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玉米随笔8篇
探索的时刻来临!想象着金黄饱满的玉米,一篇篇生动的随笔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它们是知识的田野,是你我成长的阶梯。让我们一起踏上阅读之旅吧!
玉米面的味道随笔 篇1
玉米面,小时候我们叫棒子面,曾伴随了我整个的童年记忆和生长期。老家赤城早年主产谷子和玉米,1962年我们随母亲下放到东方口公社官路坊村,便基本告别了细粮(当时称白面、大米为细粮),玉米、小米成了主粮主食。我出生的时侯,母亲还上班,为了不耽误工作,不满百天的我便被送到距东万口不足五里的东墚村奶妈家。奶妈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大我不多,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奶爹为了拒当村干部出走坝外。这家老老少少全靠奶妈一人出工挣工分,操劳加上吃不饱,奶水自不会多,饥饿使我从小肠胃不好。特别是玉米面,吃完胃便烧心返酸,常常呕酸水,说不上多痛苦也总是不舒服。所以小时候对玉米面是一种既厌之又弃不得的感觉。母亲便常常变着花样做,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往玉米面里掺把莜面、荞面或白面,蒸三代王、四代王(就是现在的发糕),或往玉米面里掺把榆皮面,擀面条,夏天就用玉米面做凉粉等。那时学校还常常组织植树、学农等活动,中午不回家需带干粮。从带的干粮上就能看出等级和出身,非农业户双职工家庭的同学,基本都会带白面馒头或发面饼,而农业户家的孩子大都是玉米面饼子,而我们这半农半非家庭的孩子,有时母亲给我们蒸发糕,有时给我们蒸白玉米面的团子,里面包上豆馅,看上去也很象馒头,吃起来也很好吃。为了减少我们在非农业户同学面前的自卑感,母亲也是用心良苦。其实玉米面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自卑,也有自豪。那时候非农业户的粮食定量是很低的,而青少年的孩子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龄,又没有副食,常常吃不饱。而我们家有句口头禅常常很自豪的挂在嘴边:棒子面,管肚饱。是不是也很豪气啊,我们没挨过饿。
就是在这种憎爱交替中,我们吃着玉米面小米饭长大啦。1979年我考上了中专,终于跳出农门,可以告别以玉米面为主的生活啦。收到录取通知书我便迫不及待的到户口所在地办理户口迁移手续,顺路我也到相距十里之遥的东墚村看望奶妈。几年不见,奶妈十分高兴。正是秋季,忙到自留地里掰回了老玉米,摘了豆角、老窝瓜,还扒了两窝山药(土豆)。把老玉米籽搓下来,在自家碾子上推面。因是新玉米还未干透,略湿的面细箩子是箩不下的,便用粗箩子箩,箩下的面粗粗的还带糁。奶妈将摘的豆角、窝瓜和土豆在大铁锅里熬了个大菜,在锅帮上贴了一圈玉米面饼子,和面时还特意放了点糖精。菜熟了饼子也熟了,还有锅巴。那天新粮做的'饭,心情又好,玉米面饼子吃在嘴里,那筋道那香甜,便从此深深的留在了记忆中,挥之不去。
再以后,细粮成了家常便饭,粗粮成了改善生活的好饭。每到餐馆吃饭也总会点莜面、炸糕、玉米面饼子之类的粗粮,小时候对玉米面的憎恶早已烟消云散,可是也再未找到过在奶妈家吃的玉米饼子的味道。
母亲虽然八十多岁了,做这些饭还是手到擒来。和好面饧了一会儿,便上锅蒸,十分钟后金黄金黄的玉米面馍馍便热腾腾的出锅啦。母亲自豪的说,做这饭都不用沾手,一把板勺就齐活。我迫不及待的掰了块吃到嘴里,除了少了点糖精的甜,那筋道那滋味还如三十八年前一样,味道更纯更香,食之如饴,不忍住口。
我想这也是妈妈的味道吧。
掰玉米生活随笔 篇2
每当玉米成熟的季节,脑海里都会出现两个深刻的记忆。第一个记忆十分美好,几个小伙伴自觉分工,刨个小坑拾点材火,烧嫩玉米棒子吃。真是难得的美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虽然过去多年,这种味道,仍令人无法忘记。第二个记忆是掰玉米,感觉十分难受。又热又累又脏,关键是剌的身上都是布淋,干完活去洗澡时,火辣辣的疼。所以掰玉米这种活计,经常是由父母全做了。再大一些,上了初中、高中,明白了事理,帮了几年忙。到了大学以后,因为不在家,就再没有动手掰玉米。现在更是连回趟老家都成了奢侈。
我父母这一代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边看孩子一边做农活。孩子大了以后,也没指望上,农活的重担还是压在自己身上。现在更是要一边看着孙子孙女,一边做农活。但随着年岁增长,从身强力壮变得老弱,尽管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用途依然有限。况且机械也是年轻人的福利,老人基本不会用。风调雨顺的年头还好,像今年刮大风下大雨,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收麦、掰玉米等需要大量人力时,近乎荒芜的农村,一群年迈的农民,劳动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因故,不管年头好坏,工地上大多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都要回家,这是惯例。收麦收秋两季,难以阻挡。农忙回家,关乎收获之喜,关乎守护之责,关乎因故,不管年头好坏,工地上大多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都要回家,这是惯例。收麦收秋两季,难以阻挡。