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件30篇(荐)
知识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现在有一批关于高一课件的优秀范文在召唤你。每一次阅读都是思维的碰撞,是能力的提升。让我们一起翻开书页,汲取智慧的力量吧!
高一政治课件 篇1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的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的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的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 )
A.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 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D. 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直接表明了我国的: (1)国体 (2)国家性质
(3)民主的广泛性 (4)民主的真实性 ( )
A.(2) B.(3) C.(1)(2) 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
A.对一定阶级既有民主又有专政 B.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C.民主与专政互为前提 D.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 )
A. 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B. 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C. 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 D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高一音乐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 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 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
(3)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4)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与探究
在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四位音乐家生平简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高一音乐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真听赏音乐作品,并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归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探讨、挖掘民族音乐,加深对少数民族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关系的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电子琴、手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依据听到的音乐片段,利用手边可发生的物体为音乐伴奏。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进入新课
1、 出示我国地图:让学生了解蒙古、xq、xz的地理位置,思考这三个民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性
2、 蒙古族音乐学习
①、欣赏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
思考:乐曲的旋律、曲调、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特点以及长调歌曲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②、欣赏短调歌曲《嘎达梅林》
自主学习:通过与长调的对比,归纳出短调歌曲的特点
③、播放创作歌曲《赞歌》
体会创作歌曲中长短调的结合,深刻感受民间音乐在创作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④、播放马头琴及呼麦的视频片断,多方面了解蒙古族音乐
⑤、总结蒙古族音乐特点
3、 藏族音乐
①、音频欣赏《宗巴郎松》,老师伴舞,请学生说出该曲与蒙古族长调的区别
分析该曲的音乐要素及其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藏族人民的生活
②、了解藏族代表乐器:扎木聂
4、 xq维吾尔族音乐
①、播放手鼓演奏视频,请学生尝试敲击,并请全班学生一起学附点节奏及切分节奏
②、教师弹奏,学生继续敲击节奏
③、聆听《达坂城的姑娘》寻找乐曲中附点及切分节奏出现的地方,并着重训练
④、欣赏《十二木卡姆》
⑤、课件总结xq音乐的特点
5、拓展:聆听音乐,完成课后练习,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民族音乐发展的看法
高一课件 篇4
一、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句,理解“雅舍”之“陋”以及雅舍之“雅”。
2.理解文句,体会作者的人生旨趣,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3.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由“形”入“神”,把握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板书:陋室--雅舍)投影1:《陋室铭》齐读。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主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高雅之气弥漫其中。一千多年后,梁实秋写了散文《雅舍》,那么,这“雅舍”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欣赏梁实秋的《雅舍》。
2.自读“阅读提示”,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投影2)
(二)课文导学
1.朗读全文
《雅舍》全文之精髓便着一“雅”字上,如此“雅致”之文又岂可不读?我们不妨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么有味道的文章,我也忍不住读上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1、2、3段,老师范读4、5两段,全班一起读6、7段)
2.正音,出示几个难理解的词语解释(投影3),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此文既题为“雅舍”,则作者写作重点自为“雅舍”,那么大家能否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一句最能体现“雅舍”特点的语句来?(学生读读,找找,划划)
明确: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这“个性”两字足以概括雅舍的特点,因而这两字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
3.既然“雅舍”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有个性,那么“雅舍”到底具有怎样的个性呢?
提示: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文中所有出现的“雅舍”两字上都标有引号,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引号是否和“雅舍”的个性有关?“雅舍”到底是“雅”还是“陋”呢?
请大家跳读全文,品味雅舍之独特个性。找找雅舍之“陋”与雅舍之“雅”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同学找找体现“雅舍”之陋及“雅舍”之“雅”的语句,并作简要的概括。
--学生找划,讨论,交流(投影3)
“雅舍”不雅(陋)
1) 外形: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2) 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3) 隔墙传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第3段)
4) 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5) 陈设简朴(第5段)
小结:这不就是一栋典型的陋室吗?这样一个居所究竟“雅”在何处呢?
--学生找划,讨论,交流(投影4)
雅舍实雅(雅)
(1)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第2段)
(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群分”,这梁实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时尤为幽绝。
(3)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第4段)
(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
(4)“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第5段)
(好一句不复他求,好一句俱不从俗,屋内陈设简朴却脱俗,而这简朴陈设的内涵便是梁实秋思想情趣之雅,如此雅人才能欣赏雅舍,才能以雅舍命名之。)
小结:可见“雅舍”之“雅”体现在自然风光之雅、陈设脱俗之雅,更体现在主人思想情趣之雅上。
(三)深入思考,体会本文中所蕴藏的作者的人生旨趣。
思考:如此“个性”突出的陋室,作者身居于此却处之泰然,更欣欣然命名为“雅舍”,这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旨趣?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难句的理解来体会这种旨趣。
出示(投影5):
(1)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经济在文中体现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经济便体现在砖柱、木头架子、竹蓖墙、泥灰以及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奈之情。
(2) ……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好感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无奈的自嘲式幽默便体现在这里,其实也是一种苦中作乐。
(3) ……我则久而安之。
--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作者却以近似于赞美的笔调描绘它,幽默自嘲,别有味道。
(4)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在雅舍则格外猖獗……但是我仍安之。
--对现实不满、无奈,但能安然对待,一种豁达心胸也油然突现了。
(5)……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没有直接表示对战争、对生活的不满,转而欣赏清风明月,这便是随遇而安的超脱了。
(6)我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梁实秋却能从苦难中寻觅诗意,安然视“雅舍”为家,可见雅舍对于梁实秋已经超出了一种物质的寄托,已然成为了他心灵的家园,精神的依附。这里,梁实秋身上那种豁达平和、苦中作乐、随遇而安的心态体现得非常突出。
(提示:抗战次年,即1938年,梁实秋先生被迫内迁重庆,在那他购平房一栋,命曰雅舍,这一住便是整整八年)
点拨: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但更多得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四)品味语言
《雅舍》之所以动人,还因其行文的幽默诙谐。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在那些文字上?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点拨:本文语言风格无外乎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文笔轻松洒脱,或自嘲自解,或正话反说,或文白相间,或巧用典故。文中第4段堪称经典。(稍加分析,集体朗读)
(五)全文总结
据说《雅舍小品》这部散文集至今已经重版了五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欣赏、品味,我相信《雅舍》这篇散文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老师也希望作者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会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赏读课文,再次体会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再次品味文中语言的风格、作者的人生旨趣。
(七)作业
为自己的居室、宿舍取一能够体现其独特个性的“雅”名。
高一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 点。
课时安排:20 分钟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
导入:上节课已经讲了古代有许多赞美祖国的诗文,并且也带领大家通读了舒婷的这篇赞美祖国的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节课我们继续讲解这篇课文。讲课文前先看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分)
教学过程:
分析课文前,我们一起来欣赏《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这首歌,听歌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2分30秒)
1、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的理解、奉献、热爱。
2、这首歌词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语言直白,非常明确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附:《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播放音乐,出示幻灯片)
生我是这块土地, 养我是这块土地,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尽管你还清贫, 啊!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 尽管你还有忧虑, 啊!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 啊!亲爱的祖国, 无论我走向哪里, 我的心紧紧贴在你的怀抱里。
生我是这块土地, 养我是这块土地,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哪怕我是一棵小草, 啊!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 哪怕我是一滴水, 啊!也要为你荡漾起美丽的涟漪, 啊!亲爱的祖国, 无论我走向哪里, 我的爱深深埋在你的心坎里。
全诗选用了许多事物来抒发情感,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3分)(出示幻灯片)
1、 “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
2、 “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
3、 “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4、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
5、 “花朵”,给人以轻松而美丽之感,但“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又告诉我们“花朵”很遥远,无从触摸。但“花朵”毕竟是“花朵”,它代表我们古老的祖国的希望,即使有些微茫,但只要它存在着就会带给我们努力奋争的力量。
6、 “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觉醒的祖国,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
7、 借“乳房”一词,把祖国比拟为母亲,“我”则是母亲翼下的一个渐趋成长的孩子,表现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的关系。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5分)(出示幻灯片)
1、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运用意象委婉含蓄表达思想感情
2、体会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边城高一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
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孙犁《荷花淀》开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②情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我们不妨细读。
例:
小说开头: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她“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幕色所笼罩的一切。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从最初的心神飘忽,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翠翠原来对爱的期待、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灭。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
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补充赏析一段:老船夫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绝望的体验已在他心上如阴云密布,终于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他仍不肯罢休,最后一次要去打听消息,也是最后一次,再想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力。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请你慢慢读:
“老船夫在城里被一个熟人拉着谈了许久的盐价米价,又过守备街门看了一会新买的骡马,才到河街顺顺家里去。到了那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后来顺顺请他喝酒,借口病刚好点不敢喝酒,推辞了。牌即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色倒为另外一个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样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挣扎!——既想在层层绝望后面极其小心地探出一点希望来,又害怕揭晓的是更彻底的绝望。)
