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08月04日 网络精选 小学作文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9篇)

  知识的海洋正等待着你的探索。今天,我们有幸聚集一堂,一起来翻阅那些精心编撰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它们是教与学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策略和灵感。让我们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起在这些范文中汲取营养,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吧!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认识平方千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

  1、交流预习作业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二)目标驱动,分层探究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平方千米”

  2、探究1平方千米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导学要点:

  猜一猜1平方千米和1公顷,哪个大?说说为什么?

  指出: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那么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学习材料自学.

  交流探究成果。

  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导学单:

  (1)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你能用米作单位,来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合多少公顷?

  (2)1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小结:1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

  3.完成书本P17练一练。

  自由读书本例9中的资料,了解平方千米的运用。

  补充: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我们的家乡海门的面积约有1002平方千米。

  介绍足球场面积。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单位换算

  30平方千米=( )公顷

  6000公顷=( )平方千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400公顷=( )平方千米

  =( )平方米

  2.完成练习三第14、15题

  3.完成练习三第16、17题

  4、优生完成思考题

  5、课堂小结

  分层进行练习,然后全班校对,汇报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试生共同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 《补充习题》

  2、每日一题:

  有两块地,面积都是0.64公顷,一块是长为100米的长方形,另一块是正方形.这两块地中哪块地的周长长些?多多少米?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 3×1.5+6X =33 5.6X-3.8=1.8

  3(X+5)=24 600÷(15-X)=200 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梯形的面积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方法,会判断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及自学能力。

  3、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渗透集合思想,进行“对立统一”观点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1)先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会按照这个节奏“依次不断的重复”拍下去吗?

  提问:拍下去能拍完吗

  (2)再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能接着拍吗?

  提问;这样依次不断的拍下去,能拍完吗?再拍下去,还是出现什么节奏?

  教师边板书便叙述:“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出现、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循环”现象、

  生1:;体育课上老师喊的:“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

  生2:太阳的东升西落

  生3:每个星期,星期日为每个星期的第一天,然后循环着日、一、二、三、四、五、六。

  生4:一年之季在于春,每年都循环着春、夏、秋、冬

  生5:火车滚动的声音,“咔嚓,咔嚓……

  生6;人的血液流动

  师叙:看来生活中这种循环现象还是很多的。其实,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示例7、例8

  例71÷3例858.6÷11

  师:请左边两排同学完成例7,右边两排同学完成例8,看哪排同学完成的快又好。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

  (1)从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计算1÷3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3”,余数重复出现“1”

  师追问: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

  生2:计算58.6÷11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27”,余数重复出现3和8

  教师追问:商又为什么重复出现“27”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27”)

  (2)这两个算式能除尽吗?再继续除下去会怎样?(商还是不断地重复出现“3”或“27”)

  (3)1÷3的商重复出现“3”,表示商中有多少个“3”?(无数个)

  那么1÷3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用省略号)

  板书:1÷3=0.33……

  (4)58.6÷11的商重复出现“27”,说明什么?(商中有无数个“27”)

  那么,58.6÷11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

  板书:58.6÷11=5.32727……

  2、归纳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

  (1)谁能照样子说一个类似的小数

  如:0.61555……2.558558……

  (2)看上面的几个小数,,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在小数的那一部分了?

  板书:小数部分

  (4)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以上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它们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小数部分的第几位起的?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重复出现的数字各有几个?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0.33……从十分位起1个数字3

  5.32727……从百分位起2个数字27

  0.6155……从千分位起1个数字5

  2.558558……从十分位起3个数字558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小数部分的第四位起、第五位起依次不断地重复一个或者几个数字呢?(有)

  (5)那么,“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到底是从小数部分的哪一位起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某一位)

  板书: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6)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一个的,两个的,三个的,还有多个的,那么我们就概括成“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板书)

  (7)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那么,数学中的这种循环现象发生在什么数中呢?

  板书:小数

  (8)谁能根据以上小数的特征,给这些小数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板书:循环小数

  (9)谁能把教师的板书连起来读一下?(教师边板书边补写“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像0.333……5.32727……等都是循环小数

  3、理解概念

  提问:

  (!)你怎样理解“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

  (2)你能再说一个循环小数吗?