农忙回家,关乎收获之喜,关乎守护之责,关乎亲情伦理,仿佛一场神圣的仪式。哪怕只回家三五天,和家人一起抢收农作物,把收成收到家里,才会心安。农作物的收成也许不足外面做工工钱的十分之一,但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却无法用金钱衡量。忙里偷闲,抓紧走走亲戚串串门,看望一下亲族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亲戚还没走访一遍,就又必须外出复工了。和亲属短暂的相处,微不足道的尽孝,农村老式的相处方式,不复存在。在经历过那个脚步不出十里八乡,乡党亲朋常常共事的农村人心中,总觉得现在过节方能回乡探亲的生活方式,充满遗憾和无奈。伦理,仿佛一场神圣的仪式。哪怕只回家三五天,和家人一起抢收农作物,把收成收到家里,才会心安。农作物的.收成也许不足外面做工工钱的十分之一,但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却无法用金钱衡量。忙里偷闲,抓紧走走亲戚串串门,看望一下亲族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亲戚还没走访一遍,就又必须外出复工了。和亲属短暂的相处,微不足道的尽孝,农村老式的相处方式,不复存在。在经历过那个脚步不出十里八乡,乡党亲朋常常共事的农村人心中,总觉得现在过节方能回乡探亲的因故,不管年头好坏,工地上大多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都要回家,这是惯例。收麦收秋两季,难以阻挡。农忙回家,关乎收获之喜,关乎守护之责,关乎亲情伦理,仿佛一场神圣的仪式。哪怕只回家三五天,和家人一起抢收农作物,把收成收到家里,才会心安。农作物的收成也许不足外面做工工钱的十分之一,但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却无法用金钱衡量。忙里偷闲,抓紧走走亲戚串串门,看望一下亲族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亲戚还没走访一遍,就又必须外出复工了。和亲属短暂的相处,微不足道的尽孝,农村老式的相处方式,不复存在。在经历过那个脚步不出十里八乡,乡党亲朋常常共事的农村人心中,总觉得现在过节方能回乡探亲的生活方式,充满遗憾和无奈。方式,充满遗憾和无奈。
在我的老家,三十年前村里人大多数都以务农为生,极少数外出谋生。二十年前,一个又一个外出务工的村里人离开了村子,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十年前,又开始拖家带口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务农的年轻人就不多了。现在,村里都是老幼,青壮年几乎见不到了。小时候村里的路,都是被踩踏的光溜溜、硬邦邦的土地,就连犄角旮旯、塌墙残壁,也被捉迷藏的孩子们磨的光溜溜的。而现在村里处处是一尺多高的荒草,除了那条弯弯曲曲的灰白色水泥路。
留在老家村里务农的这些人,多数是我父母这一代人。青少年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老年时已无力外出。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忙活了一辈子。
从镰刀到收割机,从吆喝到网络,从人工到智能。三十年,世事沧桑变化,但于一代人而言,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掰玉米的随笔 篇3
每当玉米成熟的季节,脑海里都会出现两个深刻的记忆。第一个记忆十分美好,几个小伙伴自觉分工,刨个小坑拾点材火,烧嫩玉米棒子吃。真是难得的美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虽然过去多年,这种味道,仍令人无法忘记。第二个记忆是掰玉米,感觉十分难受。又热又累又脏,关键是剌的身上都是布淋,干完活去洗澡时,火辣辣的疼。所以掰玉米这种活计,经常是由父母全做了。再大一些,上了初中、高中,明白了事理,帮了几年忙。到了大学以后,因为不在家,就再没有动手掰玉米。现在更是连回趟老家都成了奢侈。
我父母这一代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边看孩子一边做农活。孩子大了以后,也没指望上,农活的重担还是压在自己身上。现在更是要一边看着孙子孙女,一边做农活。但随着年岁增长,从身强力壮变得老弱,尽管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用途依然有限。况且机械也是年轻人的福利,老人基本不会用。风调雨顺的年头还好,像今年刮大风下大雨,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收麦、掰玉米等需要大量人力时,近乎荒芜的农村,一群年迈的'农民,劳动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因故,不管年头好坏,工地上大多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都要回家,这是惯例。收麦收秋两季,难以阻挡。农忙回家,关乎收获之喜,关乎守护之责,关乎因故,不管年头好坏,工地上大多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都要回家,这是惯例。收麦收秋两季,难以阻挡。农忙回家,关乎收获之喜,关乎守护之责,关乎亲情伦理,仿佛一场神圣的仪式。哪怕只回家三五天,和家人一起抢收农作物,把收成收到家里,才会心安。