边民纯朴的风情:
唱歌求爱的美好风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风度”
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对话段,分角度朗读对话,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总结: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 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 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 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化学高一课件 篇7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及通过探究金属参加化学反应的简单规律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信息:
1、以区分真假黄金的实际例子作为课堂引入,一方面复习第一课时有关金属和氧气反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出金属的其他的化学性质,从而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引导学生探究: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则说明这种金属比被置换出来的金属化学性质活泼。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当前的九年级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关金属的性质及检验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金属和酸的反应现象的分析,层层引导,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一步探究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进而通过练习,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已经知道了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与氧气反应,镁与盐酸、硫酸反应等事实,提前复习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3、通过我国古代湿法冶金术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经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讨论,获得结论,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4.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参与讨论分析等活动中表现及学生的活动成果,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给出恰当的反馈激励、指导和矫正。
(2)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在“感悟与收获”环节,学生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演示、分组实验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本次教学需要演示实验器材:铝粉、滤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分组实验器材:试管、锌片、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等。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第二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六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问题: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学生一般从测密度、硬度、用火烧等方面回答。)
2.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许多金属能跟氧气反应,如镁、铁、铝、铜等,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不同金属在高温下的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活动性不同。金属也能与稀酸反应,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金属在溶液中的反应。
【说明:以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既可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金属和氧气的反应知识,又可以引出金属的其它化学性质。】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
1.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 稀硫酸
铁
铜
铝
2.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 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 Fe+H2SO4—
Al+HCl— 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1.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 AgNO3溶液 NaCl溶液
Zn
Fe
Cu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第五环节: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第六环节: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
A.钠盐 B. 钾盐 C. 钙盐 D. 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 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七环节: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七、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地理高一课件 篇8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诗从地理的角度看,对吗?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板书)一、地球上的水体
上图中地球上水体的存在形态有哪三种?
读上图,回答:1、地球上的水体主要以哪种水体为主?2、陆地上以哪种水体为主?3、联系生活,我们目前人类主要利用的水体有哪些?
(提问,学生抢答,引入水资源的概念,从数据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稀缺与宝贵。)
二、阅读图表,明确相互关系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
问题探究:1、上图包括哪些水体?2、河流的补给来源有哪些?3、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何?4、黄河下游河段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如何?
(个别提问,学生补充)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问题探究:1、上图中包含水循环环节?2、陆上内循环呢?海上内循环呢?3、台风登陆是水循环哪个环节?修建水库、南水北调主要作用的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随机选择2位同学上台展示)
(板书)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阅读课本,结合上图,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板书)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聚焦黄河水危机
材料1 伴随着断流性质的恶变,黄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现了急剧衰竭的过程。80年代后期-90年代,黄河水量发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减,年均入海从70年代的310亿m3顿减为140亿m3,已大大低于200亿m3的生态流量。1997年,实际入海13亿m3,仅为天然水量的2.2%;黄河已经没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说黄河“干”了丝毫不为夸张,已经完全是贫水性质的“水源性断流”。
材料2 “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材料3 一吨黄河水值多少钱?
"一吨(立方米)黄河水在黄河下游引黄渠道农业用水就是1分钱左右,这还是多方呼吁后2000年12月1日调整的价格。"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接受采访时说,"按目前一瓶矿泉水平均2元的价格,200吨黄河水才值一瓶矿泉水。"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黄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时,内蒙古、宁夏引黄灌区却大水漫灌,一亩地平均用水量超过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45公斤粮食。换算一下,一吨黄河水的产出仅有五角钱。
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价格也在2000年做了调整,目前从黄河下游引黄渠首工程供水价格每立方米为3.9分(4-6月为4.6分)。但即使如此,水价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黄河沿线聚集着众多让人骄傲的工业企业,但付出的代价是,工业生产用水每万元产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3至4倍。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说出黄河的面临的危机有哪些?2、哪些因素导致了黄河的水危机?
3、如何缓解黄河的水危机,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分组合作,形成小组共识,各组代表发言、展示)
结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可复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责无旁贷。
【课后作业】
各组上网查阅“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体
1、水的三态:固 液 气
2、主体:海洋水 (陆地:冰川水)
二、水体的相互关系(简图)
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分类及主要环节(简图)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一洋流课件 篇9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
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 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 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 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环节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本课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该洋流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
高一政治课件 篇10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的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四)实例探究
[例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的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说明 ( )
A. 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 D. 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
答案:B
[例2] 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正确地是( )
A.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民主 B.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C.自由以法律为前提,超越法律无自由 D.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答案:C
[例3]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表明 ( )
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C.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 D.要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
答案:A
[例4]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表明:(1)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4)既要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
E. (1)(2) B.(1)(2)(3) C.(1)(2)(4) D.(1)(2)(3)(4)
答案 C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高一政治复习课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且对社会中的经济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经济学相关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能力目标】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逐步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难点: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境探究法、 直观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前面第三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消费的知识,我们说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消费呢?(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性能、外观、质量等)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消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多媒体展示:电影发展史的图片(让学生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课堂)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使用的手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答:生产出来的。
师总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通过劳动生产得来的。那么,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生产。大家看到,通过商品我们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生产和消费还具有怎样更为密切的关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环节1:
多媒体展示:书本P29页的漫画
问:封建帝王是最高统治者,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却没用过电话、手机。虽然在皇宫夜夜笙歌,但却无法看场电影或看个电视节目,也从来没有坐过汽车、乘过飞机。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的道理呢?
总结得出: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即生产决定消费。
那么,生产是怎样决定消费的呢?
然多媒体展示:电影变化的相关情况并设计探究题。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者的关系。具体问题如下:
(1)师:设问:古代的人能看到电影吗?几十年前我们能看到3D的电影吗?为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总结: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没有电影、更没有生产可以播放电影的设备的能力,因此——生产决定消费
(2)师:以前人们看电影要亲自去电影院购买电影票,现在人们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订购电影票,还可以在网上选座。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教材不难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3)师:从几十年前的无声黑白电影,到后来的彩色有声电影,再发展到现在的到3D、4D甚至是5D电影,电影的发展变化史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学生:略
师: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呈现方式更直观、立体,更注重人们观影的感受。 ——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4)师:随着“家庭影院”的生产,很多家庭都有了购买的欲望。另外,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性能与质量,人们都不断给自己的手机更新换代。你怎么认识这一现象?