  (3)判断:下面哪个数是循环小数?那个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①10.979710.9797……

  ②8.567567……3.1415926……

  ③0.192921.5353……

  ④3.0878.4666……2.142857142857……

  4、循环小数的简写

  (1)师: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吗?(想简写)

  (2)介绍“循环节”

  师: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问:0.333……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3)

  5.32727……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27)

  它们的循环节各是多少?(3或27)

  (4)请同学们说出翻板上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5)介绍简写方法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不循环的部分照写下来,循环的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尾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如;0.333……写作

  5.32727……写作

  6.416416……写作

  (6)练习,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1.746746……0.105353……312.222……

  四、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9.4747是循环小数()

  (3)是循环小数()

  (4)2.07=()

  (5)3.2456456……=()

  (6)循环小数13.243243……可写作()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中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齐读循环小数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①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与探究小数的循环现象,探索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知道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这些概念应通过学生试算、观察、讨论、归纳得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拍节奏游戏:

  师:(1)老师拍节奏,你们能拍出来吗?

  (2)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3)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4)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5)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2.找规律,猜图形。

  多媒体出示:依次出现两个圆圈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当逐个出现至第十个图形,即第四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呢?

  你是怎样想出来呢?

  出示第12个图形时,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三角形时,出现“......”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对的,也就是说,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形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这样的?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每个星期有七天,每年有52个星期,开着的红绿灯,这些都是循环现象,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展示过程 探究新知

  1、循环小数

  ①组织学生自由选择下面各题,用竖式计算,并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

  330÷1100 2÷6 1.23÷3

  ②自学例2 7.3 ÷2.2 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止。

  自学提示:(1)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2)谁来猜一猜第6位小数是几?

  (3)“等等”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能不能不用省略号?为什么?

  ③你能说说省略号表示什么?

  2÷9=0.222…… 5÷12=0.4166……

  9÷55=0.16363…… 2.4666…… 2.583583……

  ④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小数吗?

  ⑤概括并揭题。

  像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你们认为这句话里哪几个字比较重要?

  ⑥判断,请同学们判断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0.999…… 5.02727…… 6.416416……

  3.5656565656 3.1415926…… 0.123321……

  2、循环节

  “0.333……”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在3.31818……数中,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个名称,请看书上第61页,什么叫循环节?请找出以上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①记法和读法。

  记法:把循环节写出两遍或三遍,是一种记法。简便记法:只写一个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尾数字上各记一个圆点,这个点叫循环节。

  读法:5.327…… 五点三二七,二七循环。

  ② 练习。

  (1)写出3.333……的简便写法。

  (2)写出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判断题.

  (1)9.6666是循环小数。 ( )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3)循环小数57.575575……记作57.57 ( )

  (4)32.3232是有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 )

  2、把下面的循环小数圈起来。

  4.3737 5.28383…… 5.314162…… 0.7563563……

  3.小结:

  如果用这是个什么样的循环小数?

  循环节是什么?可以简写成什么?学生板演.

  (四)课堂总结,鼓励质疑。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入,比如今天是星期几,谁会说?接着说能说完吗?为什么?

  引出: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情况称为“循环”(板书:循环)

  2、初步感知循环小数。

  出示教材第33页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并找数学信息,独立列式:400÷75,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余数重复出现“25”;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3、引出课题。

  追问:像这样除下去,能除完吗?(不能)

  板书:循环小数

  二、互动新援

  1、认识循环小数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这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说出:400÷75的商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板书:400÷75=5。333……)

  2、出示第33页例8的两道计算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并说说商的特点。

  78.6÷11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停一停,看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指导学生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想继续除下去,商会是什么?

  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5和6,商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的商,你有什么发现?

  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6÷11的商,从小数的第二位起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

  师小结: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循环小数的概念。

  (2)认识循环节,

  如:5.333……的循环节是3;

  7.14545……的循环节是45。

  (3)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如:5。333……写作5。

  6.9258258……和6.9 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9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1.08÷3.3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课后小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10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11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1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学会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2、使学生经历观察和比较循环小数特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1)出示月历表。月历表中的星期几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星期一后是星期二,直到星期天,再回到星期一,继续重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它为“依次不断重复”,或者说是“循环”。

  (2)观察月历,理解依次重复和循环的含义。

  2、导入:生活中有这些重复现象,数学计算中也会遇到一些重复现象,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探讨吧。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8。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8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师:请看屏幕,它都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400÷75。

  (让学生试着计算,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前面我们发现有些除法总是除不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不尽时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4)全班交流。

  问:在计算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它的商有除不尽的现象。)

  (5)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情况?(余数的数字和商的数字还会不断重复出现)

  2、出示例9两题:28÷1878.6÷11

  男生做第一题,女生做第二题。(体验余数的数字和商的数字不断重复出现的情况。)

  3、讨论:怎样表示这个除不尽的商呢?讨论除不尽的现象。

  4、你知道这样的小数叫什么小数吗?

