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

初中物理的教案

时间:07月31日 网络精选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

【必备】初中物理的教案9篇

  在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里,物理学就像是解锁宇宙秘密的钥匙。对于初中的同学们来说,探索物理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我们精心挑选了几篇优秀的初中物理教案范文。这些教案不仅内容丰富、讲解详细,而且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非常适合用来辅助学习。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阅读、学习并从中获得启发,让物理学习之旅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记得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实践,相信你们一定能发现更多乐趣!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请你说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答略)

  问:请解答课本本章习题中的第1题。

  答:从课本第七章第一节末所列的数据表可以知道,在长短、粗细相等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铜导线和镍铬合金中的电流一样大;根据欧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镍铬合金导线两端的电压大于铜导线两端的电压。

  问:请解本章习题中的第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 = I1 + 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明确如何测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将这个阻值与R1、R2进行比较。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板书:〈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问: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板书:

  〈设:支路电阻分别是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根据欧姆定律:I1 = U1/ R1, I2 = U2/ R2, I = U/ R,

  由于:I = I1 + I2,

  因此:U/R = U1/ R1+ U2 / R2。

  又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 = U1 = U2,

  可得:1/R = 1/ R1 + 1 / R2。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练习:

  计算本节实验中的两个电阻(R1 = 5欧,R2 =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 重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 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1、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2、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3、眼镜的度数如何计 算?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 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探究新知: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基本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每组凸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 镜。

  3、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 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 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4、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基本结构: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视觉效果:

  (1)由于“视角”增大,对物体的观察更加清晰。

  (2)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5.其它望远镜:

  (1)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

  用凹透镜作目镜。

  (2)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当堂检测;

  1、显微镜的镜筒由 镜和 镜组成。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放大的 像,是因为物体经过了凸透镜 次的放大作用。

  2、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 同,说明了被观察物 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 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3、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精品 篇6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呈现形式】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

  一、光的产生: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 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2)漫反射。

  3. 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

  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方法提示】

  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例如:影子的形成。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例题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物理现象是                〔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弯曲

  c.检查一块木头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

  d.日食、月食的形成

  【解析】

  因为阳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才沿直线传播,而大气层并不均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密度较大,越往高空越稀薄,因此光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弯折,像天上星星会眨眼;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夏日的晴天,站在马路边看到路上行驶的汽车飘忽不定等现象,都是由于空气密度在不断地变化,而引起光的传播方向不断变化而造成的,所以选项b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此题正确答案是b。

  由此题可以看出:(1)人要想看见物体,必须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才能引起视觉。(2)月食、日食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重要现象。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

  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题2】如图1所示,光线与镜面成300角投射到镜面上,反射角与入射角夹角为多大?若把镜面旋转10º,入射光线不变,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又为多大?

  【解析】

  如图2所示,先作法线,确定入射角为60º,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二倍的入射角,等于120º。

  当镜面发生旋转时,由于题目没有制定旋转方向,因此可能有两种转动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如图3所示,若镜面顺时针转10º,则法线也顺时针转10º,使入射角增大10º,为70º;故两线夹角为140º;此时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为2×10º=20º。若镜面逆时针旋转10º,同理可知入射角将减少10º,两线夹角为100º。

  由此题看出:在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时,转动镜面,若镜面转过θ角,则法线转过θ角,反射光线将变化2θ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或减小2θ。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

  (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

  (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问题

  (1)类型:①已知物和镜画像;②已知像和镜画物;③已知物和像画镜

  (2)注意:物用实线,像及物像连线用虚线,镜面要打斜线。

  (3)具体作法:①根据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任意画两条光线射向平面镜,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为虚像点。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性)

  这里重点介绍利用对称法作光路图,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光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1)确定虚像的位置;(2)确定观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

  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上讲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例题3】如图4所示,请画出这位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足球的光路(只画一条光线即可)

  【解析】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法确定足球的虚像位置。可过足球(球心o)向平面镜镜作一垂线,使像与物体对于平面镜是等距的。由于人眼感觉光好像是从足球的虚像o/上射来的,故连接人眼

  p与虚像o/,交平面镜于一点a,其实a点即为入射点,ap即为反射光线,因此ap要画成实线并带箭头(而o/a不是实际光线,要画成虚线)。最后连接oa即为入射光线。由此看来这位同学能看见足球是由于从足球上“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入人眼。

  此题首先利用对称法找到虚线,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确定了光路。属于对称法解题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

  【对应训练】

  1.下列物体中,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     〕

  a.太阳、月亮                        b.月亮、恒星

  c.太阳、点燃的蜡烛                  d.闪光的水晶、开亮的电灯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手影游戏  d.穿过森林的阳光

  3.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度,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

  4.一竖直水井深10m,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是3.8×105m,则月亮在井中的像离水面        m.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猴子始终捞不到月亮,原来是因为        .

  5.人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b.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c.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d.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6.如图1所示,请作出三角形的像

  7.如图2所示中,作出s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经过p点

  8.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3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多少?请简述的判断方法,并请动手试一下。

  9. 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现在由于屋子太小,前后两面墙间的距离只有3m.请你想办法,使得能在这间屋子里进行视力检测。请画出示意图,并写出计算依据。

  【参考答案】

  1.c  2.a  3. 0°90°60°  4. 3.8×105   5.d  6.略  7.略  8. 10:51  9.略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并对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结论性的认识。

  二、重难点

  1、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得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论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教具

  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五、师生活动

  1、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学生答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的各导体的电阻之和、这个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推导得到的、

  通过电阻串联的学习解决了用几个小电阻去替代一个大电阻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能不能用几个大电阻去替代一个小电阻?启发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在长度、材料一定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就越小、如果将一5 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并联起来,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它们的总电阻就应该小于5 了,这样的猜想对不对?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2、展示学习目标:

  ①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出示自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习:

  ①如何利用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

  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③怎样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4.检查自习情况:

  ①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②你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设计电路图。

  并联电阻实验(测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具体做法:将 并联接在a、b两点间,如图,闭合开关前,提示学生,把已并联的电阻 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看待)、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为一便于计算

  的数(如 0.2A),电压表的读数为 0.66V,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R

  它小于10 也小于5 ,与我们事先的推测相符、可见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 的任意一个电阻都要小、

  ③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分别以 支路和总电路为研究对象,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电路中并联后的电阻为( 3.3 )。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实质: 并联导体的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比其中任一导体横截面积要大,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5.当堂训练:

  运用公式计算

  [例1]将 和 的电阻并联起来、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答出根据的公式、

  解题过程(略)

  5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和6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较可得

  两个电阻并联,若将其中一个电阻增大,并联的总电阻也将增大,但总电阻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

  提问: 若将3个或多个电阻并联,如何计算总电阻呢?

  让学生按上面的思路练习计算,最后总结出

  若将多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将如何,启发学生答出

  提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8。

  2、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8

  (一)教材:

  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

  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

  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

  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

  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

  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p20的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初中物理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初中物理的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的生活初中作文(30篇)07-07

步入初中的作文(24篇)07-08

我的初中同学初中作文(30篇)07-11

【荐】亲情初中作文600字初中30篇07-18

初中生活初中作文(通用30篇)07-25

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6篇)07-25

《乡愁》初中教案(通用6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