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乡愁语文教案

时间:08月04日 网络精选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乡愁语文教案10篇

  翻开那页散发着墨香的文献吧!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语文教案的世界,汲取精华,启发思维,让学习成为一场心灵的旅行。出发吧,朋友们!

乡愁的语文教案课件 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

  运用品读诗歌的已有知识,从多角度理解诗歌,以培养学生鉴

  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鉴赏诗歌

  难点学习本诗的写法,自写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点拨法创作理解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照本期语文教学的程序,课前背诵古诗引入

  相见欢黄鹤楼

  二、展示课题《乡愁》

  三、简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四、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较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运用品读诗歌的已有知识,从多角度理解诗歌。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4、学习本诗的写法,能够写作诗歌

  五、新课

  A:朗读诗歌

  朗读技巧提示:语气语调舒缓深沉,感情思念而又忧伤,语速稍慢,

  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自由朗读,听读,自由朗读,齐读)

  B:理解诗歌(我们理解诗歌,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去理解?)

  合作探究,交流意见后学生漫谈从哪些方面理解了诗歌的哪些内容。

  (学生漫谈时,老师适当地补充)

  六、小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1、内容方面;2、愁的内涵

  七、主旨升华:改写最后一小节

  例:而现在,乡情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你来这头,我往那头

  齐读所改的诗句后,再读背全诗,看谁背得最快

  八、再次回忆本诗的构思技巧

  作者写这首诗,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乡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九、学生自定一个主题或一个内容,自由作诗

  十、作业: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发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课后作业四)

《乡愁》小学语文教案 篇2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的语文教案 篇3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乡愁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四、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语文教案 篇5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初中语文《乡愁》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 篇6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可取之处:⒈教学设计合理,定位 恰当。以读为主,从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到议论、联想把握诗歌的意象,再到仿写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路清晰,内容紧凑,使“听说读写”贯穿始终,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⒉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诗是诗人情绪情感的 迸发,要教好一首诗,教师必须首先被感动。情绪是容易传染的,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容易“入境”。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较好,无论是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还是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教师的.激情贯穿始终。⒊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教学,如对学生创作的“诗”的评价、对有的同学说“台湾的形状像一只鸡腿”的回答的随机处理等,使课堂出现了几朵小花絮。

  当然,这堂课所暴露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⒈诗歌的朗读指导没有做到细化,没有落实到对语言的品味上,如诗中“浅浅”、“窄窄”等词语的丰富意蕴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领悟,因而,学生的读的还不到位,对诗歌的情感还没有完全体会。⒉没有对诗的背景资料及作者做必要的介绍,这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及主题的理解与把 握。此外,应结合诗的意象的理解而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这一点我也做的不够。

初中语文《乡愁》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 篇7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

  事物来抒写乡愁。[来源:学科网zxxk]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初中语文《乡愁》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 篇8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

  事物来抒写乡愁。[来源:学科网ZXXK]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可取之处:⒈教学设计合理,定位 恰当。以读为主,从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到议论、联想把握诗歌的意象,再到仿写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路清晰,内容紧凑,使“听说读写”贯穿始终,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⒉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诗是诗人情绪情感的 迸发,要教好一首诗,教师必须首先被感动。情绪是容易传染的,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容易“入境”。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较好,无论是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还是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教师的.激情贯穿始终。⒊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教学,如对学生创作的“诗”的评价、对有的同学说“台湾的形状像一只鸡腿”的回答的随机处理等,使课堂出现了几朵小花絮。

  当然,这堂课所暴露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⒈诗歌的朗读指导没有做到细化,没有落实到对语言的品味上,如诗中“浅浅”、“窄窄”等词语的丰富意蕴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领悟,因而,学生的读的还不到位,对诗歌的情感还没有完全体会。⒉没有对诗的背景资料及作者做必要的介绍,这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及主题的理解与把 握。此外,应结合诗的意象的理解而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这一点我也做的不够。

小学语文乡愁诗教案 篇9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

  先听老师来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的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为什么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

  生7:没有年轮,说明大树永远年轻,枝繁叶茂。而乡愁也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师:你对这个解答还满意吗?

  生6:还可以吧。

  (其他略)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余诗)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的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那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生1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生2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到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是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师读,指名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1: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众生笑)

  生2: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师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朗诵第三节)

  师:对于“海峡”这个意象能理解吗?

  生:我认为是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能隔海相望。

  师:是呀,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弯浅浅的海峡。前三个意象连接的是“我”与亲人间的亲情、爱情,那么被“海峡”隔开的“我”与“大陆”又是由哪种感情连接的呢?

  生:应该是爱国情吧!

  师:是的,到这里这首诗已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指名生读,齐读)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

  生2: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3: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生4: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弯”。

  (其它回答略)

  师:同学们总结的这些,正是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掌握了诗的结构特点,再来背诵就不难了。先听老师来背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背诵。

  (师背诵,学生齐诵,指名生到台前背诵。)

  师:品味了余光中的《乡愁》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我们跟第一首比较阅读。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

  师: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大家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我认为两首诗的不同点是选取的意象不同。

  师:能谈具体些吗?

  生1:余诗选取的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席慕蓉诗中的意象是“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师板书“月夜┅┅没有年轮的树” )

  生2:我认为两首诗的的相同点首先是题目相同,作者都是台湾诗人。

  生3:我认为两首诗的感情相同,抒发的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浓浓的乡思。

  师:是的,同余光中的经历相类似,席慕蓉11岁就离开故乡,直到1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乡愁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优秀教案(9篇)07-27

乡愁课件(15篇)07-29

语文教案(30篇)08-01

乡愁教案(30篇)08-01

《乡愁》教案(30篇)08-01

乡愁诗教案(9篇)08-02

《老王》语文教案(30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