学生:略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基本回答正确了,新产品的出现以及旧产品升级换代使其产品的特点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引起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求,因此——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区分:消费对象(消费什么)、消费方式(怎样消费)、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的怎样)、消费的动力(还想不想再消费)
教师总结得出: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人类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环节2
(过渡)思考: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
(1)师:2014年10月10日凌晨国行iPhone 6/6 Plus在苹果在线官网正式开启预购,同时苹果授权的天猫旗舰店以及京东商城在线零售商也同时开启预订。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报告显示,iPhone 6/6 Plus开启预订的6个小时内,包括国内三大运营商在内的预定量便超过了100万部。根据京东商城的数据显示,iPhone 6/6 Plus的第一波预订用户数已经超过了900万。说明了什么?
总结得出: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多媒体展示:必须使我们生产的每一台iPhone进入消费者的口袋,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乔布斯
师:乔布斯的这句话反映了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使消费者购买我们的商品呢?
(2)多媒体展示:消费者们反映iPhone4的500万像素太不给力,3,5英寸的屏幕太小,促使苹果公司给新一代iPhone装上了一颗800万像素的摄像头4,0英寸的屏幕等,发展到最新的一代iPhone6 plus 已经达到5.5英寸。
师:新一代iphone更新的驱动力是什么呢?其实新产品的升级对于苹果公司来说经费投入不小但是不经过升级换代产品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新的消费要求,所以消费者的反应客观上促进了iphone 的升级换代——消费对生产的调整与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多媒体展示:随着网购迅猛的发展,快递、仓储业务等也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举例:iPhone 在全球市场的火热, “壳”文化产业第一个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时间的发展,外壳的产业飞速蓬勃的发展着)
结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说课稿
(4)多媒体展示:图片:高等教育、学习充电、旅游休闲、运动健身
总结: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环节3:
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
问题设置:我们刚刚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那么是否产品以生产出来就进入消费领域了呢?承接着学生的回答我就会进行总结讲解: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过程,着重强调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进行巩固
(四)小结作业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先由学生小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作业:思考题:了解了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之后,思考一下我国应如何做到发力发展生产力。
高一函数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六、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高一函数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
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什么是函数?
s: --------
t: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陌生,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
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x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x )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x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
从 函数特征分析: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x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
c:定义: 函数 y = a 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x∈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
s:(讨论)
c: (1)当 a<0 时,a x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x=
就没有意义;
(2)当 a=0时,a x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x= - 2时,
(3)当 a = 1 时, 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巩固练习1:
下列函数哪一项是指数函数( )
a、 y=x 2 b、y=2x 2 c、y= 2 x d、y= -2 x
高一函数课件 篇14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 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高一作文课件 篇15
延伸阅读:高一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心灵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
二、教学步骤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可让学生就课文后的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思考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
3、范文引路
高一生物复习课件 篇16
1.胡萝卜素的性质
胡萝卜素是________结晶,化学性质比较______,不溶于____,微溶于______,易溶于________等有机溶剂。
2.提取原料:胡萝卜等蔬菜。
3.提取方法
(1)从______中提取。
(2)从岩藻中获得。
(3)利用______的发酵生产。
二、实验设计
1.提取方法:________________。
2.萃取剂的选择
(1)有机溶剂水溶性有机溶剂:乙醇、______水不溶性的有机溶剂:______、______、乙醚、苯、四氯化碳等.
(2)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具有较高的______,能够________胡萝卜素,并且不与______混溶。
3.影响萃取的因素
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______和________,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紧密程度、________、萃取的_____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料颗粒____,萃取温度____,时间____,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
4.萃取过程的注意事项
(1)萃取过程应避免明火加热,采用________。
(2)为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______,要在加热瓶口安装____________。
(3)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________。
(4)浓缩前要进行______。
(5)在干燥胡萝卜时,要注意控制温度,温度太____、干燥时间太____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干燥的速度和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5.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________法。
方法:(1)在18 cm×30 cm滤纸下端距底边____ cm处做一基线。在基线上取A、B、C、D四点。
(2)用最细的注射器针头分别吸取__________ mL溶解在石油醚中的________和提取样品,在_____和______点上点样。
(3)将滤纸卷成圆筒状,置于装有1 cm深的石油醚的密封玻璃瓶中。
(4)观察对比层析带。
答案:一、1.橘黄色 稳定 水 乙醇 石油醚
3.(1)植物 (3)微生物
二、1.有机溶剂萃取法
2.(1)丙酮 石油醚 乙酸乙酯 (2)沸点 充分溶解 水
3.性质 使用量 原料颗粒的大小 含水量 温度 小 高 长
4.(1)水浴加热 (2)挥发 回流冷凝装置 (3)蒸馏装置 (4)过滤 (5)高 长 破碎程度 干燥方式
5.纸层析 (1)2 (2)0.1~0.4 标准样品 A、D B、C
1.用纸层析法鉴定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干净的滤纸,为防止操作时滤纸的污染,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滤纸,可以戴手套进行操作。
(2)点样时应注意点样斑点不能太大(直径应小于0.5 cm),如果用吹风机吹干,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斑点会变黄。
(3)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状,卷纸时注意滤纸两边不能互相接触,以免因毛细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
2.胡萝卜素萃取剂的'选择
胡萝卜素可溶于乙醇和丙酮,但它们是水溶性有机溶剂,因萃取中能与水混溶而影响萃取效果,所以不用它们作萃取剂。水不溶性有机溶剂中,石油醚的沸点最高,在加热萃取时不易挥发,所以石油醚最适宜用作萃取剂。
还要考虑萃取效率、对人的毒性、是否易燃、有机溶剂是否能从产品中完全除去、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石油醚不是醚类化合物,而与汽油、煤油类似,是具有一定碳链长度的烷烃混合物。
题型一 胡萝卜素及其提取方法
【例题1】 胡萝卜素可以划分为α、β、γ三类,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层析后出现在滤纸上的位置
B.根据其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部位
C.根据其分子式中碳碳双键的数目
D.根据其分解后产生的维生素A的分子数
解析:胡萝卜素的化学分子式中含有多个碳碳双键,根据双键的数目可以将胡萝卜素划分为α、β、γ三类,其中β胡萝卜素是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也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答案:C
题型二 萃取法原理及影响因素
【例题2】 萃取胡萝卜素的过程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A.水浴加热不易破坏胡萝卜素分子的结构 B.为了保持97~100 ℃的恒温
C.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D.有机溶剂遇明火易爆炸
