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语文教学课件(7篇)
在这个充满知识探索的旅程中,我们诚邀您一同走进下册语文教学的世界。通过阅读、学习和借鉴精选的课件范文文档,不仅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激发新的教学灵感,提升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度。每一篇范文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为您的教学之路增添更多可能。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充满启发与成长的学习之旅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明翰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德。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22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重点深入,背诵和默写就议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重点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背诵和默写就义诗。
教学难点:理解背景知识有一定难度,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难理解。
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释题
1、播放歌曲《九.一八》,欣赏歌曲。
2、回忆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英雄人物。提示:很多英雄人物被编进了教材。
3、根据课题,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就义",与"牺牲、逝世、死了"区别。选其中一个词说句话。
二、听课文录音,说说你对夏明翰烈士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找出反义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2题。
(3)读通课文,想想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4)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找出反义词。
慌张(镇定)软弱(坚强)清楚(模糊)低头(昂首)
(3)解释重点词:就义、信仰、折磨、四海为家、遍体鳞伤、斩钉截铁
(4)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敌人的手段夏明翰的态度
劝降决不放弃心中信仰
酷刑始终不能意志动摇
审问借机斥责敌人罪恶
砍头唱《国际歌》,写就义诗
四、给课文分段
1、提示:根据题中的重点词去找课文的重点段
2、再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每段的主要意思。(拒绝投降、英勇斥敌、英勇就义)
3、说说课文哪两段是重点段?为什么?(初步掌握从题目中的重点词推断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
1、《作业本》第1、2、4题。
2.搜集英雄夏明翰的资料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说说夏明翰被捕的时间、原因。
2、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二、研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反映了夏明翰的英勇?
用"当(),夏明翰()。我要说,夏明翰()。"来说一段话。也可以自由组织语言。
2、学生自由交流,集体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1)敌人的两问有什么矛盾之处?说明了什么?(明知帮问,极其虚伪)
夏明翰的回答揭露了敌人的什么罪行?(敌人颠倒是非、欺骗人民的可耻言行。)
(2)说说夏明翰三次回答的含义。
"共产党万万岁"说出了夏明翰的`愿望和信仰,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胜利,共产党永远存在。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的家在全世界"表明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根本不把个人放在心上。
(结合完成课后作业3)
"我们的人都在我心里"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3)夏明翰的三次回答表明了他什么志向?(表明自己坚信共产主义趔,对革命满怀信心的立场和志向。)
(4)在五问五答中,敌人和夏明翰的神态语气都有什么变化?分别用"_______"和"~~~~"划出。
敌人夏明翰
杀气腾腾镇定
生气冷冷一笑
气得要命瞥了他一眼声音越来越高斩钉截铁
课文没有直接写第4、5次问话时,敌人的神态或语气,你能否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出来?(气急败坏、气得暴跳如雷)
3、教师小结:细读人物的语言、神态能帮助我们领会人物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录音范读
(2)自由练习,集体朗读第二段。
(3)个别朗读,交流。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2、3题。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回顾上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巩固字词,听记:叛徒、信仰、刑罚、毫不含糊、斩钉截铁
3、用上这些词说课文内容。
4、自查、订正。
二、研读第三段
1.自由朗读,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投影出示"就义诗",朗读、理解这首诗。
砍头──牺牲
英雄气概
主义──真理
就义
杀了──一人
坚定信念
自有──千万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背诵、默写就义诗,结合完成《作业本》第6题。
三.研读第一段
1、自由读议第一段,想想与重点段的关系。
2、让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内容不单单是理解重点段的内容。
教师板书:
敌人夏明翰
软硬兼施坚贞不屈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夏明翰唐人为什么能在敌人面前这样英勇无畏?课文反映了夏明翰烈士怎样的崇高品质?
五、作业
1.《作业本》第5题。
2.找个观众朗诵就义诗。
3.摘录几首革命诗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9、夏明翰英勇就义
敌人夏明翰
劝降不动摇
酷刑不畏惧
审问斥责
砍头就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
德育目标:
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读六个字。
2.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他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认识到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
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她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查生字表或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四、总结:乌塔是个怎样的人?