  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呢?在循环小数里,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呢?怎样表示循环小数呢?看教材P28第一小节,将概念性的名词做上记号。

  5、看教材理解。

  三、理解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1、看教材。

  反馈看教材的情况。

  (1)举例说明循环小数中的循环节。

  (2)怎样简便表示循环小数?

  (3)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请举例说明。循环小数属于哪一种?

  2、练习反馈。

  (1)下面几个数中,是循环小数的有(),请用简便方法表示出来。

  4.20.6666…2.7467467…3.08787…5.476763.1415926…5.7676…

  (2)你还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分类:可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又可分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3、取近似值。

  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取它的近似数。任取上面练习中的两个循环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4、试做:如果有需要请老师帮助。

  0.6666…≈()保留一位小数

  0.6666…≈()保留两位小数

  2.7467467…≈()保留一位小数

  2.7467467…≈()保留两位小数

  2.7467467…≈()保留三位小数

  (1)你是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的?

  (2)比较0.6666……和2.7467467…在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时有什么不同?

  (比较区别得出:保留几位小数,就看几位小数的后一位,如果大于等于5,则向前进一;反之,则舍去。)

  四、实践、练习

  1、判断正误,并改正。

  (1)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2)9.666是循环小数。()

  (3)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4)3232.32是有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评价。)

  2、选一选。

  (1)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A、是B、不是C、不一定是

  (2)3.223223的循环节是()。

  A、233B、223C、322

  3、小刚练习书法,他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话依次反复写,第62个字应写什么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交流收获,并提出问题。

  六、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

  5.7÷95÷86.64÷3.3

  2、8.736726……小数部分第17位上的数字是几?

  5.23434……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字是几?

  (通知学生下节课带计算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法,会判断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能比较熟练地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动、作游戏,过度铺垫

  1、请一名学生做游戏,根据老师的指令,用手指向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结合动作口令,请学生说一说,游戏过程有什么特点.(理解关键次: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用游戏动作作铺垫,激发兴趣,使得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地,初步感知这节课的重要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理解无限、依次、重复等词语)

  2、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象我们刚才的游戏那样,依照一定的次序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的呢?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找一找.(例如学生的回答: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年12个月的交替、每周星期数、老和尚讲故事等)

  3、以此为契机引入新内容的探索,小数中也有这样有趣的现象,你想知道么?引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情景图.例题1:王鹏跑400米只用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1)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列算式400÷75,讲明列式理由(速度=路程÷时间)

  (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

  (4)当学生露出疑问的神情,窃窃私语交流时,及时让学生停下来,说一说自己的疑问,也就是数谈一谈计算中发现算式的特点。余数25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一直商3.那么算式的结果怎样写呢?请学生说一说:可以写作5.333......,多写一个重复的数字3然后点上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无数个3.

  2、深入探索,说明竖式计算中的特点。

  (1)出示练习:28÷18= 78.6÷11=

  (2)请学生观察算式中特点:第一个算式余数不断重复出现10,因此商不断重复出现5,所以商是1.55……;第二个算式余数5和6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因此商4和5也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所以商是7.14545……。

  (3)观察写出的3个小数,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那么什么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呢?请小组内集思广益交流一下。

  (4)反馈交流内容:

  a生:有一个数或者多个数不断的重复出现。

  B生:小数部分有一个数或者几个数字不断的重复出现。

  C生: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和课本上循环小数的科学定义进行比较。强调概念重点的词语,加重语气诵读两遍。

  在实物投影器上用康熙词典展示“循环”词语的意思。(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叫做循环)

  (5)开展写循环小数的比赛,比一比,一分钟谁写的个数多,种类也多。

  教师行间巡视,挑拣出现的有典型错误的比赛内容,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比如挑选类似性质的题目:3.2828,5.1444……,2.0141526…,5.8105105……,正确的点头,错误的摇头,突出自己的课堂活跃氛围。