农作物的收成也许不足外面做工工钱的十分之一,但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却无法用金钱衡量。忙里偷闲,抓紧走走亲戚串串门,看望一下亲族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亲戚还没走访一遍,就又必须外出复工了。和亲属短暂的相处,微不足道的尽孝,农村老式的相处方式,不复存在。在经历过那个脚步不出十里八乡,乡党亲朋常常共事的农村人心中,总觉得现在过节方能回乡探亲的生活方式,充满遗憾和无奈。伦理,仿佛一场神圣的仪式。哪怕只回家三五天,和家人一起抢收农作物,把收成收到家里,才会心安。农作物的收成也许不足外面做工工钱的十分之一,但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却无法用金钱衡量。忙里偷闲,抓紧走走亲戚串串门,看望一下亲族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亲戚还没走访一遍,就又必须外出复工了。和亲属短暂的相处,微不足道的尽孝,农村老式的相处方式,不复存在。在经历过那个脚步不出十里八乡,乡党亲朋常常共事的农村人心中,总觉得现在过节方能回乡探亲的因故,不管年头好坏,工地上大多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都要回家,这是惯例。收麦收秋两季,难以阻挡。农忙回家,关乎收获之喜,关乎守护之责,关乎亲情伦理,仿佛一场神圣的仪式。哪怕只回家三五天,和家人一起抢收农作物,把收成收到家里,才会心安。农作物的收成也许不足外面做工工钱的十分之一,但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却无法用金钱衡量。忙里偷闲,抓紧走走亲戚串串门,看望一下亲族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亲戚还没走访一遍,就又必须外出复工了。和亲属短暂的相处,微不足道的尽孝,农村老式的相处方式,不复存在。在经历过那个脚步不出十里八乡,乡党亲朋常常共事的农村人心中,总觉得现在过节方能回乡探亲的生活方式,充满遗憾和无奈。方式,充满遗憾和无奈。
在我的老家,三十年前村里人大多数都以务农为生,极少数外出谋生。二十年前,一个又一个外出务工的村里人离开了村子,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十年前,又开始拖家带口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务农的年轻人就不多了。现在,村里都是老幼,青壮年几乎见不到了。小时候村里的路,都是被踩踏的光溜溜、硬邦邦的土地,就连犄角旮旯、塌墙残壁,也被捉迷藏的孩子们磨的光溜溜的。而现在村里处处是一尺多高的荒草,除了那条弯弯曲曲的灰白色水泥路。
留在老家村里务农的这些人,多数是我父母这一代人。青少年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老年时已无力外出。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忙活了一辈子。
从镰刀到收割机,从吆喝到网络,从人工到智能。三十年,世事沧桑变化,但于一代人而言,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玉米优秀随笔 篇4
一院子的月光如水,刚刚剥去外皮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奶奶、父亲、母亲,安宁地围坐在玉米旁,父亲握一把生了锈的螺丝刀,将一个个玉米剜出几道纵沟,奶奶和母亲的双手,灵巧麻利地转动着父亲抛过来的一个个玉米,那金黄饱满的玉米粒,纷纷扬扬,便散落了一簸箩新鲜粮食的清新的气息。
三十多年前的仲秋八月,一幅这样的图景刻进了我记忆的内核,任时间的磨砺,竟依然清晰如初。印象里,那幅图景安详如云,明润了我童年的眼睛,也将我童年的心境镶了一道金色的边。
院子里,一串串辫子似的老玉米,挂满了老屋的檐下和院门两边的墙头,成为庄稼人一道吉祥美丽的风景。玉米们就那么安静地垂挂着,成熟的气息溢满了朴素的院落,院子里的一切,仿佛被一些幸福的味道浸透。蝈蝈架在石榴树上“吱吱吱”地鸣着,石榴的枝叶挨着屋檐上的茅草,似乎在秋夜的凉爽里温暖地叙谈着一些有关收成的细语。丰收的玉米,丰盈着父亲母亲关于农家日子的憧憬,也丰盈着我关于秋天与明天的想象。
夜深了,父亲在没有剥完的玉米堆上覆上一层塑料布,又登上梯子,查看挂在墙头上的玉米。母亲高举着灯盏,照亮父亲伸出的双手,托举一感恩的心情,细细触摸着季节与土地的情意,摸索着爬过月下一个秋天的高度。
借着灯盏的余光,父亲捡起几粒地上的玉米粒,小心翼翼地归于盛粮的大瓮。满溢的大瓮,熨帖着庄户人家的日子,填充着又一个秋与冬的色调。
父亲“嘿嘿”地笑说,玉米,可是咱庄稼人的口粮呢。
父亲经常说这句话。
是的,没有哪种粮食能够像玉米那样,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对贫穷的农民不嫌不怨,不离不弃,用一种永恒的朴素之爱,养育着农民的筋骨,养育着家乡山山水水的无数个生灵,养育着家乡大地的魂。
也没有哪种农作物能够像玉米那样,像极了乡村里的农民,如一个个淳朴憨实的庄稼人,站立在田野上,站立成一片踏实而挺拔的森林。
是的,是森林,我愿意用这两个深邃广阔的字,来称呼那片只是葱茏一秋的玉米。
二
那是来自童年夏天的第一场雨水。
雨水之后的清晨,太阳刚刚把第一缕曙光挥洒在东方的山巅,湿漉漉的田野便迎来了一群群点种玉米的农人。
