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爱莲说课件

时间:08月04日 网络精选 课件 我要投稿

【必备】爱莲说课件26篇

  知识的海洋正等待你的探索。今天,我们有幸分享几篇关于《爱莲说》课件的精华范文。它们不仅是文字的瑰宝,更是引导我们深入学习、提升教学艺术的重要桥梁。让我们一起打开那些范文,汲取智慧,共同在教育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爱莲说课件 篇1

  教学设想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论文体。

  《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爱莲说课件 篇2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 导入课新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体裁及作者的介绍

  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蕃 淤泥 涟 亵 濯 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4、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翻译。教师纠正。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巩固练习

  背诵全文。

爱莲说课件 篇3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爱莲说的课件,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爱莲说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 质疑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

  (1)自主寻找发现

  (2)学生合作讨论

  (3)师生交流明确

  (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

  (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那么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

  (1)明确写法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予独爱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2.背诵 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并背诵本文。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教学从朗读中开始,在诵读中结束,一气呵成,呈现文言文教学朗读这一主旋律。)

  【作业--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爱莲说课件 篇5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

  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爱莲说课件 篇6

  一、导入课文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

  疑难字词:颐蕃濯亵逸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预习:

  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蕃濯亵逸鲜

  大家齐读两遍。

  四、正课

  1、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4、(出示小黑板)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完整的说一遍。

  6、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我把莲的这些特点,画在了黑板上,大家齐读一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8、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9、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的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么样?(同流合污)剩下的六个花瓣由大家总结。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10、大家总结的很好,我把君子的品德写在了花瓣上,请几位同学把这些君子的品德贴到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

  大家共同绘制了一幅莲花君子,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1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写了菊花和牡丹,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深秋时节。

  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什么?(隐逸者)

  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

  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从正面衬托.)

  1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14、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五、总结:

  1.学生总结:

  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课件 篇7

  一、 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和课文特点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在本单元中,其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从这一单元开始,文言文都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效果。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教材的作用:定篇

  3、对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 。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4.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设想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在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进步。

  三、 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对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质疑,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中的问题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以教师的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要做到简单、明确,及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者及文本简介:

  对作者几文本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难字词

  步骤: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笔画出难读难写的字词,注音,教师进行指导点拨。这样做,能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词语。

  3、诵读课文,掌握诵读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握诵读的方法,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指导。着重于短文中的骈句和排比句的诵读方法的指导和点评。

  4、研究课文,解决问题

  步骤:先给学生3分钟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然后分步解决以下问题:

  (1) 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出表现在哪里?试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些

  语句表达了莲花什么样的特点?

  (3) “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段议论了些什么呢?找出议论

  莲花的句子。

  (4) 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5) 作者写莲,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

  (6) “噫”是个感叹词,作者在感叹什么呢?

  (7) 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作者菊牡丹莲各是什么态度?

  5、 总结

  对这节课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君子的思考,并延伸至自我道德修养的思考。然后,做一课外练笔,把思考所得写出。最后再一次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板书设计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

  予——莲: —君子者,何人?

  体态香气 ——正直通达

  风度气质——端庄严肃

  世人——牡丹富贵者,众矣

爱莲说课件 篇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景。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发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3、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

爱莲说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课件 篇10

  重点难点: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自主、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指名朗读。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课件资料 篇11

  图片导入。

  二、解题

  1.了解莲这种植物。

  2.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听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疑难字词。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明确: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七个短语分别从哪方面来描述莲花的?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3.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用莲花来寄寓君子之美德,这是属于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 托莲花的形象,言君子之志。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明确: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

  6、再次体会“说”这种体裁,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 抒情。古代的“说”这种文体,可以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或是说明一个事物。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教师小结: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爱莲说课件内容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诵读——悟读——拓展

  情感态度方面: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

  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 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九、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爱莲说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君 子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课件 篇14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深入,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

《爱莲说》课件 篇15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爱莲说》的课件 篇16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爱莲说》的课件 篇17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朗读课件 篇18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课件资料 篇19

  一、导语设计

  图片导入。

  二、解题

  1.了解莲这种植物。

  2.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听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疑难字词。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明确: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七个短语分别从哪方面来描述莲花的?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3.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用莲花来寄寓君子之美德,这是属于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 托莲花的形象,言君子之志。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明确: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

  6、再次体会“说”这种体裁,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 抒情。古代的“说”这种文体,可以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或是说明一个事物。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教师小结: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爱莲说课件资料 篇20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n ) 颐( y ) 濯(zho) 淤(yū )涟(lin)

  蔓( mn) 亵( xi)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课课件 篇21

  【课前寄语】

  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清思路,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3.理解作者莲花般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以“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时写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宽广,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3.题目解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词积累

  蕃(fān) 淤泥(ū ní) 濯清涟(zhuó qīnɡ lián)

  妖(ā) 蔓(àn) 枝(zhī) 益(ì)

  亭亭净植(tínɡ tínɡ ìnɡ zhí) 亵玩焉(xiè 5

爱莲说的课件 篇22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

  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yūzhuó liánxiè yì yī xiǎn

  颐蕃淤泥濯 清涟 亵玩 隐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读

  四、研读探究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

  生3:风度 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

  (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师结合生的概括总结,生做笔记)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4.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3)陶后鲜有闻 ( ) ...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 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清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D.闻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爱莲说优质课件 篇23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君子: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优质课件 篇24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深入,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

爱莲说复习课件 篇25

  一、文章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而不妖 亵玩( )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爱莲说课课件 篇2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课件】相关文章:

《凡卡》课件(25篇)07-31

爱莲说的课件(9篇)07-31

《假如》课件(16篇)08-01

《爱莲说》教学课件6篇(荐)08-01

班会课件(30篇)08-02

《爱莲说》课件(26篇)08-03

《爱莲说》的课件(9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