰富的水利资源。

  3.了解亚马孙平原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丰富的热带资源,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了解巴西高原的特点和巴西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认识巴西工业的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5.了解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6.了解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了解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教学重点:巴西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巴西工农业结构变化和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巴西利亚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巴西的地形、工农业分布图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播放《天才的造就》配巴西足球运动场景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答出关键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足球、巴西、贝利,并说出巴西现在足球巨星:罗纳尔多,引出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二、走近巴西

  让学生带着探索、学习指南和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

  1.位置及地形(播放巴西地形图)

  学习小组交流,尝试说出巴西位置及地形特点。

  分析其特点: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大,河流落差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说明亚马孙河及其大小支流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网。

  练习填空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之称,像吞吐机,吞进大量二氧化碳,吐出大量氧气;像抽水机,吸进大量水分,蒸发大量水分到空气中;此外,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让学生了解森林资源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作用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目的:对巴西的环境和雨林景观形成表象,知道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优势。播放热带雨林修路、建房、开荒图片。

  分析上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你能为其保护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引进一些课外资料,如在亚马孙平原开发中外国公司的掠夺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的迁移式农业等,介绍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

  三、巴西经济(播放工农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课本86页问题,并梳理知识点:

  1.服务业、工业、农牧业是巴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天然橡胶。

  3.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4.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是重要的经济区。

  5.巴西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钢板、电子、军工产品等。

  6.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教师强调巴西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国家政策和措施对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思考:影响巴西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四、城市和人口

  学生阅读: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是巴西最为著名的三大城市。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巴西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的过程,并点出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港口和最大旅游中心;圣保罗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南美第一大城市。

  结合“巴西人口分布图”,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巴西发展工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方面:地势地平,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港优良。

  人文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

  (播放巴西利亚图)

  讨论:为什么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城市?

  引导学生读图总结:⑴使内陆和沿海经济得以均衡发展;⑵市内没有大型的、有污染的企业,以政治职能为主;⑶居民区、政府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均有绿地分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突出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化工程在环境改造中的作用(人工湖泊)。

  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由二位学生分别饰演导游员、游客)作为旅行社导游员向游客宣传巴西旅游特点。目的:学会抓事物特别之处,更加明确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位置优势。

  五、巴西明天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大型飞机,这个造型寓意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你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什么闻名世界了吧?

  此外,巴西经济的高速腾飞依靠什么?(激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六、作业:复习题

巴西地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②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③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④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⑤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

  ②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③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④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②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③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②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③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④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难点

  ①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②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本学期的地理课,我们主要带大家去认识大洲,了解地区和走进国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深入了解了一些地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家。你们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

  学生:巴西。

  教师:播放“nike运动街舞风雷足球版-小罗纳尔多”足球表演的录像,说明足球不仅是巴西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艺术。说明足球在巴西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足球是巴西人的生命和灵魂。除了足球,巴西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到巴西去看一看。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巴西

  教师:大家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对巴西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先明确一下巴西这个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

  板书:一、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教师引导: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巴西的位置。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巴西位置中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教师引导:看一看位于热带地区的其它国家,将它们的国土面积与巴西进行对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板书:2、面积、人口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政区图

  读图活动:在图中找出与巴西相邻的国家并说出名称,看一看巴西的面积在拉丁美洲中所占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学生:上台指图并说出邻国的名称。

  课件展示:南美洲空白政区图

  教师引导:将巴西的国土面积与拉丁美洲的其它国家对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想一想: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有哪些国家?人口多于巴西的又有哪些国家?

  课件展示:出示表格——面积和人口多于巴西的国家

  板书:3、主要地形区

  课件展示:巴西地形图

  读图活动:在图中找到并指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

  学生上台指图。

  课件展示: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占了巴西国土面积的1/3左右,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课件闪烁)

  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2/3。(课件闪烁)

  亚马孙河——世界上最大的河流

  教师:巴西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这决定了巴西的'气候以热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板书:4、热带气候

  课件展示:南美洲气候类型图

  教师:那巴西以那两种气候类型为主呢?

  学生: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教师:在这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发育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是在巴西境内。那么广阔茂密的热带雨林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板书:①热带雨林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推选出代表举例说明(略)

  教师提供:

  材料l:

  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虹木,鸟本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懒,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乌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

  材料2: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同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亿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学生分析:指出热带雨林的作用。(略)

  播放录象:热带雨林

  师生读图:课本插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师生小结: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环境效益————调节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教师: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板书:②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开发热带雨林?