我们一家,照例是父亲刨穴,母亲点种,我跟在后面为刚刚撒在土窠里的玉米粒覆土。置身于夏日雨后的黄土地上,我感受到土地无边的湿润,如幽浮着一层油脂似的凝柔的温情,慢慢浸透我的鞋帮,溢过我裸露的脚踝。晨曦的漫笼下,母亲点种的姿势很美,一手擎盆,一手撒种,玉米粒在她的手里轻轻捻起,翼翼地滑落,一缕金色的微芒,偶尔会由母亲的方向幽幽地向我的目视里袭来。我想,那应该就是来自阳光和土地的颜色吧。
夏日的雨水总是一场接着一场,地里的禾苗也会一个劲地疯长。间苗,打麦茬,锄二遍地,施农家肥,等这些不可删减的农事悄然挂起在流火的七月的时候,那些青气栩栩的玉米,已经半大孩子似的跌跌撞撞地长到父亲的齐腰高了。
这个季节的玉米,赋予了我多许童年的快乐和想象。那些西山落满霓虹的傍晚,我总是会和玩伴们一起跑进暖洋洋的田里,去逮趴在玉米上的蚱蜢,或是寻找破土而出的蝉幼。每次,母亲都说,你们千万要小心,别碰坏了正长个儿的庄稼。母亲还常说,这个季节,如果你在月光下走进一片玉米地,你就会听到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沙沙,沙沙……
那该是怎样的天外来音呢?我和小伙伴们在玉米地里穿梭,睁大眼睛,透视着青涩碧秀的茎叶,捕捉着田地里一切生机盎然的讯息。
转眼,那些半大的玉米就蹿成了父亲的高度。我和母亲挎着篮子,钻进密密的玉米地,去拔掉那些与玉米争抢地盘的杂草。我们淹没在无边无沿的绿色的.热浪里,满脸的汗水,纷纷滴落于玉米的叶上,如同一串阳光撒落的珍珠。母亲,揩一把汗水,挎起篮子向前移走,嫩黄的玉米花,簌簌飘落于母亲盘起的头发。我看到母亲瘦小的身躯,顶着一头渴望孕育出一茎熟秋的黄花,在玉米们的注目里,款款游走出一缕甜甜的秋天的风。
经历过秋风的几次紧吹,赶在石榴吐子之前,玉米饱胀的胸膛开始诱惑着孩子们的眼眸。求得母亲的允许,我兴高采烈地拎一个箩筐,一头扑进氤氲着青稞酒般香甜气息的田里,寻找那些又大又嫩的玉米,用力掰下,贪婪地装满我的箩筐。拎着秋天的馈赠回家,我和母亲轻轻剥开它们的翠衣,齐整整的颗粒紧紧地抱在一起,莹润的嫩黄,总让我想起奶奶锁在木匣子里的那串年代久远的珠子。将玉米一个个抛进柴火烧煮着的锅里,压上锅盖,只要半个小时的工夫,诱人的香气就在灶房里四处飘荡开来。跟在母亲身后,焦急地看着母亲轻轻地揭开锅盖,扑面而来的热腾腾的甜香,已是把我迫不及待的心境轰然蒸透。
白露之时,秋天,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度化着玉米最后的皈依。玉米的叶子开始泛黄,它们希望回归阳光和土地的颜色,成熟的自适更加沉着而丰腴地挺起。田野里,期待一秋的农人开始奔波在秋天的收获里。这个时节,从早到晚农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又是一季不错的收成,农人的心情格外踏实。清香弥漫的秋色里,阳光溢满了大田,溢满了农人的脸庞,溢满了那些沉甸甸的堆成小山的玉米。
悠远的秋收,满载而归的路上,夕阳正酣。那片猩红,像父亲微醺的脸。
白露彼时,正秋高气爽。擎着玉米的旗帜,饱满幸福的中秋即将来临。
三
童年的记忆里,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和刚刚打下麦子的时节能够吃上几天白面馒头,其余的长长的日子里,我们全村人家的主食就是玉米。
玉米是地地道道的粗粮。就是这样的粗粮,在母亲的手里也能变幻出许多的花样。母亲用她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在玉米的粉齑里揉合着自己的希望,用玉米的筋骨和秉性,喂饱了我们的胃肠,也饲喂着那一个个艰难贫困的日子。
刚刚打下的玉米散发着新鲜粮食特有的清香,母亲用它们摊玉米煎饼,蒸玉米窝头,贴玉米饼子,熬玉米糁儿粥,那些黄澄澄的饭食,吃在口里,虽是粗拉拉的感觉,嚼出的却是农家日子那份厚实淳朴的香。父亲说,玉米才是咱庄户人家的口粮呢,吃着它,再弱的娃儿也能长成一副能够肩挑手推的身板儿。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把一个烤得热乎乎的玉米煎饼卷了大葱,一口咬掉一大截,嚼得有滋有味。
玉米煎饼是家乡人对玉米最钟情的吃法,也是鲁中、鲁南地区的乡下人对玉米最为普遍的做法。晚上,母亲将一大盆玉米面用水泡上,次日凌晨,天不亮母亲就起来推磨,磨成一盆细细滑滑的玉米糊。吃过早饭,母亲在煎饼炉上支了鏊子,用玉米秸秆烧热,鏊子上轻轻抹一层豆油,母亲舀半勺玉米糊,“滋啦”一声倒在热鏊子上,母亲手把竹制的煎饼筢子,顺时针推动,三下两下,一张黄黄的、薄如纸样的玉米煎饼就烙好了。
那时,村子里长大的女孩子都得学会摊玉米煎饼,却是有的摊得薄些,有的摊得厚些。摊玉米煎饼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母亲常说,女孩子家不会摊煎饼,长大了找不上婆家哩。
也的确如此。乡下人家家户户都以玉米煎饼为主食,庄稼人活儿重,饭量大,年轻力壮的小伙儿一顿能吃十来个。那些人口多,劳力多的人家,女主人就要天天围着石磨转,日日坐在炉前烤,那份操劳,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许还多了几分辛苦。
玉米用它的精华养育着农人,其实,在农人的眼里,玉米无一处不可利用。它的芯,它的叶,它的秸秆,乃至它的地茬,是乡村人家最好的生火做饭的燃料,也是牛羊冬春季节赖以生存的主要饲料。
村里人说,田里长大的,哪有没有用处的东西。
有用处的玉米,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它让贫穷的乡下人吃饱了肚子,便能自自然然,抬头挺胸,再苦的日子,再平庸的人生,也可嚼出一份生活的香甜来。