五、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六、对照上述讨论结果,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努力
同学们,你们听说到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立旅游欧洲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集体讨论: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生活独立的人:
思想独立的人:
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1、多做事,多实践,能自己干的,自己干。
2、不要依赖父母。
3、多学习。
4、做事要有计划性。
5、做有毅力的人。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自读课文。
逐段阅读课文。
边默读课文,边在文中画出来。
“罗马很热,街上小摊买的冰激凌喝水都很贵……”——很有生活经验。
“乘火车票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很有经济头脑。
“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做事很有计划
“为这次旅行准备了3年,自己打工挣钱……”——有毅力
“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懂事、有爱心。
“我也是家里的宝贝……”——不同意中国人爱孩子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自由发言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乌塔:生活独立 思想独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生交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
1.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抢读生字,读的好的学生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考考你
1.看拼音写词语:
yù wàng zhuózhuàng chénwěn
( ) ( ) ( )
zhèn hàn duǎn zàn zhēnxī
( ) ( ) ( )
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听诊(zhěn zhēn)器 糟蹋(tā tà)
动弹(tán dàn) 外壳(ké qiào)
3.按课文原意填空:
虽然生命_________,但是,我们却可以让_________的生命体现出_________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__________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用简洁的语言对三个事例概括,并进行板书,共同进行评点。
3.小组交流,畅谈自己的体会,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学生自己选择的段落,联系实际谈感受。
四、品读体验
1.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存在),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与生命有关的几个事例?(三个)默读2.3.4自然段,看看分别讲了什么事例?
3.读后交流:
〈1〉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我会忍不住放了飞蛾?(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到飞蛾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我的震撼。)
〈2〉第二件事主要讲了什么?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怎样?你认为这是一粒怎样的香瓜子?(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谈感受、朗读,体会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3〉第三件事主要讲了作者从哪里感受到了生命呢?
4.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你感悟到生命是什么了吗?
5.让我们走进生活,看你能从画面中哪些事物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抽生答)
6.小结并过渡: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从这些画面上,我们认识了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而作者在一次静听自己心跳的时候竟被自己生命的伟大力量震撼了,她也由此产生了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7.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呢?默读4.5自然段,勾出相关语句。
8.抽生答。再齐读。
9.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生命光彩有力
(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写出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用了两个关键词,你能找出来吗?
①怎样叫“白白地糟蹋”?(不珍惜生命,白白浪费时光……)
②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呢?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由文中事例及第5自然段内容理解)
③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深入理解:你知道哪些人是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生举例子)
④刚才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举例子的方法理解了这个句子。再读读这句话,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⑤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转变,从而深入领会该句。(引入课外资料)
⑥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后,杏林子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齐读5自然段。
⑦出示:杏林子简介。杏林子就是这样用行动给自己的生命加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10.回归课题,拓展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你对生命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相互说一说。
五、巩固延伸
1.设计“假如你是____(景物),请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2.建议阅读:杏林子:《向生命求索》《杏林小记》《和岁月较量》。
海伦凯勒的著作:《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巩固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sāorǎozhènhànzāotàduǎnzàntīnɡzhěnqì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跳动──干扰──震动──
反义词:浪费──柔软──长久──
3.课文链接
本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总领句,用举事例依次阐述的方法来论述主题。依次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4.修改病句。
〈1〉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连续不断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蛾那种求生的渴望令我震憾,我忍不住放了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延伸
盲人心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还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取暖吧?”……可能,这答案都对,但这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的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生命对社会的回报。
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黑夜中往往会相撞呢?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这位盲人难道不是在珍爱生命,好地使用生命吗?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有一个盲人出门总挑(tiāotiǎo)着一盏灯笼,这是为(wéiwèi)什么?
②盲人的心中(zhōnɡzhònɡ)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的正是他心中的明灯。
〈2〉文中的“明灯”指:a、明亮的灯;b、为他人着想的思想。说说下列句子中的“明灯”指的是什么?
①他们心中没有明灯。( )②他们手上也不提明灯。( )
〈3〉找出文中的一个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
a、我们晚上出门一定要挑盏明灯。b、我们要为他人照亮夜路。
c、珍爱生命,奉献社会。
〈5〉写话: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入: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寻找童年的发现吧!(板书:8.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的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划出集中描写“我”童年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读完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你很会读书!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请大家仔细的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请你,不错!你来说,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2、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对,你找的完全正确,就是这一句: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请大家把这两段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对,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看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屏幕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词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大家真会学习!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充满幻想,(板书)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谁还有不同的观点?请你,执着探索,(板书)读一读有关这方面的句子。
5、孩子们,通过学习,你受到了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总结,布置作业:
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这节课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下课!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四小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姚秋生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篇6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的,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的。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的。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的。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14个生字,正确选择"钻、载、臂、撒"等多音字的读音;理解41个新词语;能仿写比喻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劳动热情,领悟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伟大贡献。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重点句是一个长句子,且含义深刻,要引导学生分步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这对理解课文内涵有直接作用。
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
1、读课题,简介葛洲坝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是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在湖北省宜昌市以西,总装机容量达217.5万千瓦,仅次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理解题意,推测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着重写了葛州坝工地夜晚的什么情景?