解析:萃取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所以宜采用水浴加热。
答案:D
反思领悟:萃取过程应避免明火加热,采用水浴加热。
1.关于胡萝卜素作用的论述,错误的是( )。
A.胡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B.胡萝卜素可用作食品色素
C.天然胡萝卜素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D.胡萝卜素可以治疗人体色素缺乏症
2.胡萝卜素易溶于下列哪种溶剂?( )
A.水 B.乙醇 C.丙酮 D.石油醚
3.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状的四个色素圈,排在外圈的色素的颜色是( )。
A.橙黄色 B.黄色 C.蓝绿色 D.黄绿色
4.某同学在鉴定胡萝卜素时,所做的纸层析实验如下图所示,请指出其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人和动物不能合成维生素,只能由食物或饮料提供。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可以辅助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疾病,胡萝卜素还是食品、饮料、饲料的添加剂,是一种天然色素。此外,它还具有防癌、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功能。但不能治疗人体色素缺乏症。
2.D 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3.A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溶解度最大的是胡萝卜素,它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最快。
4.解析:鉴定胡萝卜素时,所做的纸层析实验要加盖,防止石油醚挥发;层析液不能过多,不能没过基线,以防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滤纸两边不能接触,以免因毛细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
答案:(1)玻璃瓶未加盖密闭 (2)层析液过多,没过了基线 (3)滤纸两边接触
高一物理复习课件 篇17
曲线运动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内容讲解
1、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运动学角度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为了简化解题过程引入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复杂的运动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按正交分解或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它们具有独立性和等时性的特点。运动的合成是运动分解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等四边形定则。
2、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具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复杂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规律为:
(1)水平方向:ax=0,vx=v0,x= v0t。
(2)竖直方向:ay=g,vy=gt,y= gt2/2。
(3)合运动:a=g, , 。vt与v0方向夹角为θ,tanθ= gt/ v0,s与x方向夹角为α,tanα= gt/ 2v0。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的竖直高度来决定,即 ,与v0无关。水平射程s= v0 。
3、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正确理解并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公式。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时,关键找出向心力,再利用向心力公式F=mv2/r=mrω2列式求解。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来提供,也可以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还可以由合外力来提供,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即为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指向圆心,各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的合力指向圆心,此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与半径垂直的各分力的合力改变速度大小,在中学阶段不做研究。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应结合受力分析,找准圆心的位置,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方程求解,要注意绳类的约束条件为v临= ,杆类的约束条件为v临=0。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渡河问题分析
小船过河的问题,可以 小船渡河运动分解为他同时参与的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水的运动(设水不流时船的运动,即在静水中的运动),一是随水流的运动(水冲船的运动,等于水流的运动),船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例1:设河宽为d,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河水流速为v2
①船头正对河岸行驶,渡河时间最短,t短=
②当 v1> v2时,且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航程最短x1=d
当 v1< v2时,合速度不可能垂直河岸,确定方法如下:
如图所示,以 v2矢量末端为圆心;以 v1矢量的大小为半径画弧,从v2矢量的始端向圆弧作切线,则
合速度沿此切线航程最短,
由图知: sinθ=
最短航程x2= =
注意:船的划行方向与船头指向一致,而船的航行方向是实际运动方向.
小船过河,船对水的速率保持不变.若船头垂直于河岸向前划行,则经10min可到达下游120m处的对岸;若船头指向与上游河岸成θ角向前划行,则经12.5min可到达正对岸,试问河宽有多少米?
河宽200m
2. 平抛运动的规律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以抛出点为原点,取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物体在任一时刻t位置坐标P(x,y),位移s,速度vt(如图)的关系为:
速度公式
水平分速度:vx=v0,竖直分速度:vy=gt.
T时刻平抛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Vt= ,tanα= =gt/v0
位移公式(位置坐标):水平分位移:x=v0t,
竖直分位移:y=gt2/2
t时间内合位移的大小和方向:l= ,tanθ= =
由于tanα=2tanθ,vt的反向延长线与x轴的交点为水平位移的中点.
轨迹方程:平抛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坐标x和y所满足的方程,叫轨迹方程,由位移公式消去t可得:
y= x2或 x2= y
显然这是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方程,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小球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为v1,阻力不计,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初速度v0方向为x轴正向,以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
小球在空中飞行时间t
抛出点离地面高度h
水平射程x
小球的位移s
落地时速度v1的方向,反向延长线与x轴交点坐标x是多少?
(1)如图在着地点速度v1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速度v0和竖直方向分速度vy,
而vy=gt则v12=v02+vy2=v02+(gt)2 可求 t=
(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h=gt2/2= =
(3)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x=v0t=
(4)位移大小s= =
位移s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的正切值
tanθ= =
(5)落地时速度v1方向的反方向延长线与x轴交点坐标x1=x/2=v0
(1)t= (2) h= (3) x=
(4) s= tanθ= (5) x1= v0
平抛运动常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来处理,由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和推论均可应用.
火车以1m/s2的加速度在水平直轨道上加速行驶,车厢中一乘客把手伸到窗外,从距地面2.5m高处自由一物体,若不计空气阻力,g=10m/s2,则
物体落地时间为多少?
物体落地时与乘客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1) t= s (2) s=0.25m
3. 传动装置的两个基本关系:皮带(齿轴,靠背轮)传动线速度相等,同轴转动的角速度相等.
在分析传动装置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首先明确什么量是相等的,什么量是不等的,在通常情况下同轴的各点角速度ω,转速n和周期T相等,而线速度v=ωr与半径成正比。在认为皮带不打滑的情况下,传动皮带与皮带连接的边缘的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而角速度ω=v/r 与半径r成反比.
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C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A,B两轮用皮带传动,三轮的半径关系是rA=rC=2rB.若皮带不打滑,求A,B,C轮边缘的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
A,B两轮通过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则A,B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即
va=vb 或 va:vb=1:1 ①
由v=ωr得 ωa: ωb= rB: rA=1:2 ②
B,C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则B,C两轮的角速度相同,即
ωb=ωc或 ωb: ωc=1:1 ③
由v=ωr得vb:vc=rB:rC=1:2 ④
由②③得ωa: ωb: ωc=1:2:2
由①④得va:vb:vc=1:1:2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为1:2:2;线速度之比为1:2:2
如图所示皮带传动装置,皮带轮为O,O′,RB=RA/2,RC=2RA/3,当皮带轮匀速转动时,皮带不皮带轮之间不打滑,求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线速度之比和周期之比。
(1) ωA: ωB: ωc=2:2:3
(2) vA:vB:vc=2:1:2
TA:TB:TC=3:3:2
4. 杆对物体的拉力
【例4】细杆的一端与小球相连,可绕O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不计摩擦,杆长为R。
(1)若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为 ,杆对球作用力为多少?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为多少?
(2)若球在最高点速度为 /2时,杆对球作用力为多少?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是多少?
(3)若球在最高点速度为2 时,杆对球作用力为多少?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是多少?