农人的日子,就在玉米的夏种秋收里,缓缓,向宽处的前方移动。只要有了玉米的味道,再清贫的日子,却也幸福。农人们在玉米的气息里,紧紧地抱着艰辛的日子向前走着,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玉米,也是农人一路前行的拐杖,它让那些摇摇晃晃的身影,依然蹒跚在通向明天的风雨路上。
四
这个初秋,故乡傍晚的天宇宁静而安详,秋阳西缀在一幕猩红的浑厚里。日渐羸弱的般河两岸,燕过田野,依然是那种久违的熟悉的气息。玉米们立在霞光的抚慰里,把筋骨舒展得铮铮作响。那种声音,让我想起很多年以前的夏日,般河涤荡着两岸,吼出一腔骄傲的号子。
再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地,走近一直葱茏于梦中的那片密密的青纱帐。
站在一丛时光的后面,目光穿越三十多年风幕雨帘的隔阻,如此漫长而又如此短暂,我终于将要完成一种凝望,一种站定于崇拜里的深深的凝望。
我望到了,一株异常生动的、披着霞光的玉米,它弱冠之后的身姿,是怀抱着美梦的处子。它在等待着相邀的风来,等待着相邀的风儿荡起秋天的物语,荡来心仪已久的悠远的天空。在这片从季节的豁口里始遇了一场灾难,便越来越困顿,越来越孤独的土地上,很多的绿色正在各自凋敝,很多的蝴蝶已是各自离飞,很多的人们已是快要遗忘了它。它却依然在默默坚守,用处子般的激情固执地坚守,坚守与这片黄土地的遥遥无期的契约,坚守与一场秋风的海誓山盟的约定。阳光,雨露,云的怜爱,风的惜别,以及一只蚱蜢的咬噬,它已全部收于心里。即使最后等来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荡气回肠,它更愿是平平淡淡的恬然自适。它站定在这里,以极朴素、极低的姿态,只为完成一个季节的叩响,一种心情的归宿,以及,一个突然而至的云开雾散的启迪。
我望到了,一株异常饱满的、披着霞光的玉米。处子般的玉米,是我眼眸里的一株葱茏着的希望。在这片渐以孤寂的黄土地上,顽强的玉米,已然是万丈霞光里的神示。
夜,害怕地躲在我的身后,躲在初秋的深处。我望见,霞光下,放大的希望在淡紫的初生的穗子上跳跃。
亦如童年的脚步,自由而散漫地行走在玉米青春的列队里,没有蝉幼的拥土而出,没有蚱蜢的奋然登离。我触摸着脚下的土地,我触摸到了玉米们蠢蠢蠕动的脚。我感受到我的脚下,玉米的脚趾在朝着村庄,朝着夕阳暖临的方向自在地伸长。俯身侧耳,我确切地听到了,那些青春健壮的身躯,脆生生向上舒展拔节的天籁之音,还有那些纤细柔韧的脚,在这片土地上追赶着秋阳,如万马奔腾的声息。
竟然还有山鸡,倏然飞离,它的翅膀,划破了初秋的晚唱。
我们差不多都是这样,吃着玉米长大,长出了能够飞翔的羽翼,就飞到了玉米看不到我们的远方。
无论玉米看到看不到我,眼前,初秋的夕照里,玉米仍在努力地朝着天际生长。或许玉米相信,它的梦想,会一代代垦殖于这片曾经肥沃过,曾经被祖先热恋过的土地上。
霞光尚未隐去。
我恍惚望见,河的两岸,一片伟岸的森林正在升起。
玉米随笔 篇5
一院子的月光如水,刚刚剥去外皮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奶奶、父亲、母亲,安宁地围坐在玉米旁,父亲握一把生了锈的螺丝刀,将一个个玉米剜出几道纵沟,奶奶和母亲的双手,灵巧麻利地转动着父亲抛过来的一个个玉米,那金黄饱满的玉米粒,纷纷扬扬,便散落了一簸箩新鲜粮食的清新的气息。
三十多年前的仲秋八月,一幅这样的图景刻进了我记忆的内核,任时间的磨砺,竟依然清晰如初。印象里,那幅图景安详如云,明润了我童年的眼睛,也将我童年的心境镶了一道金色的边。
院子里,一串串辫子似的老玉米,挂满了老屋的檐下和院门两边的墙头,成为庄稼人一道吉祥美丽的风景。玉米们就那么安静地垂挂着,成熟的气息溢满了朴素的院落,院子里的一切,仿佛被一些幸福的味道浸透。蝈蝈架在石榴树上“吱吱吱”地鸣着,石榴的枝叶挨着屋檐上的茅草,似乎在秋夜的凉爽里温暖地叙谈着一些有关收成的细语。丰收的玉米,丰盈着父亲母亲关于农家日子的憧憬,也丰盈着我关于秋天与明天的想象。
夜深了,父亲在没有剥完的玉米堆上覆上一层塑料布,又登上梯子,查看挂在墙头上的玉米。母亲高举着灯盏,照亮父亲伸出的双手,托举一感恩的心情,细细触摸着季节与土地的情意,摸索着爬过月下一个秋天的高度。
借着灯盏的余光,父亲捡起几粒地上的玉米粒,小心翼翼地归于盛粮的大瓮。满溢的大瓮,熨帖着庄户人家的日子,填充着又一个秋与冬的色调。
父亲“嘿嘿”地笑说,玉米,可是咱庄稼人的口粮呢。
父亲经常说这句话。
是的,没有哪种粮食能够像玉米那样,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对贫穷的农民不嫌不怨,不离不弃,用一种永恒的朴素之爱,养育着农民的筋骨,养育着家乡山山水水的无数个生灵,养育着家乡大地的魂。
也没有哪种农作物能够像玉米那样,像极了乡村里的农民,如一个个淳朴憨实的庄稼人,站立在田野上,站立成一片踏实而挺拔的森林。
是的,是森林,我愿意用这两个深邃广阔的字,来称呼那片只是葱茏一秋的玉米。
二
那是来自童年夏天的第一场雨水。
雨水之后的清晨,太阳刚刚把第一缕曙光挥洒在东方的山巅,湿漉漉的田野便迎来了一群群点种玉米的农人。
我们一家,照例是父亲刨穴,母亲点种,我跟在后面为刚刚撒在土窠里的玉米粒覆土。置身于夏日雨后的黄土地上,我感受到土地无边的湿润,如幽浮着一层油脂似的凝柔的温情,慢慢浸透我的鞋帮,溢过我裸露的脚踝。晨曦的漫笼下,母亲点种的姿势很美,一手擎盆,一手撒种,玉米粒在她的手里轻轻捻起,翼翼地滑落,一缕金色的微芒,偶尔会由母亲的方向幽幽地向我的目视里袭来。我想,那应该就是来自阳光和土地的颜色吧。
夏日的雨水总是一场接着一场,地里的禾苗也会一个劲地疯长。间苗,打麦茬,锄二遍地,施农家肥,等这些不可删减的农事悄然挂起在流火的七月的时候,那些青气栩栩的玉米,已经半大孩子似的跌跌撞撞地长到父亲的齐腰高了。