2、用自己的话回答。
3、自学课文,学习字词,思考:"我"在葛洲坝工地上看到什么情景?听到什么声响?想到了什么?(找到有关小节。)
4、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字:
读音:啸醉
多音:风钻运载撒遍号子
字形:睹、坝
词义:观赏、镶嵌、呼啸、自如、旋律、合奏曲、交响乐、陶醉、激励、奋发
5、讨论思考题,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5题。
2、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默读课文,用"_______"加"△"划出重点词句。
三、研读第一段。
1、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2、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两处告诉读者,写的是工地的夜景,与课题照应。
四、研读第二段。
1、导入:来到工地,"我们"首先远望葛洲坝,看到的是怎样一副迷人的夜景?
2、体会比喻句:"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夺目的光彩使我眼花缭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欢欣、赞美的感情。)
3、感情朗读比喻句,读出欢欣、赞美之情。
4、我们在工地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尝试完成《作业本》第3题填空的前两项。板书:
看到听到想到
风钻工打炮眼(紧握)"嘟嘟"的汽车声1、这座大坝凝聚
震捣工震压模板(大显身手)"突突"的拖拉机声着建设者们的
电焊工挥动焊枪"轰轰"的山石爆破声热情和智慧。
汽车来回奔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声2、水电站建成后,
小火车运载沙石呼啸前进祖国撒遍"夜
吊车伸出铁臂提起重物明珠"
5、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重点词。
紧握:表示风钻工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大显身手:显示工人们征服自然的威力。
挥动:表现工人劳动热情高涨。
来回奔驰、呼啸前进、伸出铁臂。
以上这些重点词,让读者体会到这是一个紧张繁忙而又迷人的夜景。
体会文中象声词对于表现工地繁忙景象的作用,再用象声词说说别的劳动声音。
6、体会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1)你听过合奏曲、交响乐吗?为什么把建筑工地上的声音比作合奏曲、交响乐?为什么又说这声音令人陶醉?(这是因为:①建筑工地上的声音丰富多样,这些声音又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而发出的;而合奏曲、交响乐也有多种乐器配合,围绕一个主题演奏的。在这一点一两者相似。②作者自己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他听到工地上人们劳动发出的声音,联想到祖国建设的迅猛发展,因此觉得这声音很美,而合奏曲、交响乐都富有音乐美。所以这样比喻,而且被这种境界和思想活动陶醉了。)
(2)把工地上的声音又比作什么?其实,作者又把工地看成是什么地方?
(3)通过朗读,赞美建设者劳动的热情。
7、齐读第二段。
五、讨论构句特色,进行仿说练习。
1、仔细读作者描述工人们操作的句子,想一想,他是怎样把工人们劳动情景表达出来的?(先写动作,后写工效。)
2、仔细读写各种车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工人们的劳动情景表达出来的。(先写工具特点,再写工作情况。)
3、想象汽车、火车、吊车司机是怎样工作的,用先写动作、后写工效的句式仿说。
六、作业。
1、《作业本》第2、3题余下部分。
2、选作题:描摹工地上其它声音,写下来。
第3课时
一、复习听写字词。
二、学习第3段,理解重点句。
1、交流。教师板书:人民万岁。
2、"人民"是谁?"万岁"是什么意思?(千秋万世永远存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重点词的意思。(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世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看到工地上广大人民日夜奋战,建起这样雄伟的大坝,感受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情不自禁地高呼"人民万岁!"这短短的4个字凝聚了作者对建设者的赞扬、歌颂、祝愿的感情。)
3、朗读重点句,完成《作业本》第2题。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明确写作顺序。
四、作业:
1、《作业本》第4、6题。
(仿写时注意:前后两种事物必须有相似点,但又必须是不同的事物。)
2、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后题5*。
教学后记
1、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指导学生积累。
2、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较好。
【下册语文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课件(30篇)08-01
语文教学课件设计(精选16篇)08-02
优秀语文教学课件(8篇)08-02
语文的教学课件21篇(荐)08-02
语文课堂教学课件(精选9篇)08-02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课件(10篇)08-02
小学语文教学课件(12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