  [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认识循环小数,发现当两个数相除出现循环小数时商和余数的规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循环小数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课件显示)

  0.999…… 3.1415926…… 0.547745…… 3.212121

  5.02727…… 6.416416……

  这些循环小数能不能简便写法,请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简便写法。只写出一个循环节,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点上小圆点。

  (2)将上面的循环小数用简便写法记录下来。

  (3)式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课本29页第1题。)

  5.7÷9 5÷8 6.64÷3.3

  (4)跳起来摘葡萄。

  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

  四、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6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构想

  通过计算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商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是小数概念的又一次内涵扩展,要让学生认识到循环小数是一种无限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 58.3÷11

  第二组:1÷3 58.6÷11

  两个数相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组题都可以除尽,第二组都除不尽。

  二、新知学习

  1、继续通过计算探索

  5÷3=1.666……

  14÷37=0.378378……

  25÷22=1.13636……

  2、讨论:等号后面的商该怎样写呢合适?指导书写。

  3、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明白: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4、观察,进一步理解;无限小数、有限小数。

  5、学习简便书写的方法,认识“循环节”

  0.1818……=

  89.5603420342……=

  1.7290290……=

  46.142857142857……=

  6、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101页的“你知道吗?”交流阅读后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哪些数是无限小数,哪些数是有限小数?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24242424,8.35489621……,5.737373……,6.21363636……,21.3658

  2、把下列循环小数用简便的方法书写出来

  5.252525……=

  7.1478478……=

  9.363363……=

  3、练习十九 第6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进行竖式的简写。

  教学过程:

  一、提示矛盾,感知循环

  1、男女生比赛计算:15.6÷127÷3

  2、观察思考:观察这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重复出现,商就跟着重复出现。感知有限、无限)

  二、深入研究,认识循环

  1、思考: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尝试计算。

  出示例8: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

  2、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观察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感知:都是无限的;

  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提示概念:

  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学生读课本,互相交流,在这个定义中应该注意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判断: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78780.555……3.83999……3.010010001……

  5、提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写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全班交流,理解认识:

  A.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仿效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

  学生举例说明。

  B.循环小数的简写: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举例:如5.333……写作:5.3(五点三,三循环)

  6.9258258……写作:6.9258(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强调:只需要写出一个循环节,简便记法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C学生尝试从简便记法怎样到一般写法。

  强调:循环节只写一遍

  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D.逆向运用:从简便计法展开到一般写法。

  2、回顾竖式,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就能判定循环节。

  (当余数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就可以停止)

  3、练习,列竖式。指导学生根据余数情况尽可能早地判定循环小数,并用简便写法记得数。

  2.29÷1.123÷3.3

  三、巩固练习

  课本34页做一做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37页第9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循环小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小数概念的内涵从有限小数扩展到无限小数。其中对于循环小数概念的表述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能力目标: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初步涉透集合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及抽象的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初步感知

  1、拍节奏游戏

  课一开始,我给同学们拍出一下、二下、一下、二下的节奏,然后让学生接下去继续拍。学生集体拍的节奏很整齐,因为他们也是按照先拍一下,再拍两下的节奏拍的。这时,老师问学生:如果你们这样不断的重复拍下去,不叫停止,能拍多少次?学生会说很多很多次,也有人会说无数次,这时老师及时问学生: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那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样设计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孩子们乐于参与,同时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

  2、猜一猜

  按照小动物出现的规律,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什么小动物,再一下呢?

  学生猜出后请学生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着学生继续猜下去,当猜到第十个图形时,出现了“…”

  让学生来解释省略号的意义,学生又一次感知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限这些概念。

  3、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现象: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提供素材。(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从学生共同参与的拍手游戏,到熟悉的有规律的排列,再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些都无形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们再一次体验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现象。]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第一次探究实践

  出示教材P27例8,王鹏赛跑图

  王鹏400米只用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讨论: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写出结果?

  [设计意图:第一次实践,学生会发现这道题“400÷75”除不尽(无限小数)。原因是余数25重复出现,商3也重复出现(这里是从十分位起一个数学重复出现)所以永远也除不完,商的最后只能用省略号表示。学生第一次真正体验了在小数除法中商出现“循环”的现象,初步形成“循环小数”的概念。]

  2、第二次探究实践

  用除法竖式计算:

  28÷18=78.6÷11=

  讨论:

  实践后,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第二次实践,学生会发现第一次实践的结论依然存在,同时发现余数依次重复出现,商也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板书一个数字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

  3、概括总结

  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4、提问

  (1)认识了循环小数,看看描述它的这句话,你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吗?