这个季节的玉米,赋予了我多许童年的快乐和想象。那些西山落满霓虹的傍晚,我总是会和玩伴们一起跑进暖洋洋的田里,去逮趴在玉米上的蚱蜢,或是寻找破土而出的蝉幼。每次,母亲都说,你们千万要小心,别碰坏了正长个儿的庄稼。母亲还常说,这个季节,如果你在月光下走进一片玉米地,你就会听到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沙沙,沙沙……
那该是怎样的天外来音呢?我和小伙伴们在玉米地里穿梭,睁大眼睛,透视着青涩碧秀的茎叶,捕捉着田地里一切生机盎然的讯息。
转眼,那些半大的玉米就蹿成了父亲的高度。我和母亲挎着篮子,钻进密密的玉米地,去拔掉那些与玉米争抢地盘的杂草。我们淹没在无边无沿的绿色的热浪里,满脸的汗水,纷纷滴落于玉米的叶上,如同一串阳光撒落的珍珠。母亲,揩一把汗水,挎起篮子向前移走,嫩黄的玉米花,簌簌飘落于母亲盘起的头发。我看到母亲瘦小的身躯,顶着一头渴望孕育出一茎熟秋的黄花,在玉米们的注目里,款款游走出一缕甜甜的秋天的风。
经历过秋风的几次紧吹,赶在石榴吐子之前,玉米饱胀的胸膛开始诱惑着孩子们的眼眸。求得母亲的允许,我兴高采烈地拎一个箩筐,一头扑进氤氲着青稞酒般香甜气息的田里,寻找那些又大又嫩的玉米,用力掰下,贪婪地装满我的箩筐。拎着秋天的馈赠回家,我和母亲轻轻剥开它们的翠衣,齐整整的.颗粒紧紧地抱在一起,莹润的嫩黄,总让我想起奶奶锁在木匣子里的那串年代久远的珠子。将玉米一个个抛进柴火烧煮着的锅里,压上锅盖,只要半个小时的工夫,诱人的香气就在灶房里四处飘荡开来。跟在母亲身后,焦急地看着母亲轻轻地揭开锅盖,扑面而来的热腾腾的甜香,已是把我迫不及待的心境轰然蒸透。
白露之时,秋天,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度化着玉米最后的皈依。玉米的叶子开始泛黄,它们希望回归阳光和土地的颜色,成熟的自适更加沉着而丰腴地挺起。田野里,期待一秋的农人开始奔波在秋天的收获里。这个时节,从早到晚农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又是一季不错的收成,农人的心情格外踏实。清香弥漫的秋色里,阳光溢满了大田,溢满了农人的脸庞,溢满了那些沉甸甸的堆成小山的玉米。
悠远的秋收,满载而归的路上,夕阳正酣。那片猩红,像父亲微醺的脸。
白露彼时,正秋高气爽。擎着玉米的旗帜,饱满幸福的中秋即将来临。
三
童年的记忆里,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和刚刚打下麦子的时节能够吃上几天白面馒头,其余的长长的日子里,我们全村人家的主食就是玉米。
玉米是地地道道的粗粮。就是这样的粗粮,在母亲的手里也能变幻出许多的花样。母亲用她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在玉米的粉齑里揉合着自己的希望,用玉米的筋骨和秉性,喂饱了我们的胃肠,也饲喂着那一个个艰难贫困的日子。
刚刚打下的玉米散发着新鲜粮食特有的清香,母亲用它们摊玉米煎饼,蒸玉米窝头,贴玉米饼子,熬玉米糁儿粥,那些黄澄澄的饭食,吃在口里,虽是粗拉拉的感觉,嚼出的却是农家日子那份厚实淳朴的香。父亲说,玉米才是咱庄户人家的口粮呢,吃着它,再弱的娃儿也能长成一副能够肩挑手推的身板儿。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把一个烤得热乎乎的玉米煎饼卷了大葱,一口咬掉一大截,嚼得有滋有味。
玉米煎饼是家乡人对玉米最钟情的吃法,也是鲁中、鲁南地区的乡下人对玉米最为普遍的做法。晚上,母亲将一大盆玉米面用水泡上,次日凌晨,天不亮母亲就起来推磨,磨成一盆细细滑滑的玉米糊。吃过早饭,母亲在煎饼炉上支了鏊子,用玉米秸秆烧热,鏊子上轻轻抹一层豆油,母亲舀半勺玉米糊,“滋啦”一声倒在热鏊子上,母亲手把竹制的煎饼筢子,顺时针推动,三下两下,一张黄黄的、薄如纸样的玉米煎饼就烙好了。
那时,村子里长大的女孩子都得学会摊玉米煎饼,却是有的摊得薄些,有的摊得厚些。摊玉米煎饼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母亲常说,女孩子家不会摊煎饼,长大了找不上婆家哩。
也的确如此。乡下人家家户户都以玉米煎饼为主食,庄稼人活儿重,饭量大,年轻力壮的小伙儿一顿能吃十来个。那些人口多,劳力多的人家,女主人就要天天围着石磨转,日日坐在炉前烤,那份操劳,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许还多了几分辛苦。
玉米用它的精华养育着农人,其实,在农人的眼里,玉米无一处不可利用。它的芯,它的叶,它的秸秆,乃至它的地茬,是乡村人家最好的生火做饭的燃料,也是牛羊冬春季节赖以生存的主要饲料。
村里人说,田里长大的,哪有没有用处的东西。
有用处的玉米,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它让贫穷的乡下人吃饱了肚子,便能自自然然,抬头挺胸,再苦的日子,再平庸的人生,也可嚼出一份生活的香甜来。
农人的日子,就在玉米的夏种秋收里,缓缓,向宽处的前方移动。只要有了玉米的味道,再清贫的日子,却也幸福。农人们在玉米的气息里,紧紧地抱着艰辛的日子向前走着,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玉米,也是农人一路前行的拐杖,它让那些摇摇晃晃的身影,依然蹒跚在通向明天的风雨路上。
四
这个初秋,故乡傍晚的天宇宁静而安详,秋阳西缀在一幕猩红的浑厚里。日渐羸弱的般河两岸,燕过田野,依然是那种久违的熟悉的气息。玉米们立在霞光的抚慰里,把筋骨舒展得铮铮作响。那种声音,让我想起很多年以前的夏日,般河涤荡着两岸,吼出一腔骄傲的号子。
再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地,走近一直葱茏于梦中的那片密密的青纱帐。
