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时间:08月03日 网络精选 小学作文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8篇(荐)

  知识的海洋深邃而迷人!现在,我们有幸拥有一批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精华的知识点。它们就像一座座灯塔,照亮你孩子学习的路径。让我们一起探索、学习和分享,为孩子的未来插上智慧的翅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内容 篇1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内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

  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

  ①等差数列;

  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

  ③倍数关系;

  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2

  统计表:

  (一)意义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 、正式制表:

  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统计图: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3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4

  1.加数+加数=和因数因数=积

  和加数=加数积因数=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除数除数=商

  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除数

  减数+差=被减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数余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

  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4.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分成2组,一组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8条棱长度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6.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不同点:(边)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邻边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7.至少用4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8.一个平方数的4倍还是一个平方数。

  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的和是一个平方数。

  9.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10.任何数与10相乘,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1个0。

  11.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

  0除以任何数不等于0的数,商都是0,所以0不能作除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5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最新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篇6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7

  一、填空。

  1、1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8米=( )厘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3、在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25() 数学书厚约7()

  小明身高1()22() 桌子高70()

  4、在()里填上“>”、“<”或“=”。

  3米()3厘米 30厘米()29厘米

  1米()100厘米 3米()2米75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米-8米=( ) 40厘米+26厘米=( )

  30米+15米=( ) 60厘米-16厘米=( )

  1米-12厘米=( )

  二、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3、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

    三、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 、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2厘米长比9厘米短的线段。

  3、量一量。

  我的手掌宽约( )厘米。 我的一拃长( )厘米。

  我的身高是( )厘米。 我的一步长( )厘米。

  四、动脑筋。

  1、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2厘米,这根绳子全长()厘米。

  2、用一把25厘米长的直尺量1米长的纸条,需要量()次。

  3、游泳池长50米,小明游了一个来回,一共游了( )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篇8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 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38页——————39页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2、40页——————41页

  (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44页——————46页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47页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分2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56页例5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七单元:统计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95页内容可以设计决策问题)。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8篇)08-02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7篇)08-0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通用16篇)08-02

小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知识点(6篇)08-0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0篇)08-03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6篇)08-02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3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