  师生共同回顾循环小数的关键词语

  (2)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出理由

  0.37570.417417…3.1616…3.2121213.1415926…

  1.66…5.7234242…

  (3)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也能判断循环小数,现在你能说出具有怎样特征的小数是循环小数吗?

  (4)根据这些特征,你能否自己写两个循环小数?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两次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循环小数形成的过程,对概念的再次解读,判断实践、循环小数特征的表达与自编循环小数,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意义的深刻理解,突破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5、自学教材,扩展新知

  (1)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什么叫循环节?

  ②循环小数还可以怎么写?可举例说明改写的过程。

  ③这样写的优势在哪儿?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解决的知识,教师不妨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扶”中有“放”,让学生与教材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用简便方法写出循环小数

  出示上面提问中的循环小数,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表示:

  0.417417…1.66…5.7234242…3.1616…1.1380413804…

  交流,总结得出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的要点:确定数位,划出循环节,书写加点。如果循环节是多位数的,只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加上圆点。

  (3)小组自主活动,每人任意写一个循环小数,组内交流互换,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循环节的概念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交流总结,进一步加深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认识与理解。]

  6、回归“循环小数”的本质,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计算:2.4÷3=28÷4=0.75÷2.5=

  讨论:

  (1)、计算所得的商有什么特点?

  (2)、两个数相除,得到的商会出现那些情况?

  总结:两个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如果得不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板书整数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这两个概念,学生了解的小数范围随之扩大了,在有限小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三:优化练习,培养思维

  1、下面哪些小数是有限小数,哪些小数是无限小数?指出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并用简便方法表示。

  3.1415926…61.6161…0.1010010001…

  10.7037030.7373

  2、讨论

  下面的等式成立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道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们的争论,数学问题越有争论才更能显示他的魅力,学生经历了思辨过程,才会真正发现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内涵。

  [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概念的辨析和认识的深化。其中第1题渗透了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第2题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把用简便方法表示的循环小数进行还原,从而发现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循环小数其实是相等的。

  四:回顾总结提升智慧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师生谈话的形式,让孩子们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最后激励孩子们关于无限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无限小数中除了循环小数还有不循环小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找一找这样的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用计算器探索并指出一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竖式计算、观察、讨论并用计算器计算等,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了解循环小数的过程,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循环小数的语言描述。

  教学流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主题

  小故事——《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说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引出相关“循环”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尝试研究

  1、竖式计算

  6.21÷0.03=8.4÷0.56=

  2、1)试着列竖式进行计算。

  2)在计算10÷3时,余数1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中的3也不断的xx,商的位数是xx的。(填有限或无限)

  在计算83÷11时,余数xx,商中xx。

  3)用计算器计算

  58.6÷1138.2÷2.7

  我的发现:10÷3的商和83÷1158.6÷1138.2÷2.7的商的共同点是xx

  【设计意图:设计尝试小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从学生旧有知识,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循环小数》课上尝试小研究

  1、用计算器计算

  1÷9=2÷9=3÷9=4÷9=

  我的发现:xx

  2、不用计算,你能写出下面算式的的得数吗?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5÷9=6÷9=7÷9= 8÷9=

  3、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0÷9=11÷9=12÷9= 13÷9=

  14÷9=15÷9=16÷9= 17÷9=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人人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组内交流自学中不清晰的地方。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在班级展示时,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和开口面,通过每个学生思维的碰撞,逐渐将知识进行完善、系统化。同时抓住一些重点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班级展示汇报。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四)教师点拨提升。

  1、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1)10÷3中余数1重复出现,所以商3不断重复出现;

  2)循环小数是从小数的某一位起;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怎样确定商是循环小数呢?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循环节。

  2、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三、挑战自己

  判断

  1、9.666是循环小数.

  2、0.88保留三位小数是0.88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鲸》教学设计(10篇)08-0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8篇)08-0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0篇)08-0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通用16篇)08-0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0篇)08-03

【必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8篇08-03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8篇(荐)08-03

下载文档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