站在一丛时光的后面,目光穿越三十多年风幕雨帘的隔阻,如此漫长而又如此短暂,我终于将要完成一种凝望,一种站定于崇拜里的深深的凝望。
我望到了,一株异常生动的、披着霞光的玉米,它弱冠之后的身姿,是怀抱着美梦的处子。它在等待着相邀的风来,等待着相邀的风儿荡起秋天的物语,荡来心仪已久的悠远的天空。在这片从季节的豁口里始遇了一场灾难,便越来越困顿,越来越孤独的土地上,很多的绿色正在各自凋敝,很多的蝴蝶已是各自离飞,很多的人们已是快要遗忘了它。它却依然在默默坚守,用处子般的激情固执地坚守,坚守与这片黄土地的遥遥无期的契约,坚守与一场秋风的海誓山盟的约定。阳光,雨露,云的怜爱,风的惜别,以及一只蚱蜢的咬噬,它已全部收于心里。即使最后等来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荡气回肠,它更愿是平平淡淡的恬然自适。它站定在这里,以极朴素、极低的姿态,只为完成一个季节的叩响,一种心情的归宿,以及,一个突然而至的云开雾散的启迪。
我望到了,一株异常饱满的、披着霞光的玉米。处子般的玉米,是我眼眸里的一株葱茏着的希望。在这片渐以孤寂的黄土地上,顽强的玉米,已然是万丈霞光里的神示。
夜,害怕地躲在我的身后,躲在初秋的深处。我望见,霞光下,放大的希望在淡紫的初生的穗子上跳跃。
亦如童年的脚步,自由而散漫地行走在玉米青春的列队里,没有蝉幼的拥土而出,没有蚱蜢的奋然登离。我触摸着脚下的土地,我触摸到了玉米们蠢蠢蠕动的脚。我感受到我的脚下,玉米的脚趾在朝着村庄,朝着夕阳暖临的方向自在地伸长。俯身侧耳,我确切地听到了,那些青春健壮的身躯,脆生生向上舒展拔节的天籁之音,还有那些纤细柔韧的脚,在这片土地上追赶着秋阳,如万马奔腾的声息。
竟然还有山鸡,倏然飞离,它的翅膀,划破了初秋的晚唱。
我们差不多都是这样,吃着玉米长大,长出了能够飞翔的羽翼,就飞到了玉米看不到我们的远方。
无论玉米看到看不到我,眼前,初秋的夕照里,玉米仍在努力地朝着天际生长。或许玉米相信,它的梦想,会一代代垦殖于这片曾经肥沃过,曾经被祖先热恋过的土地上。
霞光尚未隐去。
我恍惚望见,河的两岸,一片伟岸的森林正在升起。
一个黄陵老汉的玉米地随想随笔 篇6
几天以来,我一向就这样干着,未敢有一丝松火,懈怠!再有这一块地,就快锄完了,有人说:“用上两桶苗后保,再加上些24D丁这样的除草剂,一个小时就搞定,效果杠杠的,你纯粹是傻瓜,在那浪费时光”。我的回答是这样的:这就是在体会我们父辈的当年生活!是怎样的辛苦付出而养育了我们!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烈日下那弯曲的背影,他用咱庄稼人最原本的纯朴与厚道向我诠释着耕读传家的真正含义!
玉米碜糊汤怎样的好吃?那就是在这块玉米地,也是当年的老屋里,早上放学后一路从坡上像窜着电一样跑下来,妈妈揭开锅盖的那一刻,热气直往上冒,这时,眼睛只瞅妈妈手中的勺把子,还有那只小后锅,顺手再挟上一筷子洋芋丝塞到嘴里!日月如梭!光阴一去难回!此刻,再也吃不岀那样幸福的感觉了![由整理]
这天,是二十一世纪,进入了钱难赚,消费高,看病贵,房难买,考学不昜就业难!这个好时代让我们赶上了!于是,人们都各忙各的拼命挣钱!拼命浪费!有数据证明,我们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足够维持德国人一年的生活!触目惊心的中国式剩宴啊!
我问五零后:1958年咱们国家三年困期时期,为了活命挖着吃三蔓青,吃麸子饦饦,高梁面把人吃得拉不岀来屎,往肛门上抹肥皂,还记得吗?当然,那时还没有我,只是听大人们说的!
再问七零后的我们:隆坊中学宿舍那土炉子上烧得黑糊糊的搪瓷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碜糊汤,每到星期三,那干裂的啃不动的馍,都忘记了吗?那个玉米面钢丝饸饹,高梁面片片是很好吃的!
娇生惯养的,瓜不滴滴的90后啊!你们理直气壮的理由,那就是时代不一样了,要我们换脑筯,问你们,是谁的辛苦,让你们一路中学,高中一向到大学?你们这么糟踏粮食,比较礼貌的说法是铺张浪费,不客气的说法,把人种生脓咧!这也只怪我们没有把父辈们的优秀的品质传承给你们,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全社会教育的失败啊!
自从儿子上了高中以后,我的蒙牛纯奶每一天只喝是喝不完的,儿子说同学们都把牛奶鸡蛋送人,送不岀手就往垃圾桶扔,老师说谁不要了给我,然后沾沾自喜就抱回她家去了。这不由得我要分析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
最后有了一些浅见,大家可不敢苟同哦,我这样认为:牛奶,产地新西兰也,其中主要含高铁元素,新西兰海洋气候,水土缺铁,人们不喝牛奶补充一下,必须会体力不支!人弱国贫是必然的!而我陕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产粗粮玉米谷子,其成分铁元素含量高,熬制岀小米稀饭香甜啊!碗上方飘浮着那一张沫子皮皮,那是谷物里的精华!这正是人体营养所必需的物质啊!玉米碜糊汤,黄亮且油香四溢,养人啊!农村长大的娃,吃着粗粮淡饭,泥里土里摸爬滚打,风吹日晒,脸色是红扑扑的,这正是秉承了父辈们的纯朴本色!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牛奶喝着,蛋糕吃着,空调吹着,不沾一滴土,当你的脚离开了大地,你还怎样吸取天地的精华啊!因此你们的脸色才那样傻白,不很自然!不太乐观的估计,打架都打但是农村娃,给你一个胳膊,你很可能搬不动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练上十年以后再来PK吧!