〖思路分析〗(1)球在最高点受力如图(设杆对球作用力T1向下)
则T1+mg=mv12/R,将v1= 代入得T1 =0。故当在最高点球速为 时,杆对球无作用力。
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由动能定理得:
2mgR=mv22/2- mv12/2,
解得:v22=5gR,
球受力如图:
T2-mg=mv22/R,
解得:T2 =6mg
同理可求:(2)在最高点时:T3=-3mg/4 “-”号表示杆对球的作用力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即杆对球作用力方向应为向上,也就是杆对球为支持力,大小为3mg/4
当小球在最低点时:T4=21mg/4
(3)在最高点时球受力:T5=3mg;在最低点时小球受力:T6=9mg
〖答案〗(1)T1 =0 ,T2 =6mg (2)T3=3mg/4,T4=21mg/4 (3)T5=3mg,T6=9mg
〖方法总结〗(1)在最高点,当球速为 ,杆对球无作用力。
当球速小于 ,杆对球有向上的支持力。当球速大于 ,杆对球有向下的拉力。
(2)在最低点,杆对球为向上的拉力。
〖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细杆的一端与一小球相连,可绕过O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现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它做圆周运动,图中a、b分别表示小球的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可能是:
a处是拉力,b处是拉力。
a处是拉力,b处是推力。
a处是推力。B处是拉力。
D、a处是推力。B处是推力。
〖答案〗AB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网络
托勒密:地心说
人类对行 哥白尼:日心说
星运动规 开普勒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行星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律的认识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 F=G
引力常数的测定
万有引力定律 称量地球质量M=
万有引力 的理论成就 M=
与航天 计算天体质量 r=R,M=
M=
人造地球卫星 M=
宇宙航行 G = m
mr
m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三个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地三宇宙速度16.7km/s
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点内容讲解
计算重力加速度
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 =6.67* * =9.8(m/ )=9.8N/kg
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
g’= 又g= ,∴ = ,∴g’= g
3 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有万有引力定律得:
g’= (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 =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
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 =G =ma=m =mr =mr =mr =m v。
2 五个比例关系。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 ,F∝ ;
向心加速度:a=G , a∝ ;
线速度:v= ,v∝ ;
角速度: = , ∝ ;
周期:T=2 ,T∝ 。
3 v与 的关系。在r一定时,v=r ,v∝ ;在r变化时,如卫星绕一螺旋轨道远离或靠近中心天体时,r不断变化,v、 也随之变化。根据,v∝ 和 ∝ ,这时v与 为非线性关系,而不是正比关系。
一个重要物理常量的意义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 =mr ∴ .这实际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物理量,它仅仅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在实际做题时,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它同样适用于人造卫星的运动,在处理人造卫星问题时,只要围绕同一星球运转的卫星,均可使用该公式。
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1 中心天体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可得:G =mr ,∴M=
2 中心天体的密度
方法一:中心天体的密度表达式ρ= ,V= (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根据前面M的表达式可得:ρ= 。当r=R即行星或卫星沿中心天体表面运行时,ρ= 。此时表面只要用一个计时工具,测出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表面附近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T,就可简捷的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 ,M= 进行估算,ρ= ,∴ρ=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物体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公式表示:F= 。
(3)引力常量G:①适用于任何两物体。
②意义: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可看成质点)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为G=6。67×10-11Nm2/kg2。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得。
(4)适用条件:①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③当所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此方法仅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
(5)万有引力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①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③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粒子间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例1〗设地球的质量为M,地球的半径为R,物体的质量为m,关于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于物体对地球的引力。
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为h时,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
物体放在地心处,因r=0,所受引力无穷大。
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为R时,则引力为F=
〖答案〗D
〖总结〗(1)矫揉造作配地球之间的吸引是相互的,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地球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相等。
(2)F= 。中的r是两相互作用的物体质心间的距离,不能误认为是两物体表面间的距离。
(3)F= 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物体放在地心处,显然地球已不能看为质点,故选项C的推理是错误的。
〖变式训练1〗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G为引力常数,是人为规定的。
B、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m1、m2之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与m1、m2的质量是否相等无关。
D、m1、m2之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2. 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解决天体运动问题,通常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处在圆心的天体称作中心天体,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称作运动天体,运动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运动天体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式中M为中心天体的质量,Sm为运动天体的质量,a为运动天体的向心加速度,ω为运动天体的角速度,T为运动天体的周期,r为运动天体的轨道半径.
(1)天体质量的估算
通过测量天体或卫星运行的周期T及轨道半径r,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得
注意: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求得的质量M是位于圆心的天体质量(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而不是绕它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m,二者不能混淆.
用上述方法求得了天体的质量M后,如果知道天体的半径R,利用天体的体积 ,进而还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如果卫星在天体表面运行,则r=R,则上式可简化为
规律总结:
掌握测天体质量的原理,行星(或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的.
物体在天体表面受到的重力也等于万有引力.
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飞船靠近星球表面运行,运行半径等于星球半径.
(2)行星运行的速度、周期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规律
研究行星(或卫星)运动的一般方法为:把行星(或卫星)运动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即:
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必要时还须考虑物体在天体表面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
(3)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
〖例2〗已知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T和轨道半径r,地球半径为R求(1)地球的质量?(2)地球的平均密度?
〖思路分析〗
设月球质量为m,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 ,
(2)地球平均密度为
答案: ;
总结:①已知运动天体周期T和轨道半径r,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②求中心天体的密度时,求体积应用中心天体的半径R来计算。
〖变式训练2〗人类发射的空间探测器进入某行星的引力范围后,绕该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该行星的半径为R,探测器运行轨道在其表面上空高为h处,运行周期为T。
(1)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2)探测器靠近行星表面飞行时,测得运行周期为T1,则行星平均密度为多少?
答案:(1) ; (2)
3. 地球的同步卫星(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叫做同步卫星,周期T=24h,同步卫星又叫做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必定点于赤道正上方,且离地高度h,运行速率v是唯一确定的。
设地球质量为 ,地球的半径为 ,卫星的质量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则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注意: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的区别
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两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为地球的R,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请同学们思考:若地球自转角速度逐渐变大,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于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因此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应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即24小时,其向心加速度;而绕地球表面运行的近地卫星,其线速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
它的周期可以由下式求出:
求得 ,代入地球的半径R与质量,可求出地球近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T约为84min,此值远小于地球自转周期,而向心加速度 远大于自转时向心加速度。
高一音乐鉴赏课件 篇18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铃鼓等
教学内容:探究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欣赏《1812年序曲》《山林的呼唤》等。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了解听懂音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方法:欣赏、谈话、表演、比较启发、发现法等
教学目标:
1.在高中的起始单元的课上,能认真欣赏音乐作品,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期待今后的音乐课。
2.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探究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和情感的艺术。
3.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的感受与认识,了解一些听懂音乐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节奏、旋律、力度、节奏、音色等)在作品中的作用,同时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我介绍: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平时有空听音乐吗?听哪些的音乐呢?
请学生讲讲听哪些音乐。
无论你们喜欢听哪一类音乐,你们一定有个愿望——听得懂音乐,对吗?
(老师和学生用谈话方式互相贴近,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要想听得懂音乐,我们就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培养音乐的耳朵。(点出课题)
二.音乐与耳朵——感受音乐的物理属性
我们先来听三组音,同学们来对比一下。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一组音,一高一低——音的高低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二组音,一长一短——音的长短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三组音,一强一弱——音的强弱
学生听由钢琴与长笛演奏的两段《土耳其进行曲》,得出第四个属性——音色。
音的这四个属性是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所以,我们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那么,是不是我们能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就能听得懂音乐呢?答案当然不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感知音乐,这只是听得懂音乐的第一步。(音乐与耳朵)
要想真正深入音乐,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问这幅画描绘了什么?
三.探讨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的表现特征。
1.与绘画艺术比较
欣赏米勒的绘画作品《拾穗者》,提问作品描绘了什么?