  学生: (略)

  教师提问:学生分析课本p95第二自然段,说明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学生:略

  伐木者 目的

  ①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兴建公路

  ②矿山和农牧场的主人——————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

  ③垦荒的贫苦农民————————开荒种地

  学生读图:图9.26“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分析理解迁移农业的形成过程及这种原始种植方式的危害。

  转承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板书:③开发热带雨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①森林遭受破坏;②水土严重流失:③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④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⑤全球气候恶化等等。

  教师:播放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录象

  教师讲述:巴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报告。

  师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学生辩论:教材p96“活动”。

  课堂小结:同学们,巴西是发展中国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国家。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学习别国经验,汲取他国教训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不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

  课后反思:

  用课堂互动解决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形势的教学要求,提高了

初中地理课巴西课件 篇6

  巴西即巴西联邦共和国,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国土总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总人口2.01亿。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十国接壤。巴西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历史上巴西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独立。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国名源于巴西红木。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是金砖国家之一,也是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是里约集团创始国之一,南方共同市场、20国集团成员国,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巴西作为一个民族大融炉,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运动,是2014年世界杯举办国。

  巴西地理环境

  巴西地跨西经35到西经74度,北纬5度到南纬35度。东临南大西洋,北面和南面与其他南美国家接壤(除智利和厄瓜多尔外,与其他全部南美洲国家接壤)。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界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740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

  巴西面积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第一大的国家。巴西全国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

  巴西地形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

    巴西水系

  巴西境内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经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圣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长2900公里,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河流数量多,长度长,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区。

    巴西气候

  巴西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

    巴西自然资源

  已探明铁矿砂储量3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9.8%,居世界第五位;产量3.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西29种矿物储量丰富,镍储量600万吨,占世界镍储量的4.0%,主要分布在戈亚斯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锰、铝矾土、铅、锡等多种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以上。铌矿储量已探明455.9万吨,按当前消费量够全球使用800年。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黄金矿和石棉矿。煤矿探明储量101亿吨,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来,巴西在东南沿海相继发现大油气田,预计石油储量将超过500亿桶,有望进入世界十大石油国之列。森林覆盖率达57%。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拥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年。

    巴西行政区划

  巴西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共有5564个市(2011年3月)。

    州

  各州名称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亚马孙、阿马帕、巴伊亚、塞阿拉、圣埃斯皮里图、戈亚斯、马拉尼昂、马托格罗索、南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奥伊、北里奥格兰德、南里奥格兰德、里约热内卢、朗多尼亚、罗赖马、圣卡塔琳、圣保罗、塞尔希培、托坎廷斯。

    首都

  巴西利亚(Brasília)地处巴西高原中部,气候分为干湿两季,湿季从9月至第二年4月,干季从每年5月至8月。干湿两季分别明显,昼夜温差也较大,年平均气温19度。人口245.5万(2010年)。巴西利亚是上世纪50年代末在巴西内地戈亚斯州境内海拔1200多米的高原上兴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之一。1960年4月21日,首都正式由旧都里约热内卢迁移至此。

  巴西利亚是南美洲建都时间最短的城市。1987年12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该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巴西利亚城市按照巴西著名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的“飞机型总体规划图”建设。

    巴西人口

  巴西总人口总人口为2.01亿(具体数字201032714人)[2]。白种人占53.74%,黑白混血种人占38.45%,黑种人占6.21%,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等占1.6%。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内陆地区较为稀少(简称地狭人稠)。东南地区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区,根据IBGE2004年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约有7800多万,相当于巴西人口总数的42%。该地区拥有巴西三个人口最多的州(圣保罗,7000万人口,、米纳斯吉拉斯,1900万,里约热内卢,1500万)和两个最大的城市(里约和圣保罗)。在圣保罗和里约的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圣保罗、里约为支柱的商业地带,该地区聚集了约23%的巴西人口,成为该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巴西种族

  巴西种族和文化差异显著。南部居民多有欧洲血统,可溯源到19世纪初来自意大利、德国、波兰、西班牙、乌克兰和葡萄牙等国的移民。而北部和东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欧洲或非洲血统。东南地区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广泛的地区,该地区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后裔和意大利后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亚洲和印第安人后代。

  在整个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频繁混血。19世纪,亚洲和欧洲的移民化开始受到刺激,德国人开始在1818年来到这里,1875年,意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纪初,日本人,叙利亚人和黎巴嫩人开始相继来到这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南地区发生了巴西最大的移民潮,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为这次移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种植园以及刚刚兴起的巴西工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巴西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多人,主要来自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波兰和阿拉伯国家。黄种人多来自日本、朝鲜和中国。巴西约有130万日本人,25万华人,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

  由于历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内陆地区较为稀少。种族和文化差异显著。按照2010年的数据,巴西人口中47.3%的为白种人,43.1%为混血种人,7.6%为黑人,2.1%为亚洲人,其余则为少数印第安人。

【巴西地理课件】相关文章:

教学优秀课件(18篇)07-26

语文课件(19篇)07-26

《太阳》课件(24篇)07-27

乡愁课件(15篇)07-29

松鼠课件(30篇)07-28

《凡卡》课件(25篇)07-31

《假如》课件(16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