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爱莲说的课件

时间:07月31日 网络精选 课件 我要投稿

爱莲说的课件(9篇)

  探索的旅程已经开始!让我们一同翻阅那关于《爱莲说》的瑰宝——课件范文。它们犹如知识海洋中的明珠,照亮我们的学习之路。不要犹豫,让我们一起汲取智慧的力量吧!

爱莲说的课文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 质疑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那么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

  (1)明确写法(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予独爱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2.背诵 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并背诵本文。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教学从朗读中开始,在诵读中结束,一气呵成,呈现文言文教学朗读这一主旋律。)

  【作业--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爱莲说的课件 篇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

  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yūzhuó liánxiè yì yī xiǎn

  颐蕃淤泥濯 清涟 亵玩 隐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读

  四、研读探究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

  生3:风度 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

  (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师结合生的概括总结,生做笔记)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4.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3)陶后鲜有闻 ( )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 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清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D.闻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爱莲说的课件 篇3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

  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yūzhuó liánxiè yì yī xiǎn

  颐蕃淤泥濯 清涟 亵玩 隐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读

  四、研读探究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

  生3:风度 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

  (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师结合生的概括总结,生做笔记)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4.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3)陶后鲜有闻 ( ) ...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 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清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D.闻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爱莲说》的课件 篇4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爱莲说》的课件 篇5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教师用的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重难点

  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背诵默写课文本文的重点。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板题出标

  1.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抒发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2.出示目标

  (二)指导自学

  1、解读标题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三)学生自学,自学检测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四)、合作交流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原句回答。

  (六)延伸拓展

  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爱莲说的教学课件资料 篇7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手法、衬托的写法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卡片、练习篇子,画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 感知课文。

  ⒈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纲:

  (1) 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甚蕃( ) 鲜有闻( )予独爱( )淤泥( ) 濯清涟 ( )( ) 亵玩( ) 不蔓不枝( )噫 ( )

  (2) 、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谥号 , 朝著名哲学家。著作有《 》等。

  (3)、了解本文的体裁:"说"是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解释为

  (学生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录音,欣赏文章。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四、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做好标记。)

  2、课堂反馈:课堂小组交流,展示学习的成果。

  五、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出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课堂交流。

  1、你认为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写的是莲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

  六、小结

  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收获呢?哪位同学愿意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收获和感受。(学生发言分享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七、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莲 衬 君 子 洁身自好 爱

  菊 隐逸者 避世隐居 惜

  牡丹 托 富贵者 贪图富贵 鄙

  课后总结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ビ辛苏庋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的教学课件 篇8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爱莲说教学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 质疑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那么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

  (1)明确写法(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予独爱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2.背诵 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并背诵本文。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教学从朗读中开始,在诵读中结束,一气呵成,呈现文言文教学朗读这一主旋律。)

  【作业--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醒目直观】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 隐逸者

  牡丹(反衬) 富贵者

  莲 君子者

  托物 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来的,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爱莲说的课件】相关文章:

《争吵》的教学课件(7篇)07-25

【精品】《太阳》的课件30篇07-27

【必备】《太阳》的课件设计12篇07-27

【荐】《猫》的课件设计15篇07-27

【必备】《口技》的课件11篇07-27

【必备】秋天的图画的课件22篇07-29

《秋天的图画》的课件(22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