请学生回答,提问通过什么看出来的?(通过色彩、人物形象等) 这是法国画家米勒创作的著名油画《拾穗者》,描绘了秋收季节人们在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2.与文学艺术比较
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片段,提问这段散文描绘了什么? 学生朗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使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婀娜多姿。
3.欣赏音乐《山林的呼唤》片段,提问音乐描绘了什么? 要求学生闭上双眼,安静聆听,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
4.通过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直观,具有具象性;文学艺术具有语义性。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大致相同。然而,听音乐后,觉得它会把我们带到不同的意境,所以,我们认为,音乐艺术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表现特征。它靠音响作用于我们的听觉,让我们产生心理和情绪的反应,所以我们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四.培养音乐的耳朵要要抓住通感。
那么音乐真的不能表现具象性和语义性的内容吗?接下来,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说说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1.欣赏《1812年序曲》中两个《众赞歌》片段,选择欣赏后的感受。
片段一对应——不祥的预兆或虔诚的祈祷
片段二对应——热情的赞颂或辉煌的场面
2.了解“通感让我们产生联想”。
为什么这样两段相同的旋律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
是因为音响作用于我们的听觉感官以后,让我们产生了很多联想。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通感”。 “通感”是指我们在受到一种感官的刺激以后,可以引起其他感官感受的现象。例如:我们视觉上看到红色,我们会和触觉上的温暖相联系;那么看到蓝色呢?会和寒冷相联系。所以,“通感”又被称为“联觉”。作曲家往往根据“通感”来创作。
3.音乐与通感。
物体体积的大小与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速度的通感。
“通感”是我们感受音乐的心理基础,也是我们听音乐后能够让产生联想的重要原因。音响作用于我们的听觉感官后,引起我们了我们各种情感反映,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们学习音乐,就是培养、锻炼、提高我们的听觉感能。培养音乐的耳朵要抓住通感。
五、培养音乐的耳朵学会分析音乐的语言——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1.听音乐后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固然重要,我们还要深入音乐的本体,学会分析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表达方式,就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有哪些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呢?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等。
2.复听音乐,分析力度、速度、音色、节奏和旋律的不同。 原来,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会使音乐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学习音乐一定要学会听辨、分析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六.培养音乐的耳朵——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两段音乐,但是我们感觉还是“云里雾里”的,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涨,怎么回事呢?我们是不是要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呢?培养音乐的耳朵——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
1.了解《1812年序曲》的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了解《1812年序曲》的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学生可以翻开书第20页,阅读“相关链接”和“阅读材料”,也可以看大屏幕。
2.回答关于作品的四个问题。
(1)乐曲名称
《1812年序曲》。
(2)曲作者是谁?国籍?
柴可夫斯基,俄国
(3)为什么而创作?
应邀以“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为题,为“莫斯科艺术及工业博览会”而写。
(4)创作题材是什么?
俄法战争。最后以法军失败告终。前面欣赏的'《1812年序曲》中两个《众赞歌》片段,哪段是战斗打响前的演奏,哪段是胜利的赞歌。
音乐艺术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它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与体现,我们要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七.欣赏、分析、感受呈示部。
老师介绍了一些听懂音乐的方法,下面然我们检验一下是否凑效。
1.小测试:听辨分析音乐主题的表现要素,选择所对应的主题。
(1)战斗的主题——由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出紧凑、密集的节奏,渐强的力度,不断上行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2)法国军队的主题——铜管乐吹奏号角性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我们感受到了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逼近莫斯科。
分析旋律(大跳音程),演唱感受。
(3)俄罗斯军民思乡的主题——弦乐器连贯的演奏,连绵起伏的优美旋律。
(4)俄罗斯军民乐观的主题——轻快的节奏表现军民跳起欢乐的舞蹈,铃鼓的使用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演唱感受
练习铃鼓的节奏,和着音乐打铃鼓。
这段音乐具有严密的律动性和节奏性,说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2.欣赏呈示部,说出四个主题的演奏顺序。
(1)下面我们再来发挥视觉的作用,欣赏视频,说出四个主题的演奏顺序。
(2)反馈,评价。
八.尝试创作
题目:如果你来创作表现“法军溃败”“俄国骑兵” ?? 了解了培养音乐的耳朵的方法,也就了解了音乐表现的一般规律,下面让我们也来创作一下音乐。
1.先写 “法军溃败” ??
(1)设计:音色(铜管),旋律(完整变支离破碎 不断下行),选择力度(渐弱)
(2)欣赏再现部中的“法军溃败”
2.再写“骑兵胜利,凯旋而归” ??
(1)设计:音色(加一支铜管乐队、钟声、礼炮、烟花),旋律(高亢激昂),力度(很强)
(2)欣赏尾声中的“俄罗斯骑兵音调发展成凯旋的号角”
3.评价:你的想法和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样!!
九.课堂小结
1.课堂回顾
(1)判断题: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
(2)填空题:音乐是怎样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3)要想培养一双音乐的耳朵,我们就要学会哪些方法?
①安静聆听
②分析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③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
④抓住通感,展开联想
高一政治复习课件 篇19
【教学思路】
这一框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也是与同学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更要充分发挥同学主体性,培养他们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利用课堂主阵地让他们来描述与阐释问题,论证和探究问题。
【教学目标】
认知:知识几种消费心理及它们的表现有评价,正确的消费原则
理性:通过对消费心理的分析,知道每种心理的优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
法治:在理解求异心理消费时,要按照考虑法律法规的规定,考虑代价
参与:为今后参与消费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健康的消费心理
【教学准备】
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视频、图片、新闻素材等备用
【教学重点】
消费心理
【教学难点】
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导入】
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发现问题,学生回答找到的问题略
【讲授新课】
刚才同学们讲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自己或者家人的生活消费中有没有体现呢,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些消费心理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的看待它们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同学们刚才的问题来一一分析。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影响消费的因素上一框我们讲过受收入和价格的影响,现在要补充上。
那么消费心理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的呢,又有哪些消费心理呢?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什么是: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往往能够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或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启示:
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从众、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比如广告,当然更高明的是制造流行趋势。
消费者: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表现:有些人消费时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生产: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个性化的定制生产。
消费: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表现:饮食、服装、娱乐、人情。
态度: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表现:价格、质量、服务、功能、操作。
态度: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关系
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碰撞,
不同的消费观念对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影响。
2.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量自己的、自己家庭、国家的收入进行消费。
过度消费的表现:
过高:支出无计划,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奴一族
过低: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盲从的表现:随大流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理性的表现:避免盲从、情绪化、只重物质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对于课本上的漫画,我个人觉得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典型的是在歧视残疾人,但是高考考题也出现我就只能无语了,可能专家们都没看出来吧,他们不觉得这有歧视的成份,是我想多了。)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为什么?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学会合理消费,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绿色消费: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5R消费: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为什么?国家和民族:难以自强;个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课堂小结】
通过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的展示,分析来了解如何对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后作业】:同步作业
高一政治复习课件 篇20
一、谈一谈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学科知识】
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谈一谈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学科知识】
第一,二者存在对立的一面。效率与公平存在冲突,根源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必须尽一切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把“蛋糕”做大,而要调动人们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则必须在“蛋糕”的分配上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
在个人能力、运气、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份额必然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平均,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三、谈一谈如何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参考答案】
(1)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说说如何备好一节课?
【教学设计】
充分备课时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案。这四个方面都要兼顾,才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答案。
一节优秀的教学课,要从以下方面准备:
首先,备教材。教材分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教材的过程既是教学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
其次,备学生。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再次,备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最后,备教案。一份好的教案可以是教师上课的指向标,能更好的帮助老师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以及设计更加完善的课堂实施步骤,达到高效教学。
五、说一说怎样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教学实施】
好的教学,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高一物理绪论课件 篇21
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培养远大的学习志向.
⒉高中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物理学史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明确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处于主动、自觉、乐学的地位,为完成由初中向高中的过渡及进一步学习物理做好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准备;用老一辈科学家献身我国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他们明白,不仅要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能,培养远大的学习志趣.
教学过程:
介绍物理学的特点、研究领域和地位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运用思维和数学工具研究最基本最广泛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层次的一门精密的自然科学。时间上,物理学前溯到宇宙起源,后推到宇宙的归宿;空间上,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体,近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现代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通信技术、航天与空间技术和镭射技术即激光技术)的重要基础.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和现代科研的三大前沿阵地(基本粒子、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也处处离不开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高技术和强渗透性也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中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中物理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与核物理和相对论初步六部分内容,涉及宏观和微观粒子的规律和结构特征.
⒈力学部分,主要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和动量等知识.