九零后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贫穷坎坷的成长之路,身上最缺乏的,那就是品质!然后,没有感恩心!还相当的脆弱,身体还有精神!以后走向社会做一个有力量,有目标,有方向的人,难!我就纳闷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会养岀弱孩子?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这天零五后出生的孩子,更是所有家长们的小宝贝,谁都爱自我的孩子,这无可厚非,但怎样爱孩子,这其中的学问但是很深的:每一天只想着给孩子吃蛋糕,喝牛奶,显然是不行的,蛋糕是很甜的,但是我们的孩子不明白是用粮食做的!就应给小宝贝们喝一碗小米汤稀饭,苞谷碜糊汤,既补了钙,又长了身体,并告诉他们,这是农民伯伯们怎样的辛苦劳作种岀来的!这样,不但顺应了生活的原本,而且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孩子们才会懂得感恩!像春天的小苗一样,茁壮成长!
刚才有人说我嘴胡翻哩,问我:你说牛奶不能喝,那蒙古人大口吃牛羊肉喝牛奶,身体倍棒,你咋说?那你们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蒙古人,马背上的民族,蓝天白云下策马扬鞭,风吹草低追牛羊!唯有牛奶加肉才能增强体力,忍饥耐渴!而我们汉人,活动量小,此刻的人们又很少劳动,缺乏锻炼,牛奶不停的喝着,不要动,你不但胃咕咕的不行,不消化而且还会喝岀三高这样的麻烦事!我早上喝一袋蒙牛纯奶,骑着摩托车唐呼村到上官村每一天三四个来回往返,自然消化良好,胃口大开感觉还是挺么么哒的!提醒大家:多吃粗粮,多锻炼,有益健康!
哦,早上快十一点多了,这会儿有些饿了,饿饭必须是很好吃的,今早上既锻炼了身体,又锄了不太多的地,劳动成果虽然不很大,却承继了父辈们的品德与执着,体会这原本乡情,并把这种精神――传扬……!
软软的玉米的教育随笔 篇7
开学第一天,孩子们都自己去拿点心,我发现祺祺没有动。我说:“祺祺,你怎么不去拿点心呢?”他很奇怪的告诉我说:“可是我本来就不吃的呀!”听着他理所当然的话,我进行了思考:孩子是真的不喜欢吃,还是已经形成了习惯?于是我决定让孩子尝试一下。今天吃的点心是玉米,我一边像孩子们介绍玉米的营养,一边引导他们观察玉米像什么,还用生动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大口吃玉米,如“大口咬,满嘴香”“一口咬出半个月亮”等等。祺祺看着孩子们吃的又香又好玩,他也想玩。于是我让祺祺拿了一个小的,并且说:“你可以试试看香不香。”祺祺咬了一口,看起来挺香,于是吃了起来。
孩子们吃完点心,祺祺还跟我说:“老师,这个玉米和我家吃的不一样。学校的玉米是软软的,我家的玉米是硬硬的.!”“那学校的玉米好吃吗?”我问,他点点头说:“还蛮好吃的!”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学校的菜和家里的菜烧的味道也可能不一样哦,祺祺以后什么东西都要试着吃一吃,好吗?”祺祺点点头。晚上,祺祺妈妈和我聊天的时候说“今天祺祺回家说自己吃点心了,还吃的很开心!”于是我把今天的事情和祺祺妈妈说了,他妈妈很高兴,并且说以后在家里也要尝试让孩子多吃一点!
其实孩子挑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引导孩子什么东西都爱吃,不能仅靠说教,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幼儿能够接受的方法,让孩子产生尝试的愿望,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食物的积极情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玉米飘香的散文随笔 篇8
玉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煮玉米。卖玉米的推着三轮车,车上放一个煤球炉子,炉子上是一锅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冒着袅袅热气。馋不过买上一个,趁热咬一口,满嘴生香,直入肺腑。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烤玉米。把煮熟的玉米加入各种调料,在烤炉上翻转几圈,再刷上一层面酱。这种吃法五味杂陈,好吃是好吃,却没有了玉米那种天然的清香,似乎更受小孩子欢迎。
我对玉米的深厚感情从孩提时代开始。幼时跟随父母收秋,偶尔几个晚熟的玉米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偏嫩的水煮才好吃,甜中透着玉米特有的清香;老的适合煮熟后用热油加葱蒜爆炒,做成“油豆”,鲜香可口,保证你吃一口就会爱上它;还可以把玉米带包衣放进灶膛里,大火炙烤,到一定火候剥开外衣,露出一排排金黄色的“牙齿”,继续烘烤,烧得外焦里嫩,是另一种焦香,吃得满手满嘴都是锅底灰才算过瘾。
其他的吃法还有很多。把经过太阳暴晒的玉米磨成玉米糁,煮粥,那曾经是上一辈餐桌上的主食;磨成更细的玉米面,这可是稀罕物,黄灿灿的玉米面窝头现在想吃都吃不到哩;还可以做成一种时尚的零食——“哑巴豆”,在锅底铺一层白土,烧热后玉米粒铺在白土上,以防烤焦,“哑巴豆”硬得硌牙,孩子们”嘎嘣嘎嘣”吃得香,老年人只有望豆兴叹了。
玉米还有一种“高大上”的吃法——经过一些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玉米凉粉,和红薯粉、土豆粉比起来,其不仅颜色漂亮,口感也完全不同,做成凉粉汤饺子,我简直喜欢至极。
前段时间朋友发来一段养生资料,说美国人特别推崇吃玉米,在美国老玉米2.5美元一个。我不禁咋舌,为啥这么贵?原来玉米富含维生素A、E,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效,纤维素可防便秘,玉米胚芽油中的亚油酸可预防动脉硬化。另外玉米中还有胡萝卜素,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带着生命本真的玉米永远是我的最爱。
微信扫码分享
【玉米随笔】相关文章:
随笔美文(30篇)07-04
札记随笔(9篇)07-11
随笔札记(9篇)07-11
下雪随笔(30篇)07-11
杂文随笔(30篇)08-06
曾经随笔(25篇)08-06
平凡随笔(30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