演示:小球从竖直圆环的斜轨道上不同位置释放后在竖直圆环上的不同运动情况以及小球恰能沿圆环做完整圆周运动的临界情况.指出,通过高中力学部分的学习,我们将理解小球做上述各种运动的原因并能定量计算出小球恰过最高点的条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和杂技演员表演的“水流星”节目就以此为基本原理.(演示“水流星”节目,使同学们看到小水桶过最高点且开口向下时水竟一点不流出来.)
演示: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
介绍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多媒体介绍特技演员飞跃四十多米宽黄河的精彩表演.
⒉热学介绍,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以投硬币为例向学生介绍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所遵循的统计规律;介绍热气球升空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吸盘、拔火罐等均遵循热学规律.
⒊电学部分,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等内容。简介这部分内容在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超导技术、电磁继电器等.
演示:自感现象.
⒋光学部分,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质属性.介绍光缆通讯,演示光导纤维传播电能的实验.介绍光电管的应用——有声电影以及银行、宾馆的自动门等.
⒌原子物理与核物理部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了解微观世纪的科学方法,简介核裂变—原子弹的原理,核聚变反应——氢弹原理,核能的利用——核电站等。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当时还很贫穷的祖国,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与他的战友一起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⒍相对论简介,主要研究物体在光速、准光速和近光速情况下运动的物理现象.介绍高速空间尺缩、质增、钟慢效应以及“光子飞船”、“黑洞”和“引力透镜”等.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面加宽了,内容加深了——从定性到定量.
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⒈物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每一次都是物理学的发展为之拉开了序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由于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热力学的发展,导致第一台蒸气机的出现,从此工业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导致发电机、电灯、电唱机等相继问世,从此工业进入电气化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电脑网络的大规模使用,标志着工业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发现和理论上的突破,总会导致重大的技术革命,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同时又向物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今天电子计算机的迅速更新换代正是这一点的例证.
⒉学习物理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物理学的学习,人的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物理学的学习,一方面提高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我们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
学习物理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科学认识自然、探索规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习者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学习物理学,还要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研究和实验,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
物理学充满了对立统一,是活的唯物辨证法.通过学习物理学,学习者自觉不自觉地就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坚持唯物论和辨证法,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怎样学习高中物理
⒈做好实验,亲手操作,不只当观察员和记录员.要亲身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⒉认真阅读教材,学会做摘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学习课后知识以及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⒊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做旁听生.
⒋学会物理概念和规律,正确运用思维和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要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实质,不死记硬背,不把物理知识数学化.
在物理上,1+1不一定等于2.
如:二力平衡,1+1=0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1+1<2
同温物体接触,1+1=1(三人拉手,3×36。5℃=36。5℃)
在高中我们还要学到:3+4=5(几何加法)等等.
⒌做好练习,可起到理解、巩固、深化、活化知识的作用。
⒍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课堂小结
今天的绪论课,我们研究了四个问题:
⒈介绍物理学的特点、研究领域和地位;
⒉介绍高中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⒊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⒋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今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还要结合具体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发散、收敛、图象、图景、动态分析、临界态、极值等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现在要认真学习,将来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报效祖国!
布置作业
⒈回味绪论课所讲内容.
⒉预习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说明
绪论课是教师的亮相课,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要讲得内容、语言生动、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这样,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过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函数的课件 篇2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
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什么是函数?
S: --------
T: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陌生,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
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x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x )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x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
从 函数特征分析: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x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
C:定义: 函数 y = a 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x∈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
S:(讨论)
C: (1)当 a<0 时,a x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x=
就没有意义;
(2)当 a=0时,a x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x= - 2时,
(3)当 a = 1 时, 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巩固练习1:
下列函数哪一项是指数函数( )
A、 y=x 2 B、y=2x 2 C、y= 2 x D、y= -2 x
高一函数的课件 篇23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 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高一物理《功》课件 篇2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α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90°时,cosα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α≤180°时,cosα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
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例1.课本p.110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推力F对箱子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竖直分力Fsinα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
例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静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拉物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拉物体滑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做具体分析。
例3.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即不注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该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
例4.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定滑轮O,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向右滑动s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
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如果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是相同的。
五、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六、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α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别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文字表达。实际问题中会用功的公式正确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从例题4可以看出,定义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将位移解释为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较恰当的。如果将位移解释为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学生会得出W=Fs这一错误结果,还会理直气壮地坚持错误,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
2.由于对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是初步的,因而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也是初步的。这节课中只是讲到受力物体得到能量还是失去能量这个程度。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再进一步作出说明。在机械能守恒的物理过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并没有增加,因而正、负功的意义就不能用能量得失关系去说明了。在这种情况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势能向动能转化;重力做负功,表示动能向势能转化,这里的正功、负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转化方向的。
高一功率的课件 篇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⑴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⑵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二、进行新课
㈠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板书: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㈡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板书:2.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教师给出功率公式和单位,边讲边板书:
4.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参阅课本,对功率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㈢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简要说明选购机器考虑它的功率时要从实际出发。
㈣例题:课本例题。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14 1—4
五、教后记:
高一英语课件 篇26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语篇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比赛项目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本单元课时安排:
The 1st period: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The 2nd period: Speaking
The 3rd period: Reading
The 4th period: Reading
The 5th period: Language study
The 6th period: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objectives:
一.Learning objectives:
Ability Objects:
1.Foster the Ss’ ability of comprehending passages ,especially their 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such kind of articles. Help the Ss learn how to scan the text and get detailed information
2.Offer the Ss chances of self-culture by working in groups and seeking information about Helen Thayer’s of traveling alone to the Antarctica .
3.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nclude Helen Thayer’s qualities by reading the context and find the suitable words to describe her .
4.Learn to describe people
5. Learn to write an essay about people
Knowledge Objects:
1.Help the S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assage and finish the relevant tasks correctly. And enable the Ss to master the grammar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
2.Learn the usages of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inspire, admire ,increase , value ,optimisticadj. 乐观的,generous adj. 慷概的.;大方的be about to do. 即将,正要做某事,around the corner. 很近
struggle through. 艰难地渡过
find?doing. 发现---处于(状态)
increase to.增加到come to terms with 甘心忍受(不愉快的处境)
rise to fame 出名
lead?to? 通向,导致etc.
3..And help the Ss talk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y admire Helen Thayer .Let them have strong
wills and determination .
二. Emotional goals:
学习奥运会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学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努力拼博、积极向上的精神。
文化意识
了解奥运会,培养全球意识,认识世界一体化以及国际合作的趋势;通过对比古现代奥运会,加深对奥运会的了解。
Teaching Approaches:
1.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finish the teaching assignment.
2. Activity---based teaching class work
individual work
group work
3 .Fast reading to find out some general information .
4.Careful reading to find the details in the passage.
5.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inducing.
6.Inductive method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 Help the Ss talk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y admire Helen Thayer .Let them have strong wills and determination
2.Know Helen Thayer’s qualify and describe her in the Ss’ own words .
3.To learn agreement
Teaching aids(略)。
Teaching procedures: Period3 & 4Reading
Step 1 : Warming up
Step1.Revision
1. an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learned yesterday.
2.Questions:
T: What can you think of at the sight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Good . the Olympic Games. In the last period I asked you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Olympic Games as you can ,now Let’s see what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Europe
欧洲 Africa
Oceania
大洋洲 America 美洲 Asia 亚洲
The five rings stand for the friendship of fivecontinents
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友谊
(1)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Ss :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
(2)When and 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begin?
Ss: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6BC in Greece .
(3)What games did they compete at the time ? Ss : Some of the games the young man competed were running, jumping and wrestling .
(4)When and where did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appen?
Ss: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appened in 1896 in Greece .
(5) How many countries and competitors took part in the games?
Ss : There were over 10,000 athletes from 227 countries taking part in the games .
(6) 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the Chinese athletes get in the 27th Olympic Games in
Sydney?
Ss: In the 27th Olympic Games in Sydney , the Chinese team got 28 god medals .
(7) What about the 28th Olympic Games in Athens in 2004 ?
Ss: We won 32 gold medals that year and came second in the Games.
(8) Why do people say that China won another great competition in 2001 ?
Ss: Because China will host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in 2008 .
(9)What’s the slogan for the 2008 Olympics?
Slogan for 2008 Olympic is "One World, One Dream!"
(10) Do you know the mascots(吉祥物)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he five mascots are officially called the Five Friendlies. They are Beibei, the fish; Jingjing, the panda; Huanhuan, the Olympic flame; Yingying, the Tibetan antelope; and Nini, the swallow. The first syllables from their two-syllable names form a line that reads “Beijing Huanying Ni”, or in English – “Welcome to Beijing”. The mascot’s colours were chosen in line with the colours of the Olympic rings. Step2. Pre-reading
T: Today we will learn a passage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First let’s discuss some questions in Pre-reading . You will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report your work .Are you clear ? Now who’d like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 Volunteer !
(1)Is it important to win in a sports match? Why or why not?
(2)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 Why?
Step3 Reading
Task1 .Skim the text and decide where in the text the questions below are answered.
T: You have done very well ,now let’s learn about th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Olympics . Please read the text fast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1.Do the Summer Olympics and the Winter Olympics happen at the same time ?
2. When did the old Olympic Games begin? What were the old Olympic Games like?
3. When were the first modem Olympic Games held?
4. 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Carl Lewis win in the 1984 Olympic Games?
5. What does the Olympic motto mean? How many athletes took part in the 2000 Olympic Games?
6. How many different events are there in the 27th Olympic Games ?Give some examples .
7.What’s the competition ,which is not for a medal ?
T: OK.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s . The first Q .
Task 2. Scanning
1. Sum up every paragraph in one sentence
T: How wonderful work you’ve done ! Now read the passage again ,this time ,try to obtai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passage .While reading ,try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T: Now let’s sum up every paragraph in one sentence . The first paragraph .
Para1:The Olympic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Para2: Something about the old Olympic Games
Para3: Something about the Olympics in modern times and the 27th Olympic Games.
Para4The Olympic motto and something about the track stars: Carl Lewis and the Chinese team in Sydney Olympics.
Para5: Beijing will host and is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 Well done ! I think you’ve read your text very well and carefully . Now we have known that the reading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and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years .It also emphasize the sprit of the Games and describe China’s success in resent Olympic Games .
3. Try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ollowing numbers.
T: What do the following numbers in the text refer to ?
1). Every four years2). 776 BC 3). 393 AD 4).1896 5). 2000(27,28) 6). 2008 T: Who'd like to have a try ? Well done !
Possible answers :
1).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2).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6 BC in Greece.
3).After about the year 393 AD the Olympic Games stopped.
4).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appened in1896.
5). In 2000, the 27th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Sydney. The Chinese team got 28 gold medals.6). In 2008, the 29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Task3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T: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while looking at 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you are asked to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
①( T ) In the early Olympic Games, only men were allowed to compete and watch the games. ②.(F )The motto of the Olympic Games is “FASTER,HIGHER,FURTHER”.
高一英语上册课件 篇27
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的词代表一个、一些、一类特定的人或物,这种定语从句已和被修饰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把限制性定语从句译为“``````的”,定语从句不能随便拿掉。
关系代词一般用法一览表:
先行词/关系代词
作 用 主语 宾语 介词+宾语 定语
人 类 Who,
That Whom
That whom Whose
事 物 类 Which
that Which
that Whose Whose
用 法 说 明 不能省略 常可省略 介词的选择根据习惯搭配以及作用与
含义,短语动词中的介词不能拆开
关系副词一般用法一览表:
关系副词 作用 用法 说明
When 状语 跟在表时间的先行词后 相当于表时间的介词
+which的作用
Where 状语 跟在表地点的先行词后 相当于表地点的介词
+which的作用
why 状语 跟在表原因的先行词后
(以reason为常见) 相当于表原因的介词
+which的作用
I. 关系代词
引导词:which, that, who, whom, whose
具体用法:1、当先行词为物时,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用which, that, whose+n, of+which
eg. (1) They planted the trees ______didn’t need much water.
(2) The meat ______we bought yesterday is not fresh.
(3) He lives in the room _______windows face the south.
(4) He lives in the room the windows ____________face the south.
2. 当先行词为人时,关系代词为that, who, whom, whose。
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that, who 作宾语时用 whom, who, that
作定语时用whose
eg. (1) The scientist _______visited our class yesterday is from Canada.
(2) The person _______you met yesterday is our Chinese teacher.
(3) The person _______you talked to just now is our Chinese teacher.
(4) Do you know the student ________pronunciation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3.as引导的定语从句
(1) As引导的定语从句一般和such 连用:
There is no such place as you dream of in all this world.
全世界决没有像你梦想的地方。
I like such a fine city as Beijing.
我爱北京那样美丽的'城市。
The waves were such as I never saw before.
这样的波浪我还从未见过。
(2) 有时和the same 连用:
I have the same trouble as you (have).
我和你有同样的困难。
This is the same bag as I lost yesterday.
这个书包和我昨天丢失的相似。
He is of about the same age as you (are of the age).
他和你年龄大约相同。
Is this the same as you showed me before?
这个和你以前给我看过的那个是一样吗?
(3)as引导的定语从句,也可以用在下面这类句子中:
He stopped the idea, as could be expected.
正如可以预料的,他反对这个意见。
As we all know, air is a gas.
在这种从句中,关系代词as 可作主语,宾语或表语。
as从句中修饰全句时有“正有”的含义,而 which 从句中没有此含义。
注意:下列四种常见错误
1. 在定语从句中加了多余的宾语:Some of the boys I invited them didn’t come.
2. 定语从句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弄错
eg. (1) Those who has finished may leave the classroom now.
(2) This is one of the rivers in China which flows northward.
(3) This is the only one of the rivers in China which flows northward.
3. 省略了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关系代词
eg. Children eat a lot of sugar often get bad teeth.
The key opens the room is missing.
4. 定语从句中加了多余的关系副词或介词
eg. The house where he lives in needs repairing.
高一美术优质课件 篇28
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
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高一美术优质课件 篇29
1、教学目标
了解造型活动中绘画、撕贴、捏泥等不同的表现方式。
能应用较为合理的方法,大胆想象,为小动物建造一所有特色的房子。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2.教学过程:
1、创设生动的情境,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愿望。
2、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3、欣赏教师制作的房子和动画片中造型有趣的房子后。
引导学生展开思路好象交流:
我准备给小白兔造怎样的一座房子呢,需要用些什么样的材料最合适,该怎样制作?
4、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制作和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学回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将普通房子设计得新颖独特。
5、学生动手制作,自主表现。
6、启发学生再次续编森林里的小动物为小兔建好房子后,是怎样一起度过冬天的。
7、作业要求:
比一比,看谁设计制造的房子新颖独特。
高一物理弹力课件 篇30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高一课件】相关文章:
地理高一课件(6篇)08-04
采薇课件(8篇)08-05
高一函数课件(通用9篇)08-05
台阶课件(26篇)08-05
翠鸟课件(16篇)08-05
高一英语课件(精选20篇)08-07
化学高一课件(17篇)08-07